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00598e+09
1700005980 这一时期叙事体作品中,心理刻画艺术得到了特别重视与发展。这自然是与前述作家对社会大动荡过程中各阶级的心态的特殊关注联系在一起的。因此,社会结构剖析与心理结构剖析的统一,成为这一时期心理刻画的重要特色。作家明确地揭示了心理活动的历史背景与社会阶级基础,同时注意从社会历史的运动中去把握和显示人的心理活动的发展动势,避免了静止的心理描写,并达到了一定的历史深度。茅盾、丁玲、吴组缃是这一时期这类心理小说最杰出的代表。京、海派作家在心理分析,特别是潜意识的开掘上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在戏剧艺术中,努力挖掘与显示戏剧语言中丰富的心理内涵,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曹禺、夏衍的戏剧是其中最足称道的成果。讽刺艺术在这一时期左翼作家与非左翼作家中都得到了发展,形成了尖锐的社会政治讽刺与温厚的世态嘲讽两大派别,并且出现了张天翼与老舍这样的杰出的讽刺艺术家。
1700005981
1700005982 题材不断扩大,具有无限丰富性、复杂性与生动性的现实生活尽收作家眼底,作家个人艺术创作就有了更多的选择与发挥的余地;这一时期的许多作家的创作都经历了一个“不断寻找自己”的过程,在找到了“自己”以后就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世界。在这一时期比较成熟的作家大抵都有适合自己的独特表现对象,自己的观察与评价生活的独特角度与有利于自己艺术才能发挥的艺术手段与艺术风格,从而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如茅盾的“都市生活世界”、老舍的“北京小市民世界”、巴金的“热情忧郁的青年世界”、沈从文的“湘西边城世界”等等。由于这一时期对继承传统的理论提倡,批判地吸收传统文学的营养,发展新文学的自觉程度有了很大提高,随着作家对民族生活、民族性格与民族心理的把握的日益准确,对民族语言的运用的逐渐圆熟,加上对民族传统表现手段的有意识的借鉴,开始出现了一批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与个人风格,同时又有现代品格的代表作品,如鲁迅《二心集》、《伪自由书》中的杂文与《故事新编》,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沈从文的《边城》,曹禺的《日出》、《原野》,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戴望舒的《乐园鸟》等等。这些都表明中国现代文学正趋于成熟。
1700005983
1700005984 个人风格、民族风格与时代审美特征的形成几乎是同时的。鲁迅在《小品文的危机》里曾经谈到“五四”时期与30年代散文小品所显示的时代审美特征的变化。他指出,在“五四”时代,散文小品“自然含着挣扎和战斗”,但“也带有一点幽默和雍容;写法也有漂亮和缜密”的,这固然是因为“取法于英国的随笔”,“是为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同时也是“五四”个性解放时代所要求的;鲁迅强调,在“风沙扑面、狼虎成群”、社会矛盾空前尖锐的30年代,“雍容、漂亮、缜密”风格的作品必然成为“供雅人的摩挲”的“小摆设”,失去了时代的意义。时代所要求的是“耸立于风沙中的大建筑,要坚固而伟大”、“锋利而切实”,正是一种壮阔、厚实的力的美。在思想与文学倾向上不同于鲁迅的京派批评家刘西渭也同样注意到了这一时代的审美特征,他指出:“没有比我们这个时代更其需要力的。假如中国新文学有什么高贵所在,假如艺术的价值有什么标志,我们相信力是‘五四’运动以来最中心的表征。”〔47〕这一时期另一位重要的文艺批评家茅盾也对文学的“力”的表现做了补充的说明,指出,“力的表现”不限于“剑拔弩张”,“咄咄逼人的作品”,更有意义的是“温醇的愈咀嚼愈有力的作品”,后者是以“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真挚深湛的感情”为后盾的〔48〕。应该说,这一时期既产生了大量尖锐、锋利的“咄咄逼人”之作,也不乏底蕴厚实的“愈咀嚼愈有力”的力透纸背之作。中国现代文学到第二个十年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历史特点,即:广阔的社会历史内容、对民族灵魂开掘的历史深度,以及从沸腾的历史潮流中所吸取的战斗激情与壮阔、厚实的力的美,这同样也是中国现代文学日趋成熟的重要标志。
1700005985
1700005986 〔1〕麦克昂(郭沫若):《英雄树》,《创造月刊》第1卷第8号。
1700005987
1700005988 〔2〕徐志摩:《新月的态度》,《新月》创刊号。
1700005989
1700005990 〔3〕1930年11月26日上海《民国日报》。
1700005991
1700005992 〔4〕参见《苏联“无产阶级文化派”论争资料》,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89页。
1700005993
1700005994 〔5〕载《文化批判》1928年第2号。
1700005995
1700005996 〔6〕钱杏邨:《死去了的阿Q时代》,《太阳》月刊1928年3月号。
1700005997
1700005998 〔7〕成仿吾:《打发他们去》,《文化批判》1928年第2号。
1700005999
1700006000 〔8〕〔9〕《革命时代的文学》,《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卷,第421页。本章以下所引鲁迅言论皆引自同一版本。
1700006001
1700006002 〔10〕《现代新兴文学的诸问题·小引》,《鲁迅全集》第10卷,第292页。
1700006003
1700006004 〔11〕《革命文学》,《鲁迅全集》第3卷,第543页。
1700006005
1700006006 〔12〕〔13〕《文艺与革命》,《鲁迅全集》第4卷,第84页和82页。
1700006007
1700006008 〔14〕〔15〕《文艺与政治的歧途》,《鲁迅全集》第7卷,第118页。
1700006009
1700006010 〔16〕〔17〕参见茅盾《读〈倪焕之〉》与《写在〈野蔷薇〉的前面》,两文分别见《茅盾全集》第19卷211页和第9卷523页。
1700006011
1700006012 〔18〕冯雪峰:《社会的作家论·题引》,《冯雪峰论文集》上册,第12—1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1700006013
1700006014 〔19〕《木刻记程·小引》,《鲁迅全集》,第6卷,第48页。
1700006015
1700006016 〔20〕《拿来主义》,《鲁迅全集》,第6卷,第38页。
1700006017
1700006018 〔21〕胡秋原:《勿侵略文艺》和《艺术非至下》,见《文化评论》第4期和创刊号。
1700006019
1700006020 〔22〕苏汶:《论文学上的干涉主义》,《现代》第2卷,第1期。
1700006021
1700006022 〔23〕瞿秋白:《文艺的自由与文学家的不自由》,《现代》1932年第1卷第6期。
1700006023
1700006024 〔24〕载《现代》1933年第4卷第1期。
1700006025
1700006026 〔25〕梁实秋:《文学与科学》,《偏见集》,正中书局1934年版;又见《梁实秋论文学》,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81年版,第373页。
1700006027
1700006028 〔26〕朱光潜:《我对于本刊的希望》,《文学杂志》1939年创刊号。
1700006029
[ 上一页 ]  [ :1.7000059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