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004988e+09
1700004988
1700004989 7月 《棠棣之花》(五幕历史剧)由重庆作家书屋出版。
1700004990
1700004991 10月 《虎符》(五幕历史剧)由重庆群益出版社出版。
1700004992
1700004993 1945年
1700004994
1700004995 6月 应苏联科学院之邀,前往莫斯科参加科学院220周年庆祝大会。
1700004996
1700004997 1948年
1700004998
1700004999 9月 郭沫若《蜩螗集》(诗集)由上海群益出版社出版。
1700005000
1700005001 1949年
1700005002
1700005003 7月 出席全国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
1700005004
1700005005 1954年
1700005006
1700005007 10月 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当选为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1700005008
1700005009 1956年
1700005010
1700005011 6月 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1700005012
1700005013 1959年
1700005014
1700005015 本年 创作《蔡文姬》(五幕历史剧)。
1700005016
1700005017 1978年
1700005018
1700005019 6月12日 在北京病逝,终年86岁。
1700005020
1700005021
1700005022
1700005023
1700005024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 [:1700003183]
1700005025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
1700005026
1700005027 第六章 新诗(一)
1700005028
1700005029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 [:1700003184]
1700005030
1700005031
1700005032 一 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
1700005033
1700005034 “五四”文学革命在创作实践上是以新诗的创作为突破口,而新诗运动则从诗形式上的解放入手。——这正是总结了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与诗界革命的历史经验,而做出的战略选择。
1700005035
1700005036 梁启超当年在设计“诗界革命”时,曾有一个演变过程。开始,他设想,要有“新意境”、“新语句”与“古风格”。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发现了难以克服的矛盾:所谓“新语句”,即是不仅要吸收新名词,而且要引入新句式,在语法结构以至内在思维方式上进行根本的变革,还要打破传统诗词格律,这些与保留古风格的要求显然是背离的。而在梁启超看来,打破传统的诗的格律与文言语法结构,就不存在“诗人之诗”;因此,他必须后退一步:把“诗界革命”的目标改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虽间杂一二新名词,亦不为病”,却拒绝引入“新语句”,对传统格律与语法进行任何变革〔1〕,这样,晚清的“诗界革命”就始终限制在传统诗歌的范围内;但他们也确实做出了最大的努力:如黄遵宪就做过转向古风、乐府,“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等多种实验,而向“散文化”方向的努力,则又显示了背离占主流地位的“唐诗”传统,向“宋诗”靠拢的倾向。这也构成了“诗界革命”的一个极限:晚清诗界最终止步于宋诗派的模仿风气中。
1700005037
[ 上一页 ]  [ :1.70000498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