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007101e+09
1700007101 关于宗教压制人性的文化解析,多表现在沈从文对《法苑珠林》里面佛经故事的改写中。这就是“来把佛经中小故事放大翻新,注入我生命中属于情绪散步的种种纤细感觉和荒唐想象”〔10〕。《医生》是写善,写牺牲的精神、良善的用心,即便保护的只是一只白鹅。《弹筝者的爱》是赞美爱,寡妇因热爱艺术而夜投弹筝人,遭拒而自缢。本来寡妇并不缺乏求爱者,而弹筝者又是一个其丑无比的人,但艺术的美胜过了一切。其余类似的故事还有《被刖刑者的爱》、《一匹母鹿所生的女孩的爱》、《扇陀》等,从各个侧面写女性之爱的不可逆反性。这些故事算不上是他的优秀之作,当年多半是为训练调遣材料的能力,并发挥其讲述、阅读时的愉悦作用,而有意将原佛经中的宣示作用降低,然而在显示作者憧憬“神性”的题旨上,倒是更为直接显豁了。
1700007102
1700007103 沈从文仿佛有两套笔墨,能描绘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现实。当他以乡下人的眼光,掉转过来观察商业化都市的时候,便不禁露出讽刺的尖刺来。描写都市人生的小说,实际上对于沈从文并没有完全独立的意义,它总是作为他整个乡村叙述体的一个陪衬物或一个补充而存在的。《都市一妇人》乍看也有他的佛经故事里描写女性变态恋情的因素,但显然是更现实更残酷了:一个经历了一生坎坷的贵妇,为了不再被所爱的男人抛弃,竟下手将小自己十岁的英俊军官丈夫的眼睛毒瞎。作者对待这个人物显然抱了复杂的心理,同情她的处境,她的情感受伤害的历史,但批判她的自私的手段,将这种批判引向作者所认为首要的“罪人”:都市社会。他对都市两性关系虚假性的揭示最不遗余力,是同他赞美湘西少女的纯美,乡村性爱形式的大胆、自然、无机心,民间历史上爱情悲剧的壮美几乎是同时出现在笔端的(乡村作品里经常被提到的《三三》,除了描述三三那种纯净的朦胧的感情之外,另一个主题便是从乡下“生”的一面暗示城市生命的“死”和“萎缩”)。直接反映都市人的爱情和家庭道德面貌的,如《有学问的人》、《或人的太太》等篇。到《绅士的太太》,刻写几个城市上层家庭的日常生活状态,尽意而穷相,夫妻间的互相欺瞒,交际的无聊,乱伦糜烂,讥讽调侃的调子十分畅快,因这究竟是叙述作者身份以外的人群,只是为“高等人”“设一面镜子”而已(同时也把一支笔写得流利,写得平滑)。待轮到讽刺作者身份以内的知识分子,像专写“作家”的小说《焕乎先生》、《一日的故事》,便用力在解剖人物的灵魂上面。1935年发表的《八骏图》可说是这一类小说的力作。作家达士先生在青岛的大学生活期间,发现周围的七教授个个都患了性压抑、性变态的病症,便在给未婚妻写的信中一一刻画了他们的虚假处。但到了结尾,这个第八位教授被一女人的黄色身影和海滩神秘的字迹图画所惑,居然拍封电报给未婚妻推迟行期,说害小病要在海边多住三天。作者在此篇提出的都市“阉寺性”问题,是他对中国文化批判的最有力的一点。沈从文从人性的缺欠、人性的冲突入手,指出一种广泛的文化现象:自认深得现代文明真谛的高等知识者,也和一个普通湘西乡民一样,阻挡不住性爱的或隐或显的涌动。所不同者,是乡下人反能返璞归真,求得人性的谐和;而都市的智者却用由“文明”制造的种种绳索无形地捆绑住自己,拘束与压制自己,以至于失态,跌入更加不文明的轮回圈中。沈从文在这里是把性爱当作人的生命存在、生命意识的符号来看待的,所肯定的是人的自然、和谐、健康的生命,反对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某种倒退,反对生命的被戕害,变得营养不足,睡眠不足,生殖力不足,形成近于被阉过的寺宦观念。而这种“寺宦观念”表现为“都市病”、“知识病”、“文明病”等违反人性的病象,他在这篇小说中就议论道,“应当由人类那个习惯负一点责。应当由那个拘束人类行为,不许向高尚纯洁发展,制止人类幻想,不许超越实际世界,一个有势力的名辞负点责”。〔11〕这就是虚伪的“道德”吧。这段话点出沈从文经由讽刺所寄托的高远人性理想。它可能在今天仍属于人类幻想之一,但确实是美的。
1700007104
1700007105 城市文明的侵入乡村,当然不是那么简单。我们从沈从文社会实感更强的一类作品中,可以看到乡村统治者的颟顸可笑(《顾问官》),他们如何不经意地剥夺了乡民的幸福幻影(《贵生》)。湘西民国前的化外景象,人与人之间融融和和的情境开始发生变化;由于这里文明的脚步来得慢,与整个沿海地区的不平衡依然突出。这就是他抗战后的主要作品长篇《长河》(第一卷)与前不同之处。这部小说虽然仍是写他熟悉的辰河流域盛产桔柚的地方,不如《边城》完整,却显示了较为广阔的历史视角。它再现了湘西社会在现代物质文明、现代政治的入侵下,“这个地方一些平凡人物生活上的‘常’与‘变’”。这“变”,即“农村社会所保有那点正直朴素人情美,几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12〕。枫树坳看祠堂的老水手满满,是个饱尝艰辛,洞悉世情,坚韧达观的善良老人,他比《边城》的摆渡爷爷更富阅历,最早感受到政府的“新生活运动”将会给这里带来的骚扰。滕家桔园主人的小女夭夭,聪慧而纯真,她这时所面对的人生显然要比《边城》翠翠的世界龌龊:保安队向商会摊派枪款,保安队长强要桔子以及对夭夭动了邪念等事情,反映了新的历史动向。当然这里还有“牧歌的谐趣”,“取得人事上的调和”,沈从文对明日夭夭们的朦胧期望,被隐藏在深切的忧虑之中。从“边城”到“长河”,沈从文的小说经历了变化,但不构成大的演变,总的来说,一个动态的乡村叙述体,以湘西的下层为主,以城市的上层为辅,再加上都市乡村的各色人等,组成了他的文化意味浓厚的人生形式图景。
1700007106
1700007107 沈从文被人称为“文体作家”,首先是因他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一种特殊的小说体式:可叫做文化小说、诗小说或抒情小说。这是指小说的显著文化历史指向、浓厚的文化意蕴以及具有独特人情风俗的乡土内容。这种小说,不重情节与人物,强调叙述主体的感觉、情绪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沈从文简捷地将其归纳为“情绪的体操”、“情绪的散步”,便是这个意思。他有一篇文章的题目即拟《情绪的体操》,说自己在运用文字叙事时,“习惯于应用一切官觉”,“必需懂得‘五官并用’不是一句空话”,使直觉得以印入物象,做到灵动而富生气。便是写实也呈内面型。比如《八骏图》意象丰满,用各种颜色代表女性,像紫色、红色,特别是自始至终那个撩人的黄色,全凭视觉发生对人物的联想。《边城》、《三三》的柔和清丽,感情平缓而深远,如自然生命之流注。沈从文的抒情小说除了注意人生体验的感情投射,还有抒情主人公的确立、纯情人物的设置、自然景物描绘与人事的调和等等。对于抒情体式来说,营造气氛和描述人事几乎同等重要。它把环境认作是人物的外化,人物的衍生物,在一定程度上,景物即人。所以沈从文许多小说从交代环境开始,如《边城》由描写“茶峒”始,自河(酉水)、河街、吊脚楼、妓女,写了长长的几节,为翠翠出场作背景。《柏子》从写如何泊船,如何爬桅杆入题。《丈夫》开头写黄庄的男人为何让女人到县城河滩的烟船、妓船做生意,竟不惜用去上千字。抒情小说的主要手段既然不一定是刻画人事,“造境”的成功与否就成了最高的目标。沈从文就是用水一般流动的抒情笔致,通过描摹、暗示、象征甚至穿插议论,来开拓叙事作品的情念、意念,加深小说文化内涵的纵深度,制造现实与梦幻水乳交融的意境的。他有的小说结构散漫,如《渔》,但情境美不胜收,弥补了不足,这种讲究诗的意境的小说特别地具有民族的韵味。
1700007108
1700007109 沈从文的文学语言较为奇特,有真意,去伪饰,具个性,追求纯和真的美文效果。他在生机勃勃的湘西口语基础上,吸取了书面语、文言语的特长,使得他的小说长句精确、曲折而富韧性,短句重感兴,活泛有灵气。他反对文字的意气浮露,行文不依仗附加的词藻,但不等于不锻造琢磨,所谓“扭屈文字试验它的韧性,重摔文字试验它的硬性”〔13〕,务必拷问出语言的本色方才罢休。他的文笔任意识的流动纵情写去,多暗示,富情感美,色彩美。不过早期的语言有些拗曲,到了写《边城》,明净澄澈,完全成熟了。他曾经长期在大学里讲授习作课程,又有意试用不同的叙述方式进行练习,这使他拥有了多样的小说形式和语言。其中以诗、散文融入写实的乡土小说,质朴自然蕴藉;描写都市的讽喻小说便琐细,文字从容、幽默,有时嫌技巧略过;以苗族传说和佛经故事铺叙的浪漫小说,又较华丽、夸张。体制不拘常例,有的如《记一大学生》全无人物对话,纯用分析性的讲述来代替;有的通篇对话到底,如《某夫妇》(《雨后》的对话成分极多);有的是采用日记、书信的穿插;有的是寓言、传奇或民间故事体。他的惯有的写法是在自然素朴的叙述中,注入诗的节奏,实现物我浑一的形象的流动。沈从文用抒情笔调写乡村题材曾受过废名的影响,他在《〈夫妇〉篇附记》里承认过。正是他,大大发展了30年代的此类小说,使它得到长足的进步,以至于到了如今有许多当代的青年作家继起模仿它,又发展它,无法忘记它身上的沈从文的印记。
1700007110
1700007111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 [:1700003229]
1700007112
1700007113
1700007114 三 文学理想的寂寞
1700007115
1700007116 沈从文的散文成就不低,他也有理论阐释的文字,用的也是散文笔法。尤其是抗战时期在大后方的西南联大,他的文论结集为《烛虚》、《云南看云集》等,里面所收的《水云》、《绿魇》、《潜渊》各篇,简直就是一篇篇散文诗,谈的都是美学、哲学。在这个时候,沈从文越发向“纯”生命的文学的思路发展,即不断探讨文学和生命的关系,而不是强化文学和社会、和时代的关系。他明确表示文学的意义不仅仅在“社会道德一方面”,而要使“读者能从作品中接触了另外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示,对人生或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至于通过文学达到对“生命的明悟”,他又分成两层:“消极的使一个人从肉体理解人的神性和魔性如何相互为缘,并明白人生各种形式,扩大到个人生活经验以外”(这似乎是他一部分作品的功用)。而更“积极”的是,“激发生命离开一个动物人生观,向抽象发展与追求的欲望或意志,恰恰是人类一切进步的象征”。“我认为推动或执行这个工作,文学作品实在比较别的东西更其相宜。”〔14〕
1700007117
1700007118 沈从文的散文比起他的小说来,更能表现他这“乡下人”自闯入文坛以来执拗走过的个人道路以及所遭遇的孤独感。他的自传体散文《从文自传》,时间上是从出生叙述到他离开湘西为止近二十年的人生经历,但家庭和生平的许多情况语焉不详,那只是他艰难历程中的一段心和梦的历史。这当然比《记丁玲》、《记胡也频》这些记述性文字更能表现和解剖他自己的灵魂。更重要的散文精品当数《湘行散记》、《湘西》两书。这是他抗战前后两次还乡的产物,等于是他的自传,尤其是关于他与故乡的文学感情生活的一个传记性的延长。这又如一个山水长卷,画出一条包括了五条支流、十个县份、百个河码头的湘西之源:沅水流域。《湘行散记》是循了由下游至上游的回乡路程,边回忆、边对照地写下来的;《湘西》是按代表性的地方和事物,并插入抗战期间发生的对故乡的议论合成的。两书的共同特点是:第一,将湘西的人生方式,通过景物印象与人事哀乐一一传诉,比小说更集中。如写常德的船,实写湘西的人情、物产、风习。写辰河小船上的水手,便是曾经当过土匪的,也是那样憨厚,把嫖妓的钱买了桔子飨客。对沅陵的描写穿插了神话传说,对凤凰女子的放蛊、行巫、落洞的风俗加以现代的解释。表现湘西人生活的严酷,及对待如此严酷生活的自在态度,写被激流带走的水手一刹那间交代“遗嘱”的情景,写老年纤夫长相如同托尔斯泰,“看他那数钱的神气,人快到八十了,对于生存还那么努力执著”〔15〕。而作者又有意无意地将散文的描写,和他的小说相关联,点出了他的人物在湘西活生生地存在着:《鸭窠围的夜》里像“柏子”的水上人;《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里“我”想象自己如“柏子”一样上岸,走向有吊脚楼人家的河街,同时遇到了五年行踪不明的“虎雏”,后来索性写了篇《虎雏再遇记》;《老伴》交待了泸溪县城绒线铺女孩是《边城》翠翠的原型;《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里的观音般的妓女居然叫夭夭;《沅陵的人》讲述周家菜园的四女儿,人称夭(幺)妹或周家夭夭。正如沈从文经常说的,人物和地方都美丽得使人悲伤,“我心中似乎毫无渣滓,透明烛照,对万汇百物,对拉船人与小小船只,一切都那么爱着,十分温暖的爱着!”〔16〕他写作小说时的感情,在散文里找得到实实在在的线索。
1700007119
1700007120 第二,比小说有更直接的历史感受,因此有更多的感慨和议论。沈从文在散文里说过“‘时间’这个东西十分古怪。一切人一切事都会在时间下被改变”〔17〕。而他实际在重返湘西时所看到的,往往与此相反,时间仿佛凝滞了,不动了。绒线铺女孩的女孩和妈妈当年一样出现在作者眼前,“十七年前那小女孩就成天站在铺柜里一堵棉纱边,两手反复交换动作挽她的棉线,目前我所见到的,还是那么一个样子”〔18〕。这就是沈从文关于历史的变数和常数的观点。对于湘西,似乎这种“常数”,这种历史的循环形态,更具典型意义。这是“落后”,然而是谁使得他们“落后”?这是美,又是谁使得他们长久保持如此美的生命形式?
1700007121
1700007122 沈从文的散文进而提出了两种历史——统治阶级的书面历史和人民的无言历史的观念。尤其是湘西人被排除在正统的历史之外,几千年过着原始自足的生活。所以,“从他们应付生存的方法与排泄感情的娱乐看上来,竟好像古今相同,不分彼此”〔19〕。“百年前或百年后皆仿佛同目前一样。他们那么忠实庄严的生活,担负了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继续在这世界中活下去。不问所过的是如何贫贱艰难的日子,却从不逃避为了求生而应有的一切努力。在他们生活、爱憎、得失里,也依然摊派了哭,笑,吃,喝。对于寒暑的来临,他们便更比其他世界上人感到四时交替的严肃。历史对于他们俨然毫无意义,然而提到他们这点千年不变无可记载的历史,却使人引起无言的哀戚。”〔20〕他的小说凡是挖掘湘西的“常”态的,都能用这段话来加深认识,体会其深度。而关于衰败、保守的一面,散文中对湘西的批评又要比小说触目得多。他批评“湘西人负气与自弃”〔21〕。甚至发问:“浦市地方屠户也那么瘦小,是谁的责任?”〔22〕因湘西的屠户历来都是胖子,民族败落、人种萎缩到如此程度,作者要讨论个究竟。
1700007123
1700007124 他没有从社会革命和阶级解放的途径来追寻原因,却从改造民族的角度寄托他的文学理想。他要人们由他的小说、散文等全部作品里去认识我们这个民族。那种向善和向美的文学理想,使他对城乡世界的美丽和丑陋特别敏感,企图用湘西世界保存的那种自然生命形式作为参照,来探求“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造”〔23〕,探求人的重造这一过于沉重的题旨。对都市的批判也是属于一种使文明趋于健康的文学警示。正是对中国社会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民族品德的消失”、“人性”的堕落、人类“不可知的命运”的忧患意识,及“重造”民族的不懈追寻,构成了沈从文创作的内在动力与思想内核。这可以上溯到“五四”文化运动中关于“人的文学”和“国民性改造”以至“美育代替宗教”的传统,两者的合流,即沈从文的文学的人性立场。不进入革命性改造中国的一途,而主张经由文化改造人、改造生命、改造民族。沈从文离开30年代主流文学的道路,就是这样形成的。此种文化理想面对当时中国现实生活不得兑现,因它主要是从乡村中国产生,是由世俗的世界,由沉落的地区来观察世界的。它能从一个角度说明民族沉沦的根由,却无法化为实际的文化改革行为。沈从文的文学不属于当时中国的城市文化,也不属于革命文学,因此难于被当时现实所理解是自然的。所以他是寂寞的。
1700007125
1700007126 抗战时期,京派文人风流云散,布不成阵了。到了1947年6月,朱光潜将《文学杂志》复刊,标志着京派的复出。编者在《复刊卷头语》里明确表明其主张,说文学“是一个国家民族的完整生命的表现”,“文学上只有好坏之别,没有什么新旧左右之别”。这种要建立一种纯正的民族文学的理论,与沈从文的一贯思想相符合。以沈从文创作成就为标志的京派,就这样脱出了三四十年代文学的主流,成为一支具有独立的文学观念和对一部分人民生活方式进行独特的艺术体验的作家群体。最后一个京派作家汪曾祺到了80年代复出,以与沈从文有前后继承关系的小说《受戒》、《大淖纪事》引起人们的广泛注目,沈从文自己的作品一再地出版并受到研究,证明了历史上曾经冷落过的文学现象不一定永远地遭受冷落。
1700007127
1700007128 〔1〕〔2〕〔3〕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沈从文选集》第5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29页、231页、228页。本章沈从文引文,版本下同。
1700007129
1700007130 〔4〕沈从文:《从文自传》,《沈从文选集》第1卷,第126页。
1700007131
1700007132 〔5〕汪曾祺:《又读〈边城〉》,《汪曾祺文集》文论卷,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100页。
1700007133
1700007134 〔6〕沈从文:《〈边城〉题记》,《沈从文选集》第5卷,第226页。
1700007135
1700007136 〔7〕苏雪林:《沈从文论》,《苏雪林选集》,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456页。
1700007137
1700007138 〔8〕〔9〕沈从文:《美与爱》,《沈从文选集》第5卷,第178至179页、第181页。
1700007139
1700007140 〔10〕沈从文:《水云——我怎么创造故事,故事怎么创造我》,《沈从文选集》第1卷,第361页。
1700007141
1700007142 〔11〕沈从文:《八骏图》,《沈从文选集》第3卷,第360页。
1700007143
1700007144 〔12〕〔23〕沈从文:《〈长河〉题记》,《沈从文选集》第5卷,第235页、237页。
1700007145
1700007146 〔13〕沈从文:《情绪的体操》,《沈从文选集》第5卷,第39页。
1700007147
1700007148 〔14〕沈从文:《小说作者和读者》,《沈从文选集》第5卷,第118至119页。
1700007149
1700007150 〔15〕〔16〕〔20〕沈从文:《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沈从文选集》第1卷,第160页、161页、162页。
[ 上一页 ]  [ :1.70000710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