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008957e+09
1700008957
1700008958 年底 作电影剧本《艳阳天》。1948年春拍成上映。剧本同年5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1700008959
1700008960 1949年
1700008961
1700008962 初 离上海经香港去解放区烟台。
1700008963
1700008964 4月 参加以郭沫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出席在捷克斯洛伐克召开的第一次世界和平大会。
1700008965
1700008966 7月 出席全国文艺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当选为文联常务委员。
1700008967
1700008968 本年 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
1700008969
1700008970 1950年
1700008971
1700008972 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
1700008973
1700008974 1954年
1700008975
1700008976 9月 《明朗的天》(三幕剧)同时发表于《剧本》第9至10号与《人民文学》第9至10号。1956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700008977
1700008978 1961年
1700008979
1700008980 7月 《胆剑篇》(五幕剧)发表于《人民文学》第7、8月号合刊。1962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1700008981
1700008982 1978年
1700008983
1700008984 10月 《王昭君》(五幕剧)发表于《人民文学》第11月号,1979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1700008985
1700008986 1996年
1700008987
1700008988 12月13日 逝世。
1700008989
1700008990
1700008991
1700008992
1700008993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 [:1700003262]
1700008994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
1700008995
1700008996 第二十章 戏剧(二)
1700008997
1700008998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 [:1700003263]
1700008999
1700009000
1700009001 一 走向广场:无产阶级戏剧、红色戏剧、国防戏剧与农民戏剧的倡导
1700009002
1700009003 大革命失败以后,大量追求革命的知识分子被实际斗争排出,集中到上海,他们苦闷彷徨,又不甘心于沉沦,希望在文艺中寄托和发泄自己的苦闷。于是,在政治形势逆转的低气压下,以上海为中心,再一次掀起了话剧运动的热潮。当时在上海同时活跃着五大剧社:田汉领导的南国社,洪深领导的复旦剧社,应云卫领导的上海戏剧协社,朱襄丞、罗鸣凤领导的辛酉剧社以及陈白尘等领导的摩登剧社。这些剧团都已有一定的舞台经验,都是不满于社会现状,又找不到出路,而表现出较浓厚的感伤情调。正是在这样的政治与文化背景下,沈端先、郑伯奇、冯乃超、钱杏邨等于1929年共同发起组织了上海艺术剧社,出版《艺术》和《沙仑》等戏剧刊物及《戏剧论文集》,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发展新兴戏剧即“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并先后组织了两次公演,介绍了外国左翼剧作家如法国罗曼·罗兰的《爱与死的角逐》、德国米尔顿的《炭坑夫》、美国辛克莱的《梁上君子》等具有革命倾向的剧目。1930年,田汉在《南国月刊》上发表《我们的自己批判》,指出:“(在)以明确的意识看戏的观众一天天多了的今日,认识不彻底,或者简直不过是动于个人的情热与朦胧的倾向底戏剧是必然地要走向没落之路”,因而宣布了南国社的“转变”:由社会运动与艺术运动的“二元”态度转向一元化的“左”倾。1930年8月,以上海艺术剧社为基础,集合了辛酉、南国、摩登等进步戏剧团体,成立了中国左翼剧团联盟,以后又改组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在“演剧大众化”的口号下,努力把戏剧这种形式向大众普及。剧联成立后以各种方式在学校与工厂积极展开群众性戏剧活动,发动和团结各地的戏剧工作者,除了主要剧团“大道剧社”的演出外,在“九一八”以后,还在工厂建立了许多工人剧团——蓝衣剧团,以后又提出“戏剧走向农村”,在上海郊区组织流动演出。在加强戏剧与实际革命运动和工农群众的密切联系的要求下,这一时期左翼剧作家创作的作品大都以工人、农民为主人公,着重表现他们的革命斗争,及时、直接地反映现实生活中重大政治事件。例如反映人民困苦生活的田汉的《洪水》,尤兢的《江南三唱》,袁殊的《工场夜景》,冯乃超的《阿珍》,欧阳予倩的《同住的三家人》,表现人民抗日反帝斗争的适夷的《S.O.S》、《活路》等。这些剧作都以其强烈的现实性与及时性,发挥了巨大的宣传鼓动作用,并初步突破了话剧只能在都市剧院演出的狭小圈子,开始走向工厂农村。
1700009004
1700009005 如果说在国民党统治区进行的“无产阶级戏剧”活动受到当局的限制与压迫,那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戏剧”运动则是为“巩固红军,巩固红色政权”服务的,因而受到了鼓励与保护。所谓“红色戏剧”,开始是红军中的宣传队,带有官兵自我娱乐与自我教育的性质,以后成立了专业性的八一剧团,又扩建为工农剧社,并在中央苏区各县、区,各红军部队建立分社、支社,并开办了高尔基戏剧学校,形成专业与业余结合,部队、农村、机关结合的演出系统,除节日庆祝演出,带有较强的娱乐性外,着重于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与现场鼓动,是政府(与军队)政治工作的一个部分。在演出形式上常与歌舞结合,强调现场的即兴发挥,并重视观众的参与,演出地点、布置都以简便、灵活为原则,具有鲜明的“广场戏剧”的特色。比如1933年除夕之夜,战士剧社为正在准备迎战国民党第四次围剿的红军一军团演出四幕话剧《庐山之雪》,就是在古庙里搭起戏台,四周点燃着篝火,并且实行“兵演兵,将演将”,军团主要领导如林彪、罗荣桓、罗瑞卿等都和士兵一起登台,演出采用“幕表制”,台词由演员在排演中临时创作,这样的演出引起极大轰动,台上台下融成一片。经苏区政府教育部与工农剧社编审推荐,油印出版的剧本数以百计,代表剧作有《我——红军》(沙可夫等作)、《战斗的夏天》(李伯钊作)、《松鼠》(胡底作)等。
1700009006
[ 上一页 ]  [ :1.70000895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