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004545e+09
1700004545 同月 胡也频《圣徒》集由新月书店出版。
1700004546
1700004547 同月 孙梦雷《英兰的一生》(长篇)由开明书店出版。
1700004548
1700004549 10月 郁达夫《鸡肋集》由创造社出版部出版。
1700004550
1700004551 11月 王统照《沉船》发表于《小说月报》第18卷第11号。
1700004552
1700004553 同月 蒋光赤《短裤党》(中篇)由泰东图书局出版。
1700004554
1700004555 同月 蒋光赤《野祭》(中篇)由现代书局出版。
1700004556
1700004557 同月 郁达夫《过去集》由开明书店出版。
1700004558
1700004559 12月 丁玲《梦珂》发表于《小说月报》第18卷第12号。
1700004560
1700004561 同月 叶灵凤《菊子夫人》(中篇)由光华书局出版。
1700004562
1700004563 同月 黎锦明《尘影》集由开明书店出版。
1700004564
1700004565 同年 王任叔《监狱》集由光华书局出版。
1700004566
1700004567 同年 叶鼎洛《男友》集由良友图书公司出版。
1700004568
1700004569 同年 胡云翼《西泠桥畔》集由北新书局出版。
1700004570
1700004571
1700004572
1700004573
1700004574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 [:1700003173]
1700004575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
1700004576
1700004577 第四章 通俗小说(一)
1700004578
1700004579 通俗文学的概念一向比较模糊,是因它的文学地位的不确定性。长时期以来人们强调它属于“旧文学”或“封建文学残余”的一面,而来不及认识它由旧文学向现代性的新文学缓慢过渡的一面。最终它实际已融入了新文学之中,成为新文学内部的现代通俗文学的一部分,只是中国新旧文学的决裂十分“戏剧化”,事后的复杂融合过程往往遭到历史的掩盖,所以反而看不清楚了。近年来,学术界大致将其厘定为:
1700004580
1700004581 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是指以清末民初大都市工商经济发展为基础得以滋长繁荣的,在内容上以传统心理机制为核心的,在形式上继承中国古代小说传统为模式的文人创作或经文人加工再创造的作品;在功能上侧重于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但也顾及“寓教于乐”的惩恶劝善效应;基于符合民族欣赏习惯的优势,形成了以广大市民层为主的读者群,是一种被他们视为精神消费品的,也必然会反映他们的社会价值观的商品性文学。〔1〕
1700004582
1700004583 用这个定义来考察“五四”前后的通俗文学,可以发现它是如何站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界线上的。尽管它背靠着大都会的经济市场、印刷出版业,带头将文学变为商品,进行文学复制式的批量生产,但在道德和文学的观念上,在文学形式的承传上,通俗文学因其永远存在的滞后性,使它只能逐渐从旧传统的轨道脱出。中国的传统通俗文学从来就是以小说为主的,小说是“小道”,是“闲书”,到了近代开始向文学的中心地位移动。所以在晚清小说的基础上,利用了民国之后“五四”前的一段“真空”时间,旧派通俗小说曾经一度独占文坛。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它成了新文学的对立物受到批判,同时也就给自己带来重新调整的时机。
1700004584
1700004585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 [:1700003174]
1700004586
1700004587
1700004588 一 民国旧派小说
1700004589
1700004590 从1912年(民国元年)到1917年这五年,是所谓“鸳鸯蝴蝶—礼拜六派”文学的繁盛期。鸳鸯蝴蝶派,指的是清末民初专写才子佳人题材的文学派别,所谓“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据说是他们常用的语词,故被用来命名。《礼拜六》是1914年开始办的一种娱乐消闲周刊,前后出满二百期。两者合在一起,很能代表这一类文学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的总体特征。不过民国旧派小说的概念比它更大一些,气脉上是互相沟通的。
1700004591
1700004592 此时旧派小说的繁荣本有它的时代缘故。一是当时的北洋政府自顾不暇,晚清垮台后社会的文化控制力量减弱,给了文学以发展的良好机会。二是科举取消,文人失去了“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加上近代报刊业的发展,最早一批走不通“仕途”的文人成了报馆的主笔、记者、编辑,同时成为报纸连载小说的作者。通俗作品有了较雄厚的作者队伍。三是更重要的,这样,文人跌入了市民阶层,他们处于与普通市民同样的文化境遇并取得了相同的文化眼光,小说在他们手中回到了市民文化的本位。
1700004593
1700004594 旧派言情小说的代表,是1912年同年连载的徐枕亚的《玉梨魂》、吴双热的《孽冤镜》,还有李定夷的《霣玉怨》,三人被称为“三鼎足”。三部小说都写婚恋悲情,用的都是“骈四俪六,刻翠雕红”的文字,在现代白话小说未出现之前,为新旧交替中的文人读者所欢迎。它们的“通俗”主要在情调上。徐枕亚(1889—1937年)的《玉梨魂》写书生何梦霞教馆,与主人家无锡富绅崔姓的守寡媳妇白梨娘相恋,最后一殉情一殉国演成悲剧。小说中穿插两人的诗词酬答,缠绵悱恻,也合于当时文人读者的欣赏习惯。《玉梨魂》在《民权报》连载时即轰动一时,单行本再版数十次,发行达几十万册之多。徐接写《雪鸿泪史》,假托何梦霞的日记,细加安排,进一步扩大了《玉梨魂》的影响。《玉梨魂》用骈散结合的文体来叙事,居然一纸风行,此前此后都是不可重复的文学现象,主要是它在旧的诗文体中融进一点新的东西,让旧读者感到既熟悉又新奇。男女婚恋在旧的婚姻制度下左冲右突没有希望,这已经是许多人切身感觉得到的,所以有人评价:“近时流行的《玉梨魂》虽文章很是肉麻,为鸳鸯蝴蝶派小说的祖师,所记的事,却可算是一个问题。”〔2〕由于小说有作者的自叙成分,叙述中情感的作用前后贯穿,加上受林(纾)译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的显著影响,描写高洁的女性,结尾用日记交代故事,用“后记”的形式写叙述人事后的“凭吊”,渲染了感伤苍凉的氛围,这一切都是在一个旧框架里纳入的,因而不动声色。骈体小说搭上了古典诗文传统和现代技法两头,这预示了民国旧派小说一开始就具备的过渡性地位。
[ 上一页 ]  [ :1.70000454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