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008962
初 离上海经香港去解放区烟台。
1700008963
1700008964
4月 参加以郭沫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出席在捷克斯洛伐克召开的第一次世界和平大会。
1700008965
1700008966
7月 出席全国文艺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当选为文联常务委员。
1700008967
1700008968
本年 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
1700008969
1700008970
1950年
1700008971
1700008972
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
1700008973
1700008974
1954年
1700008975
1700008976
9月 《明朗的天》(三幕剧)同时发表于《剧本》第9至10号与《人民文学》第9至10号。1956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700008977
1700008978
1961年
1700008979
1700008980
7月 《胆剑篇》(五幕剧)发表于《人民文学》第7、8月号合刊。1962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1700008981
1700008982
1978年
1700008983
1700008984
10月 《王昭君》(五幕剧)发表于《人民文学》第11月号,1979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1700008985
1700008986
1996年
1700008987
1700008988
12月13日 逝世。
1700008989
1700008990
1700008991
1700008992
1700008994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
1700008995
1700008996
第二十章 戏剧(二)
1700008997
1700008999
1700009000
1700009001
一 走向广场:无产阶级戏剧、红色戏剧、国防戏剧与农民戏剧的倡导
1700009002
1700009003
大革命失败以后,大量追求革命的知识分子被实际斗争排出,集中到上海,他们苦闷彷徨,又不甘心于沉沦,希望在文艺中寄托和发泄自己的苦闷。于是,在政治形势逆转的低气压下,以上海为中心,再一次掀起了话剧运动的热潮。当时在上海同时活跃着五大剧社:田汉领导的南国社,洪深领导的复旦剧社,应云卫领导的上海戏剧协社,朱襄丞、罗鸣凤领导的辛酉剧社以及陈白尘等领导的摩登剧社。这些剧团都已有一定的舞台经验,都是不满于社会现状,又找不到出路,而表现出较浓厚的感伤情调。正是在这样的政治与文化背景下,沈端先、郑伯奇、冯乃超、钱杏邨等于1929年共同发起组织了上海艺术剧社,出版《艺术》和《沙仑》等戏剧刊物及《戏剧论文集》,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发展新兴戏剧即“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并先后组织了两次公演,介绍了外国左翼剧作家如法国罗曼·罗兰的《爱与死的角逐》、德国米尔顿的《炭坑夫》、美国辛克莱的《梁上君子》等具有革命倾向的剧目。1930年,田汉在《南国月刊》上发表《我们的自己批判》,指出:“(在)以明确的意识看戏的观众一天天多了的今日,认识不彻底,或者简直不过是动于个人的情热与朦胧的倾向底戏剧是必然地要走向没落之路”,因而宣布了南国社的“转变”:由社会运动与艺术运动的“二元”态度转向一元化的“左”倾。1930年8月,以上海艺术剧社为基础,集合了辛酉、南国、摩登等进步戏剧团体,成立了中国左翼剧团联盟,以后又改组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在“演剧大众化”的口号下,努力把戏剧这种形式向大众普及。剧联成立后以各种方式在学校与工厂积极展开群众性戏剧活动,发动和团结各地的戏剧工作者,除了主要剧团“大道剧社”的演出外,在“九一八”以后,还在工厂建立了许多工人剧团——蓝衣剧团,以后又提出“戏剧走向农村”,在上海郊区组织流动演出。在加强戏剧与实际革命运动和工农群众的密切联系的要求下,这一时期左翼剧作家创作的作品大都以工人、农民为主人公,着重表现他们的革命斗争,及时、直接地反映现实生活中重大政治事件。例如反映人民困苦生活的田汉的《洪水》,尤兢的《江南三唱》,袁殊的《工场夜景》,冯乃超的《阿珍》,欧阳予倩的《同住的三家人》,表现人民抗日反帝斗争的适夷的《S.O.S》、《活路》等。这些剧作都以其强烈的现实性与及时性,发挥了巨大的宣传鼓动作用,并初步突破了话剧只能在都市剧院演出的狭小圈子,开始走向工厂农村。
1700009004
1700009005
如果说在国民党统治区进行的“无产阶级戏剧”活动受到当局的限制与压迫,那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戏剧”运动则是为“巩固红军,巩固红色政权”服务的,因而受到了鼓励与保护。所谓“红色戏剧”,开始是红军中的宣传队,带有官兵自我娱乐与自我教育的性质,以后成立了专业性的八一剧团,又扩建为工农剧社,并在中央苏区各县、区,各红军部队建立分社、支社,并开办了高尔基戏剧学校,形成专业与业余结合,部队、农村、机关结合的演出系统,除节日庆祝演出,带有较强的娱乐性外,着重于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与现场鼓动,是政府(与军队)政治工作的一个部分。在演出形式上常与歌舞结合,强调现场的即兴发挥,并重视观众的参与,演出地点、布置都以简便、灵活为原则,具有鲜明的“广场戏剧”的特色。比如1933年除夕之夜,战士剧社为正在准备迎战国民党第四次围剿的红军一军团演出四幕话剧《庐山之雪》,就是在古庙里搭起戏台,四周点燃着篝火,并且实行“兵演兵,将演将”,军团主要领导如林彪、罗荣桓、罗瑞卿等都和士兵一起登台,演出采用“幕表制”,台词由演员在排演中临时创作,这样的演出引起极大轰动,台上台下融成一片。经苏区政府教育部与工农剧社编审推荐,油印出版的剧本数以百计,代表剧作有《我——红军》(沙可夫等作)、《战斗的夏天》(李伯钊作)、《松鼠》(胡底作)等。
1700009006
1700009007
在“九·一八”事变后,适应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需要,又有“国防戏剧”运动的提倡与发动。所谓“国防戏剧”,除了强调“反帝抗日反汉奸,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的主题外,也还有充分发挥戏剧的宣传(以至现场鼓动)功能的要求,在艺术形式上则“提倡‘通俗化’、‘大众化’和方言话剧”〔1〕。这同样也是向着“广场戏剧”的方向发展的。这一时期“国防戏剧”的代表作,大多为集体创作,如《走私》、《咸鱼主义》(洪深执笔),《汉奸的子孙》(于伶执笔),《我们的故乡》(章泯执笔),《放下你的鞭子》(崔嵬等改编)等,都曾是演遍各大中城市(上海、汉口、广州、桂林、长沙、南昌等),以及工厂、农村、前线战地的。
1700009008
1700009009
在“无产阶级戏剧”与“国防戏剧”运动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剧作家和戏剧运动的组织者、活动家,田汉与洪深即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田汉在发表了著名的《我们的自己批判》之后,紧跟时代,努力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创作出来一系列的剧本,如《梅雨》、《顾正红之死》、《洪水》、《乱钟》、《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等,这些剧本明显的特点是现实性加强了,有的甚至是对现实重大历史事件直接的及时反映,却失去了田汉剧本所特有的抒情性和传奇性。直到30年代中后期,田汉的创作出现了新的转机:1935年创作的话剧《回春之曲》,全剧将抗日救亡的主线与男女主人公高维汉、梅娘始终不渝的爱情线索交织在一起,描写爱国青年高维汉从南洋回来参加抗日,在“一二八”战争中受伤失去记忆,每日只喊“杀呀,前进”,梅娘离开家庭来到受伤的爱人身旁精心护理三年,在过年的鞭炮声中,高维汉的病奇迹般地好转,并依然保持着战斗的勇气。这个剧本成功的很大原因在于它保持并发展了田汉创作的艺术个性。剧中梅娘一曲高歌,当时就不知使多少观众为之倾倒,传诵一时,至今仍然保持着强烈的艺术魅力。
1700009010
1700009011
20年代与田汉同样具有浪漫风格的白薇,在30年代,虽然也从自己的个人感受转向了社会现实生活,但却始终保持着浪漫主义特色。她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作《打出幽灵塔》,剧本人物众多,关系错综复杂,在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矛盾中,又穿插两个三角恋爱,情节多奇遇巧合,阿英曾评价说:“这是多么古典浪漫写实的悲剧哟!”〔2〕白薇于1928年创作的《革命神受难》则是对于蒋介石政权的大胆诅咒和强烈抗议。白薇的剧本虽然是反映革命题材,但主观抒情色彩浓烈,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激愤与反抗情绪,再加上情节的曲折,病态的心理描写,形成了她剧作的浪漫主义特色。她的剧作也恰恰是在反抗精神、革命情绪的渲染上,而不是在对现实黑暗的剖析上最能激动读者的心。
[
上一页 ]
[ :1.70000896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