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006916
《寒夜》特别感人肺腑,这是因为它真实。这是平民的史诗,是战争年代普通知识分子苦难生活的真实图景,是发自小人物内心的真实愤慨。和作者以往许多作品不同的是,用笔更为冷静,很少自己直接出来替主人公呼喊,注意在发掘人物内心冲突方面下工夫。小说构思匠心独运,整部作品都围绕“寒夜”这象征性的氛围做文章,意境凄凉,增强了悲剧效果,又使人很自然联想到作品所要暴露的那个黑暗冷酷的社会。《寒夜》是巴金继《家》、《憩园》之后小说艺术的又一高水准发挥。
1700006917
1700006918
巴金是一位使命感很强的作家,文学创作对他来说既是个人情思的寄植,更是一种事业,一种有益于社会进步,促进旧制度灭亡、新制度诞生的崇高的事业。他始终以战士的姿态从事创作,敢于坚持向旧事物开战,敢于喊出真实的声音,他的作品与时代的脉搏紧相呼应,在读者中有很大的感召力。巴金前期创作热烈、酣畅,40年代作品转向深沉但同样充溢着激情,以情动人是其一贯的风格。巴金的文体不算精美圆熟,也许还不属于那种可供反复推敲咀嚼的创作,但其单纯、朴素、流畅,能有声有色地表现鲜明的感情,能以整体审美氛围的营造抓住读者的灵魂,这跟他喜用充满感情色彩的词汇、动势强烈的句式和富于抑扬力度的语调也有关。巴金在现代中、长篇小说的创作方面显然是自成一家,有其不可替代的贡献。
1700006919
1700006921
1700006922
1700006923
附录 本章年表
1700006924
1700006925
1904年
1700006926
1700006927
11月25日 生于成都。本名李尧棠,字芾甘。
1700006928
1700006929
1920年
1700006930
1700006931
本年 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读书期间,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参加《半月》、《平民之声》等进步刊物编辑工作,加入进步青年组织“均社”。
1700006932
1700006933
1923年
1700006934
1700006935
5月 离成都去上海、南京求学。
1700006936
1700006937
1925年
1700006938
1700006939
8月 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往北京,准备投考北京大学,又返回上海养病。
1700006940
1700006941
9月 参加发起无政府主义组织上海民众社并出版《民众》半月刊。本时期发表一些新诗和关于社会政治问题的文章,翻译克鲁泡特金等无政府主义者的著作。
1700006942
1700006943
1927年
1700006944
1700006945
1月15日 离上海赴法国。旅法一年多时间里,大量阅读有关法国大革命和俄国“民粹派”的书,接触欧洲一些国家的革命家,并和当时受美国政府迫害的意大利工人运动活动家凡塞蒂通信。此期间开始写作《灭亡》。
1700006946
1700006947
1928年
1700006948
1700006949
12月初 回到上海。从事文学编辑与创作。
1700006950
1700006951
1929年
1700006952
1700006953
1月始 《灭亡》连载于《小说月报》第20卷第1至第4号。同年10月由开明书店出版。
1700006954
1700006955
1931年
1700006956
1700006957
4月 长篇小说《家》连载于上海《时报》4月18日至1932年5月22日,发表时题名为《激流》,1933年5月由开明书店出版。
1700006958
1700006959
8月 《复仇集》(短篇集)由新中国书局出版。
1700006960
1700006961
夏 作《雾》。连载于《东方杂志》第28卷第20至第23号。1931年11月由新中国书局出版。
1700006962
1700006963
年底 作《雨》。连载于南京《文艺月刊》第3卷第1至第6期。
1700006964
1700006965
1932年
[
上一页 ]
[ :1.70000691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