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007367
1946年
1700007368
1700007369
夏 离昆明返京,时任北京大学教授,兼编《大公报》、《益世报》等四种报纸副刊。
1700007370
1700007371
10月 《沈从文杰作选》(短篇小说集)由新象书店出版。
1700007372
1700007373
1948年
1700007374
1700007375
8月 《长河》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
1700007376
1700007377
1949年
1700007378
1700007379
秋 入中央革命大学研究班学习。后改行于历史博物馆工作。
1700007380
1700007381
1963年 周恩来提议其参与《中国历史图谱》的编写。
1700007382
1700007383
1964年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初稿完成。
1700007384
1700007385
1969年 赴湖北咸宁干校,在双溪看菜园子。
1700007386
1700007387
1971年 获准回京。
1700007388
1700007389
1978年 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
1700007390
1700007391
1980年 赴美国访问、讲学。
1700007392
1700007393
1981年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由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
1700007394
1700007395
1988年 5月10日 于北京逝世。
1700007396
1700007397
1700007398
1700007399
1700007401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
1700007402
1700007403
第十四章 小说(二)
1700007404
1700007405
30年代的中国小说可称繁盛一时。在广大农村破产的同时,东南沿海一带的局部资本主义化、现代都市上海的勃兴以及相应的出版业的发达、城市阅读现代小说的新读者群的形成,无不给小说带来契机。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社会矛盾加剧,随着阶级斗争的风起云涌,文学直接表现社会生活的可能性增加,也刺激了以叙事为己任的小说。这样,“五四”小说在完成其重大的现代性转折之后,渐渐走向部分的整合,并于规范中发生多方面的变化。到了30年代中期,一个高峰状态的小说阶段显然有别于“五四”初期的小说而出现。
1700007406
1700007407
这时期的小说大家除鲁迅外,茅盾、老舍、巴金等先后发表了他们的长篇代表作,青年小说家充满锐意登上文坛。政治和商业对小说的介入十分明显,以至造成了上一时期的写实小说和抒情小说流派,分别被以“左联”为核心的左翼、远离文学党派性和商业性的“京派”和最接近读书市场的“海派”所分割。30年代的小说按照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文体的各种组成关系,表现出自己独特的面貌。
1700007408
1700007410
1700007411
1700007412
一 “左联”和左翼小说
1700007413
1700007414
成立于1930年的“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并不是一个纯文学流派。它是文学与政治兼有的社团。由此造成的革命现实主义的小说,从幼嫩到相对成熟,形成很大的影响。以茅盾为首,包括沙汀、吴组缃、叶紫等青年作家所创作的社会剖析小说,是其中的一支,但却是对整个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小说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此外的左翼小说各有特色,如张天翼犀利明快的讽刺,艾芜、萧红的浪漫抒情精神对现实主义的多方渗透,都显示了当时的小说观念和体式的多样进步。
1700007415
1700007416
“左联”准备期间的小说,主要是以蒋光慈为代表的。蒋光慈所在的“太阳社”,成员有洪灵菲、戴平万、楼适夷、孟超、钱杏邨等,这时非常活跃,以革命家兼作家的身份,几乎每人都写过小说(除去不幸夭折者,以后又大都停下了写小说的笔)。后期创造社这时写小说的有郭沫若、郑伯奇等,也不是纯粹的小说家。自觉地运用文学来为革命呐喊,在急剧的变革年代里,以特殊的热情,写出“思想大于艺术”的具有重大社会效果的作品,是他们共同的特点。由于对革命生活与工农群众缺乏实感,必然导致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加之当时中国共产党党内“左”倾路线的影响,正面描写革命的作品,有的往往盲目地歌颂城乡暴动、飞行集会,画面变得粗暴、怪厉。关于“革命加恋爱”的流行主题,一方面反映了大革命前后的青年知识分子面临个人与革命冲突的普遍问题,其中孕育着30年代知识新人的最初形象,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某种对生活的片面理解与表达。但正是此类小说曾积极影响了一代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这说明其确实和着时代的节拍,即便是带有浓重理念痕迹的故事与人物,也能投合当时一部分知识青年兴奋地追索光明的共同心理。革命激变时期总要产生一批宣传性文学作品,这类作品的社会效益往往是得到历史承认的。而且,也确乎产生过一些拥有读者的佳作。除蒋光慈的某些作品外,还有钱杏邨的《义塚》集,楼适夷的《烟》(以后有《盐场》),孟超的《盐务局长》,刘一梦的《失业以后》等。洪灵菲的《流亡》,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型的革命者,描写他们在革命流亡中的困顿、爱情与不屈,有浓厚的自叙传色彩。正因为是作者亲自体验过的生活,写来才能这样有血有肉。情调上的自哀自怜,又与对革命的不懈追求结合在一起,以致凄婉与刚烈、感伤主义与英雄主义统一成洪灵菲特有的小说情调。洪灵菲以后又写有表现农民斗争的《在洪流中》,描写工人悲惨境遇的《气力出卖者》,反映潮汕地区农民运动的长篇《大海》,转向真正的工农题材,但是,他仍然是以这种充满浪漫气息的流亡小说和刻画革命流亡者形象而闻名的。华汉(阳翰笙)的长篇《地泉》(包括《深入》、《转换》、《复兴》三部曲),社会画面广阔,反映了大革命后,从农村到城市,从农民、知识分子到工人的激烈变化,基本上是从政治观念上生发故事,缺乏文学的描述,人物又很少活的个性,革命与反革命的双方都变得神经质似的。所以,到1932年该书重版时,由瞿秋白、郑伯奇、茅盾、钱杏邨与作者自己,分别写了五个序言,对这种充满“革命的浪漫蒂克”的文学,从各自的角度进行了历史批判性的总结,从而显示了革命作家认识上的长足进步。
[
上一页 ]
[ :1.70000736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