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008221e+09
1700008221
1700008222 12月 蒲风《六月流火》(长篇叙事诗)在日本东京出版。
1700008223
1700008224 同月 卞之琳《鱼目集》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1700008225
1700008226 本年 田间《未明集》由上海群众杂志公司出版。
1700008227
1700008228 1936年
1700008229
1700008230 3月 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合集《汉园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为文学研究会创作丛书之一。内收何其芳《燕泥集》、李广田《行云集》、卞之琳《数行集》。
1700008231
1700008232 4月 鲁迅《白莽作〈孩儿塔〉序》以《白莽遗诗序》为题发表于《文学丛报》第1期。
1700008233
1700008234 7月 田间《中国农村的故事》(长篇叙事诗)由诗人社出版。
1700008235
1700008236 10月 全国十四个诗歌团体组成的中国诗歌作者协会机关刊物《诗歌杂志》创刊。
1700008237
1700008238 同月 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戴望舒等为编委的《新诗》月刊创刊。
1700008239
1700008240 同月 蒲风《钢铁的歌唱》集由诗歌出版社出版,为“国防诗歌”丛书之一。
1700008241
1700008242 同月 徐迟《二十岁人》集由上海时代图书公司出版。
1700008243
1700008244 11月 艾青《大堰河》集自印出版。
1700008245
1700008246 1937年
1700008247
1700008248 1月 戴望舒《望舒诗稿》自印出版。
1700008249
1700008250 同月 朱自清《新诗杂话》、茅盾《论早期白话诗》发表于《文学》新诗专号。
1700008251
1700008252 本年 蒲风主编(后由雷石榆主编)《中国诗坛》创刊。
1700008253
1700008254
1700008255
1700008256
1700008257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 [:1700003246]
1700008258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
1700008259
1700008260 第十七章 鲁迅(二)
1700008261
1700008262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 [:1700003247]
1700008263
1700008264
1700008265 一 鲁迅杂文的重大意义
1700008266
1700008267 鲁迅在他的一生中,特别是后期思想最成熟的年月里,倾注了他的大部分生命与心血于杂文创作中。事实上,鲁迅的名字是与杂文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但引起最大争议的,也是鲁迅的杂文。从鲁迅生前,直到现在,对杂文,特别是鲁迅杂文的否定与嘲讽,就从未停止过。尽管人们无数次地宣布:鲁迅的杂文时代已经过去,尽管鲁迅自己也一再表示希望他的攻击时弊的杂文“与时弊同时灭亡”,但一个无情的事实却是,鲁迅的杂文始终为一切关心与思考社会、历史、思想、文化、人生、人性……问题的中国人(中国青年)所钟爱,鲁迅的杂文任何时候都是中国现实中活生生的“存在”,对正在进行(发展)的中国思想、文化(包括文学)发生作用,对现实的中国人心产生影响。它可以不断地重新发表,仍然给读者以仿佛针对当前的现实而写的感觉;它能够一遍又一遍地阅读,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感受,新的发现,常读而常新。对以上似乎矛盾的阅读现象的进一步思考,可以发现鲁迅杂文的如下意义。
1700008268
1700008269 第一,作为一种报刊文体,杂文与现代传播有着血肉般的联系;人们说起杂文,特别是鲁迅的杂文,总是要联想到“五四”时期的《新青年》、《语丝》、《莽原》、《京报副刊》、《晨报副刊》,30年代的《萌芽》、《太白》、《文学》,《申报·自由谈》等等,这大概不是偶然的。在这个意义上,杂文是富于现代性的文体;或者说,它是现代作家(知识分子)通过现代传播媒介与他所处的时代、中国(以及世界)的社会、思想、文化现实发生有机联系的一个重要、有效的方式。鲁迅正是通过杂文这种形式,自由地伸入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迅速地接纳、反映瞬息万变的时代信息,做出政治的、社会历史的、伦理道德的、审美的评价与判断,并及时地得到生活的回响与社会的反馈。随着现代传播对人的现代生活的日益深刻的影响,杂文(包括鲁迅的杂文)也就真正深入到现代生活中,并成为其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样的作用与价值是其他非报刊文体所不可能具有的。正因为杂文与“现在时(正在进行时)”的生活有着如此密切的互动关系(用鲁迅的说法,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它也就能够成为一个时代的忠实的记录。鲁迅对此有着相当的自觉与自信;他说:“我的杂文,所写的常是一鼻,一嘴,一毛,但合起来,已几乎是或一形象的全体”〔1〕,“‘中国的大众的灵魂’,现在是反映在我的杂文里了”〔2〕。鲁迅曾经“想到可以择历来极其特别,而其实是代表这中国人性质之一种的人物,作一部中国的‘人史’”〔3〕;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鲁迅的杂文不仅是现代中国社会、政治、历史、法律、宗教、哲学、道德、文学、艺术,乃至经济、军事……的“百科全书”,而且以其对中国现代国民的文化心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以及民性、民情、民俗、民魂的真实、生动而深刻的描绘,成为一部活的现代中国人的“人史”。人们说,要了解中国的特别国情,就要了解创造这特别国情的中国人;而要了解中国人,莫过于细心阅读鲁迅杂文这一文献:这是有道理的。
1700008270
[ 上一页 ]  [ :1.70000822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