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007556
1700007557
综观30年代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确立后进一步深化并求得发展的时期。历史品格浓厚的长篇占主导,而诗体长篇居然也同时出现,但哪一种都突破了单线条的传统长篇体制。短篇在“横截面”体的完善的同时,又追求片断的完整性、印象的统一性及无限开放地摄取人生和内心深广性。写实小说有散文化变体,也有人物高度典型化、集中化的佳作。抒情小说由直抒胸臆向创造诗的意境进而向40年代小说的哲理诗情方向发展。讽刺小说有严正的政治抨击、批判,也有更喜剧化的风俗讽刺、幽默讽刺。历史小说更是门类齐备,流派纷呈,社会派、浪漫派和心理分析派俱全,也从一个角度反映出30年代小说主流体式明显,而多样变化、不拘成规,使它成为繁盛发展期的特点。
1700007558
1700007559
〔1〕〔16〕沈从文:《论中国现代创作小说》,《沈从文选集》第5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80页、第367页。
1700007560
1700007561
〔2〕张天翼:《创作不振之原因及其出路》,《张天翼文集》第9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5页。
1700007562
1700007563
〔3〕沙汀:《〈沙汀短篇小说集〉后记》,《沙汀文集》第7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21页。
1700007564
1700007565
〔4〕鲁迅:《叶紫作〈丰收〉序》,《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20页。
1700007566
1700007567
〔5〕聂绀弩:《萧红选集·序》,《萧红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至3页。
1700007568
1700007569
〔6〕林徽因:《文艺丛刊小说选题记》,《林徽因》,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0年版,第95页、第97页。
1700007570
1700007571
〔7〕沈从文:《〈长河〉题记》,《沈从文选集》第5卷,第237页。
1700007572
1700007573
〔8〕孟实(朱光潜):《桥》,《文学杂志》1卷3期,1937年7月。
1700007574
1700007575
〔9〕汪曾祺:《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上海文论》1988年4期。
1700007576
1700007577
〔10〕废名:《新诗问答》,《人间世》15期,1934年11月。
1700007578
1700007579
〔11〕萧乾写有《忧郁者的自白》,为《栗子》集的“代跋”。《栗子》,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版。
1700007580
1700007581
〔12〕芦焚:《黄花苔·序》,收《黄花苔》,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7年版。
1700007582
1700007583
〔13〕见《掠影记》之一《灵异》、之二《还乡》、之三《苦役》,连载于《文丛》1卷2、3、4号,1937年4、5、6月。《掠影记》似未收集。
1700007584
1700007585
〔14〕刘西渭:《〈里门拾记〉——芦焚先生作》,《李健吾创作评论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91页。
1700007586
1700007587
〔15〕刘西渭:《〈九十九度中〉——林徽因女士作》,《李健吾创作评论选集》,第454页。
1700007588
1700007589
〔17〕李长之:《张资平恋爱小说的考察——〈最后的幸福〉之新评价》,《清华周刊》41卷3号。
1700007590
1700007591
〔18〕叶灵凤:《七颗心的人》,《六艺》创刊号,1936年2月。
1700007592
1700007593
〔19〕〔29〕江兼霞(杜衡):《一九三五年度中国文学的倾向·流派·与人物》,《六艺》创刊号,1936年2月。
1700007594
1700007595
〔20〕叶灵凤:《未完的忏悔录·前记》,《时代姑娘/未完的忏悔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38页。
1700007596
1700007597
〔21〕适夷(楼适夷):《施蛰存的新感觉主义——读了〈在巴黎大戏院〉与〈魔道〉之后》,《文艺新闻》33期,1931年10月。
1700007598
1700007599
〔22〕施蛰存:《我的创作生活之历程》,收《创作的经验》,上海:天马书店1933年版。
1700007600
1700007601
〔23〕此是刊物编者的评语,见《文坛消息》,《新文艺》2卷1号,1930年3月。
1700007602
1700007603
〔24〕杜衡:《关于穆时英的创作》,《现代出版界》9期,1933年2月。
1700007604
1700007605
〔25〕沈从文:《论穆时英》,《沈从文文集》第11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第203至205页。
[
上一页 ]
[ :1.70000755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