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006663
1700006664
老舍性情温厚,其写作姿态也比较平和,常常处于非激情状态,更像是中年的艺术。他的作品追求幽默,一方面来自狄更斯等英国文学的影响,同时也深深地打上“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内蕴的“京味”。老舍说“北平人,正像别处的中国人,只会吵闹,而不懂什么叫严肃”,“北平人,不论是看着一个绿脸的大王打跑一个白脸的大王,还是八国联军把皇帝赶出去,都只会咪嘻咪嘻的假笑,而不会落真的眼泪”。老舍的幽默带有北京市民特有的“打哈哈”性质,既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以“笑”代“愤”的发泄,又是对自身不满的一种自我解嘲,总之,是借笑声来使艰辛的人生变得好过一些,用老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把幽默看成是生命的润滑剂。这样,老舍作品中的幽默就具有了两重性:当过分迎合小市民的趣味时,就流入了为幽默而幽默的“油滑”(说得严重一点,有点类似北京“京油子”的“耍贫嘴”)——这主要表现在老舍的早期创作中,老舍曾为此而深深苦恼,以致一度“故意的停止幽默”;经过反复思索、总结,从《离婚》开始,老舍为得之于北京市民趣味的幽默找到了健康的发展方向:追求更加生活化,在庸常的人性矛盾中领略喜剧意味,谑而不虐,使幽默“出自事实本身的可笑,可不是从文字里硬挤出来的”;追求更高的视点,更深厚的思想底蕴,使幽默成为含有温情的自我批判;追求艺术表现上的节制与分寸感。逐渐克服了原有的单纯性质,产生了喜剧与悲剧、讽刺与抒情的渗透、结合,获得了一种丰厚的内在艺术力量。读其小说使人往往忍俊不禁,又会掩卷深思。
1700006665
1700006666
老舍的语言艺术也得力于他对北京市民语言及民间文艺的热爱与熟悉。他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用老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烧出白话的“原味儿”来;同时又在俗白中追求讲究、精致的美(这也是北京文化的特征),写出“简单的、有力的、可读的而且美好的文章”。老舍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做到了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粗俗,精致而不雕琢。其所使用的语词、句式、语气以至说话的神态气韵,都有他独特的体味和创造,又隐约渗透着北京文化。这也是“京味”的重要表现。老舍称得上“语言大师”,他在现代白话文学语言的创造与发展上,有着突出的贡献。
1700006667
1700006669
1700006670
1700006671
附录 本章年表
1700006672
1700006673
1899年
1700006674
1700006675
2月3日 生于北京。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人。
1700006676
1700006677
1913年
1700006678
1700006679
夏 考入北京师范学校。
1700006680
1700006681
1918年
1700006682
1700006683
本年 毕业后被派任方家胡同小学校长。
1700006684
1700006685
1920年
1700006686
1700006687
12月 被任命为教育部通俗教育研究会会员。
1700006688
1700006689
1922年
1700006690
1700006691
上半年 受洗礼加入基督教。
1700006692
1700006693
9月 在南开中学教国文。
1700006694
1700006695
1923年
1700006696
1700006697
1月 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发表于《南开季刊》第2、3合期,署名舍予。
1700006698
1700006699
1924年
1700006700
1700006701
夏 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教师。
1700006702
1700006703
1926年
1700006704
1700006705
7月 《老张的哲学》(长篇)连载于《小说月报》第17卷第7号至12号。192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单行本。
1700006706
1700006707
1927年
1700006708
1700006709
3月 《赵子曰》连载于《小说月报》第18卷第3号至8号,10、11号。1928年4月商务印书馆出版单行本。
1700006710
1700006711
1929年
1700006712
[
上一页 ]
[ :1.70000666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