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005701
1700005702
丁西林的喜剧艺术更以语言著称。他的剧本里常有充满机智、幽默感的警句,以语言自身的喜剧性直接获取效果。如“一个诗人,是人家看不见的东西,他看得见;人家看得见的东西,他看不见;人家想不到的东西,他想得到;人家想得到的东西,他想不到”(《亲爱的丈夫》),“旁人家是主人教听差的应该怎样的小器,他是听差教主人应该怎样的大方”(《北京的空气》),等等。这些话,大都出于情趣优雅的男女知识者主人公(他们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之口;而那些非知识阶层的配角,如巡警、仆人、老妈子等配角,却说的是含义单调的“实话”,如《压迫》里那位巡警是除了“您贵姓?”这样的例行公事的问话之外,就几乎不会说其他的话。而知识者的俏皮话,有时是与剧情游离的,仅仅是为了显示智慧,是一种自我陶醉的思想趣味与语言趣味,在丁西林的观念中,喜剧艺术归根到底是一种语言的艺术,他也因此为现代戏剧文学语言的创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700005703
1700005704
这时期颇有影响的女剧作家袁昌英在英国留学期间与后来是新月派重要成员的陈源等有过密切往来,她的创作倾向也是接近丁西林、熊佛西这一派的。她所创作的《孔雀东南飞》,就不是从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里去发掘反封建婚姻制度的社会意义的;她的创作兴趣在于用弗洛伊德学说去挖掘焦母的病态心理:“母亲辛辛苦苦亲亲热热地一手把儿子抚养成人,一旦被别一个毫不相干的女子占去,心里总有点忿忿不平……假使遇着年纪还轻,性情激烈而又不幸又是寡妇的,这仲卿与兰芝的悲剧就不免发生了。”〔33〕剧本所追求的正是这种“母爱与夫妻之爱之间的矛盾”中所产生的悲剧“趣味”。
1700005705
1700005706
〔1〕欧阳予倩:《谈文明戏》,原收《中国话剧运动50年史料集》1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版,81、82页。
1700005707
1700005708
〔2〕周作人:《论中国旧戏之应废》,载《新青年》5卷5号,1918年11月15日出版。
1700005709
1700005710
〔3〕钱玄同:《寄陈独秀》,载《新青年》3卷1号,1917年3月1日出版。
1700005711
1700005712
〔4〕〔24〕洪深:《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集·导言》,《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影印本,20页、48页。
1700005713
1700005714
〔5〕傅斯年:《论编制剧本》,《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影印本,390页、391页。
1700005715
1700005716
〔6〕钱玄同:《随感录》,载《新青年》5卷1号,1918年7月15日出版。
1700005717
1700005718
〔7〕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新青年》3卷3号,1917年5月1日出版。
1700005719
1700005720
〔8〕鲁迅:《〈奔流〉编校后记(三)》,《鲁迅全集》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163页。
1700005721
1700005722
〔9〕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影印本,138页。
1700005723
1700005724
〔10〕傅斯年:《戏剧改良各面观》、《再论戏剧改良》,《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影印本,372页。
1700005725
1700005726
〔11〕参看《中国现代比较戏剧史》(田本相主编)第二章《易卜生与中国现实主义戏剧》,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版,142页、154—155页。
1700005727
1700005728
〔12〕参看豂子:《白话剧评》,1918年8月18日《晨钟报》,《宋春舫论剧》第1集,上海:中华书局,1923年版,265页。
1700005729
1700005730
〔13〕余上沅:《中国戏剧的途径》,《余上沅戏剧论文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205页。
1700005731
1700005732
〔14〕俞宗杰:《旧剧之图画的鉴赏》,余上沅:《旧剧评价》,《国剧运动》,上海:上海书店,1992年重印本,216页、194页。
1700005733
1700005734
〔15〕余上沅:《〈国剧运动〉序》,《国剧运动》,上海:上海书店,1992年重印本,3页。
1700005735
1700005736
〔16〕余上沅:《国剧》,原作系英文,林传鼎译,载1935年4月上海《晨报》“晨曦”栏,转引自洪深:《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集·导言》,《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77页。
1700005737
1700005738
〔17〕〔19〕明悔(汪仲贤):《与创造新剧诸君商榷》,《戏剧》1卷1期,1921年5月31日出版。
1700005739
1700005740
〔18〕蒲伯英:《戏剧要如何适应国情》,《戏剧》1卷4期,1921年8月31日出版。
1700005741
1700005742
〔20〕《民众戏剧社宣言》,《戏剧》1卷1期,1921年5月31日。
1700005743
1700005744
〔21〕蒲伯英:《人艺戏剧专门学校第一次公演的意义》,载1923年5月19日《晨报副镌》。
1700005745
1700005746
〔22〕参看《中国戏剧美学思想发展史》(焦尚志作)“《爱美的戏剧》与陈大悲的戏剧观”,上海: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86页。
1700005747
1700005748
〔23〕陈大悲:《编剧的技巧·绪言》,《戏剧》2卷1期,1922年1月31日出版。
1700005749
1700005750
〔25〕郭沫若历史剧创作成就,可参看本书第5章有关分析。
[
上一页 ]
[ :1.70000570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