打字猴:1.700000633e+09
1700000633
1700000634 然而这里不是。回到生命起源之时,地球还是一片水世界。也许那时狂暴的全球性海洋上有一些小小的火山岛,岛上有陆地温泉,但绝大部分热液喷口都深处海底。20世纪70年代晚期,对深海热液喷口的发现震惊学界,不仅是因为它们的存在(温水羽流现象早已让人猜到它们的存在)⑦,还因为没人预料到这些“黑烟囱”如此强力、活跃,紧紧依附在它们周围的生态系统又是如此丰富。深海的海床通常像沙漠一样,罕见生命的踪影。然而,这些摇摇欲坠的烟囱拼命喷出黑色的“浓烟”,滋养着各种前所未见的古怪生物:无嘴、无肛门的巨型管虫,大如餐盘的贝类,以及没有眼睛的盲虾。此处的生命密集程度,堪比热带雨林。深海热液喷口的发现是一个开创性时刻,对生物学家和海洋学家如此,对生命起源研究更是如此。微生物学家约翰·鲍罗什(John Baross)很快就认识到这一点,他成了深海热液喷口研究的先行者,密切关注着这些位于漆黑海底、远离阳光的喷口,以及这种化学不平衡环境带来的旺盛活力。
1700000635
1700000636 然而这些喷口也很容易被误解。它们并不是真的完全不涉及太阳能。这里的动物生命依赖于与细菌形成的共生作用,而细菌以氧化黑烟囱中散发的硫化氢气体为生。这是化学不平衡最主要的来源:硫化氢(H2S)是一种还原性气体,与氧气反应会放出能量。这是上一章我们介绍过的呼吸作用机制:细菌利用硫化氢作为电子供体,氧气为电子受体,驱动ATP合成。但是,氧气是光合作用的副产物,在演化出光合作用之前并不存在于早期地球。生命在深海热液喷口周围的惊人喷发,实际上还是完全依赖太阳能,尽管用到的化学机制不是直接的。那么在40亿年前,这些喷口环境一定与今天截然不同。
1700000637
1700000638 如果排除了氧气,还剩下什么?在中洋脊的板块扩张中心(或者其他的海底火山活跃区域),海水与岩浆直接作用,黑烟囱由此形成。海水透过海床向下渗透,进入浅层的岩浆库,瞬间被加热到几百摄氏度,混入大量熔化的金属和硫,变成强酸性。超热的海水被汽化压推回到上方的海洋中,会具有爆炸性的力度,而且会迅速冷却。黄铁矿(即“愚人金”)等细微的硫化铁颗粒马上就会沉淀,这就是那些浓密的“黑烟”(深海热液喷口的别名“黑烟囱”由此而来)。40亿年前,这些情况应该大致相同,但这种强大的火山能量并不能被生命利用。化学浓度梯度才是生命能量的关键,在这里也是问题所在。那时候没有氧气提供的氧化还原化学势作为动力,硫化氢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有机物质要困难得多,尤其在高温条件下。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金特·瓦赫特绍泽(Günter Wächtershäuser),一位极具开创性,也出了名暴脾气的德国化学家兼专利律师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开创了黑烟囱研究的崭新局面。⑧他提出一套详细的反应机制,在黄铁矿表面把二氧化碳还原为有机分子,并将其命名为“黄铁矿拉力”(pyrites pulling)。他还提出了更具普遍意义的“铁-硫世界”理论,即铁-硫(FeS)矿物扮演了催化有机分子合成、启动生命的主角。这种矿物通常由亚铁离子(Fe2+)和硫离子(S2–)形成不断重复的晶格。直到今天,很多酶的核心仍然存在亚铁与硫化物形成的铁硫簇,包括一些呼吸蛋白都是这样。这些作为酶核心的铁硫簇结构,本质上与铁硫矿物的晶格结构完全一样,比如四方硫铁矿(mackinawite)和硫复铁矿(greigite)(见图11和图8)。因此,认为矿物质是生命起源的催化剂,好像又多了几分道理。然而,即便硫铁矿物是很好的催化剂,瓦赫特绍泽自己的实验也证明“黄铁矿拉力”反应机制其实行不通。只有用还原性更强的一氧化碳取代二氧化碳,有机分子才能生成。现实中没有发现任何生命是依靠“黄铁矿拉力”为生,这也证明实验的失败并非偶然,这个理论确实不对。
1700000639
1700000640
1700000641
1700000642
1700000643 图11 硫化铁矿物和铁硫簇
1700000644
1700000645 这是马丁和拉塞尔于2003年绘制的图,反映了硫化铁矿物和生物酶中的硫铁簇之间密切的相似性。中间的小图显示了硫复铁矿一个重复的结晶格子单元;这个结构会不断重复,组成一个多单元的晶格。周围的小图显示各种嵌在蛋白质中的铁硫簇,它们的结构都很像硫复铁矿,或四方硫铁矿等同类矿物。灰色区域显示了每个酶大致的形状大小和它们的名称。每个酶通常有好几个铁硫簇,有些含镍,有些不含。
1700000646
1700000647 黑烟囱环境中确实存在一氧化碳,但浓度只是痕量,完全无法驱动有机化学反应(一氧化碳浓度只有二氧化碳的百万分之一到千分之一)。还有其他不对劲的地方:黑烟囱喷口非常热,喷出来的热液温度高达250℃至400℃,但是海底巨大的压力使其不会沸腾。在这种温度下,最稳定的碳化合物是二氧化碳。也就是说,有机合成根本不会发生;相反,如果真有有机分子合成,也会很快被降解为二氧化碳。另外,有机合成在矿物质表面催化,这个概念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如果真是这样,要么有机物会附着在表面,阻断后续反应的发生;要么脱离表面,那么它们就会被黑烟囱喷出的强劲水流冲向大海远方,扩散速度快得不足以成事。黑烟囱本身就很不稳定,从生长到崩塌,生命周期最多只有几十年。这点时间实在不足以“创造”生命。它们确实是远离平衡态的耗散结构,也确实能解决一些原始汤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但这些海底火山系统太过极端,太不稳定,难以滋养生命起源所需的、温和的有机碳化学反应。它们真正不可缺少的贡献,是让原始海洋中充满来自岩浆的催化性金属,例如亚铁离子和镍离子(Ni2+)。
1700000648
1700000649 这些溶解在海洋中的金属,最终便宜了另一种海底喷口:碱性热液喷口。我认为,它们解决了黑烟囱生命起源理论所有的问题。碱性热液喷口与火山无关,所以没有黑烟囱那些剧烈的活动和变化,但它们有很多其他的特性,使其成为真正合适的流式电化学反应炉。它们与生命起源的关系,最早由地球化学家迈克·拉塞尔(Mike Russell)在一篇1988年发表在《自然》上的短文章中提出。整个90年代,他发表了一系列理论论文,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理论。后来,马丁以他独到的微生物视角加入热液喷口的研究。他和拉塞尔两人合作,指出热液喷口和细胞之间有很多出人意料的相关性。与瓦赫特绍泽一样,拉塞尔和马丁也主张生命起源是“自下而上”的化学过程,始于简单分子(如氢气与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与自养菌(autotrophic bacteria)的化学方式类似(自养菌使用简单无机分子合成它们所需的一切有机物)。他们同样一直强调铁硫矿物作为早期催化剂的重要性。这三位科学家探讨的都是热液喷口、硫铁矿物和自养性的起源,外人非常容易把他们混为一谈。实际上,这两套理论的差别如昼夜般分明。
1700000650
1700000651
1700000652
1700000653
1700000654 图12 深海热液喷口
1700000655
1700000656 “失落之城”中活跃的碱性热液喷口(小图A)与黑烟囱(小图B)之间的比较。两幅图中的比例尺都是一米。碱性热液喷口可以高达60米,相当于一栋20层大楼的高度。小图A上方的白色小箭头标出了一个固定在喷口顶部的探测器。碱性热液喷口的白色区域是最活跃的喷发区,但与黑烟囱不同,其热液不会像“黑烟”一样沉淀。这里的景象给人荒废的感觉(但是很有欺骗性,实际上这里生机盎然),因而得名“失落之城”。
1700000657
1700000658 碱性热液喷口不是由海水和岩浆互相作用产生,而是通过一种温和得多的过程:岩石与水之间的化学反应。通过地壳运动从地幔中露出表面的岩石中富含橄榄石。橄榄石与水反应,会生成一种名为蛇纹岩(serpentinite)的水合矿物。这种矿物有着漂亮的绿色花纹,有点像蛇的鳞片。打磨抛光的蛇纹岩经常被用作公共建筑的装饰立面,和绿色大理石的用途类似,纽约的联合国大厦就是一例。形成这种矿物的化学反应有个拗口的名字——“蛇纹岩化作用”(serpentinisation),其实不过是指橄榄石和水反应生成蛇纹岩。这个反应产生的废物就是生命起源的关键材料。
1700000659
1700000660 橄榄石富含亚铁离子和镁。亚铁离子被水氧化,会变成锈状的氧化铁。这是一个放热反应,伴随着大量氢气的释放,而氢气会溶于含氢氧化镁的温暖碱性溶液。橄榄石普遍存在于地幔中,所以这种反应大多发生在板块扩张中心附近的海床上。在这里,新拱上来的地幔岩石与海水发生接触。但地幔岩石很少直接暴露在海洋中,接触的发生是靠海水渗透到海床以下的岩层,有时深达数公里,海水就在那里与橄榄石发生反应。这种反应制造出温暖、碱性、富含氢气的液体,比持续渗透下来的冷水比重更小,因此会上浮回海床。然后它们又会被冷却,再与溶解在海水中的多种盐发生反应,产物在海床上沉淀堆积,形成巨大的热液喷口。
1700000661
1700000662 与黑烟囱非常不同,碱性热液喷口与岩浆无关,所以位置不在板块扩张中心的岩浆库正上方,通常是在几公里外。它们喷出的不是超热液,而是60℃至90℃的温水。它们的形状不是大张口、直接向海洋喷出强力水流的烟囱,而是布满互相通连、迷宫一样复杂的微孔结构。它们不是酸性,而是强碱性。实际上,在这些特征发现之前,拉塞尔于90年代初期就根据自己的理论预言了它们的存在。在多次科学会议的争论中,拉塞尔都势单力孤,但充满激情,指出科学家们大都被黑烟囱强烈的活力所迷惑,而忽视了碱性热液喷口处安静的生机。直到2000年第一个海底碱性热液喷口区被发现,并命名为“失落之城”,其他科学家才开始认真对待拉塞尔的理论。“失落之城”的各种特征几乎完全符合拉塞尔的预测,包括它的位置在离大西洋中脊十多公里之外。也许是巧合,那时候我正在构思和撰写一本书,探讨能量生物学与生命起源的关系〔《氧气》(Oxygen),原版于2002年首次出版〕。拉塞尔的理论立即吸引了我。在我看来,他的假说最独特也最深远的意义,就是建立起了天然质子梯度与生命起源之间的联系。问题在于,具体的机制是什么?
1700000663
1700000664 碱性环境的重要意义
1700000665
1700000666 碱性热液喷口提供了生命起源需要的所有条件。大量的碳和能量流入,由物理结构引导流过无机催化剂;同时,环境结构的约束让有机物可以积累起高浓度。热液富含溶解了的氢气,还有少量的其他还原性气体,包括甲烷、氨和硫化氢。“失落之城”和其他碱性热液喷口都具有微孔结构,没有大型的主喷口,沉积岩本身就像矿化的海绵,互相通连的微孔由薄壁隔开,壁的厚度介于微米和毫米之间,共同形成了错综复杂的迷宫,碱性热液在其中渗透(图13)。这些热液不像黑烟囱那样被岩浆加热到超热液状态,温度相当温和,不但适合有机分子合成,还减缓了流动速度。热液不像黑烟囱那样高速喷发,而是缓缓流过催化剂表面。这些喷口的寿命长达几千年以上,“失落之城”至少已经存在了十万年。按拉塞尔的换算就是1017微秒,他用的是对化学反应更有意义的时间单位。对于诞生生命的化学反应来说,这么长的时间的确足够了。
1700000667
1700000668
1700000669
1700000670
1700000671 图13 有机分子通过热泳效应高度浓缩
1700000672
1700000673 小图A:“失落之城”的碱性热液喷口剖面图,显示微孔结构和薄壁。这种结构没有主喷口,而是互相连通的微孔组成的迷宫,孔径大小从数微米到数毫米不等。小图B:核苷酸之类的有机物,理论上可以通过热泳效应浓缩到起始浓度的1,000倍以上。小图C:在微孔结构中的对流和热扩散效应,如何造成热泳现象而浓缩的示意图。小图D:伦敦大学学院的反应器实现的实验室热泳效应。有机荧光染料(荧光黄)通过微孔陶瓷泡沫(直径9厘米)时被浓缩了5,000倍。小图E:荧光分子奎宁的浓缩程度更大,在这个实验中至少达到了100万倍。
1700000674
1700000675 流过微孔迷宫的热液会高度浓缩有机分子(包括氨基酸、脂肪酸和核苷酸)。通过一种名为“热泳”(thermophoresis)的过程,这些分子的浓度能达到起始浓度的数千甚至数百万倍。具体原理有点像洗衣机中的小物件会集中卡在羽绒被套里面。一切都是动能变化造成的。在较高的温度下,小分子(洗衣机里的小物件)会四处乱跑,有一定的自由度向各个方向运动。当热液与外界液体混合、冷却,有机分子的动能下降,四处运动的能力也随之减弱(就像袜子被卡在被套里)。这样它们更难离开,所以开始在这些动能较低的地方累积(见图13)。热泳的效果部分取决于分子的大小。核苷酸这种较大的分子比小分子更容易被困住,而甲烷这种小分子很容易就从微孔系统中流失。总之,当热液持续通过这种微孔喷口系统,有机分子浓度会增加,而且不需要改变稳态条件(比如结冻或蒸发)就能达成这种效果;这个动态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稳态。更有利的是,热泳效应会促进有机分子互相作用,在这些微孔中形成耗散结构。它可以让脂肪酸自发形成囊泡,还有可能让氨基酸聚合成蛋白质,让核苷酸聚合成RNA。这些作用的发生受浓度影响很大,任何增加分子浓度的过程,都会促进分子之间的化学作用。
1700000676
1700000677 现实似乎不可能这么完美,这个假说确实还存在一些问题。今天,“失落之城”的碱性热液喷口是很多生物的家园,只不过大多数都是平淡无奇的细菌和古菌。它们会制造一些低浓度的有机物,包括甲烷,以及极少量其他种类的碳氢化合物。这些喷口在现代肯定没有创造出任何新的生命形式,甚至没有凭借热泳形成富含有机分子的环境。一部分原因是已经入住其中的细菌,它们会很有效率地把任何资源都搜刮殆尽。然而,另外还有更本质的原因。
1700000678
1700000679 40亿年前的黑烟囱环境不会与今天完全一样,那时的碱性热液喷口也一定与现在有些不同。某些方面不会有什么变化,比如蛇纹岩化作用过程就应该一模一样:同样温暖、富含氢气的碱性溶液应该从地下涌向海床。然而那时的海洋化学与现在大不一样,所以会改变碱性喷口的矿物质成分。今天,“失落之城”喷口处的成分几乎全是碳酸盐(文石,aragonite),而后来在其他地方发现的相似喷口(比如在冰岛北部的斯特列坦,Strýtan)则由黏土构成。40亿年前的冥古宙时期会形成什么样的喷口,我们无法确定,但有两个主要差异一定会造成重大影响:没有氧气;大气和海洋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比现在高得多。这两点差异,会让远古的碱性热液喷口成为效率更高的流式反应炉。
1700000680
1700000681 如果没有氧气,铁会以亚铁离子的形式溶解在水中。我们知道早期海洋中充满了溶解的铁,因为后来它们全部沉淀,形成了分布广泛的条带状铁矿构造(详见第一章)。很多溶解的亚铁离子来自黑烟囱,即火山型热液喷口。我们还知道这些铁会沉淀在碱性热液区域,不是因为有实物证据,而是因为化学定律使其成为必然,我们还可以在实验室中模拟这个过程。这种情况下,铁会以氢氧化铁和硫化铁的形式沉淀,成为矿物簇催化剂。直到今天,我们还能在很多碳代谢和能量代谢的催化酶中发现类似的矿物簇,例如铁氧还蛋白(ferredoxin)。因此,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碱性喷口的矿物质内壁应该含有催化性含铁矿物,很可能还混杂着其他的反应性金属,比如镍和钼(都溶于碱性溶液)。现在,我们已经很接近真正的流式反应炉:富含氢气的热液在微孔网络中流通,催化物质形成的孔壁结构能够浓缩和留住反应产物,并排出废物。
1700000682
[ 上一页 ]  [ :1.70000063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