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009038e+09
1700009038 同一时期袁牧之的戏剧与李健吾的风格有些近似。他的剧作并不完全脱离现实,但作者作剧的目的似乎在“为戏而戏”,很难说有什么社会意义,艺术上他的剧则有可取之处。例如1933年发表的独幕剧《一个女人和一条狗》,全剧只有两个角色,但很有戏剧性,作者利用人们的心理制作悬念,对话玲珑机智,并没有长篇大论,又穿插着小动作,风格幽默,比较能够吸引观众。
1700009039
1700009040 宋之的与陈白尘都是这一时期初显锋芒的年轻剧作家,在40年代还有更大的发展。宋之的的《武则天》是一部着重心理分析的历史剧,作者说他所要集中描写的是“在传统的封建社会下,也就是男性中心的社会下,一个女性的反抗和挣扎”〔21〕。作者在刻画女主人公的变态心理与行为时,所流露出的同情,在批评家茅盾看来,就是“迎和了小市民的趣味”〔22〕。——那时人们因为戏剧演出的营业化,对所谓“小市民趣味”都有一种特别的警惕与敏感。陈白尘的《太平天国》第一部《金田村》的写作与演出有极强的现实感,作者说“演员们隔着一道历史的幕子和台下的观众们心心相印地爆发出要求抗战的呼声”〔23〕,是开了40年代太平天国题材历史剧的先河的。
1700009041
1700009042 〔1〕周钢鸣:《民族危机与国防戏剧》,载《生活知识》“国防戏剧特刊”,1936年2月出版。
1700009043
1700009044 〔2〕阿英《白薇论》,《中国当代女作家论》,上海:上海书店1985年重印版,74页。
1700009045
1700009046 〔3〕〔5〕洪深:《〈洪深选集〉自序》,北京:开明书店,1952年版,12页。
1700009047
1700009048 〔4〕张庚:《洪深与〈农村三部曲〉》,载《光明》1卷5期,1936年8月10日出版。
1700009049
1700009050 〔6〕欧阳予倩:《〈近代戏剧选〉序》,上海:第一流书店1924年6月出版。
1700009051
1700009052 〔7〕熊佛西:《平民戏剧与平民教育》,载《戏剧与文艺》1卷2期,1929年6月1日出版。
1700009053
1700009054 〔8〕〔9〕〔10〕〔11〕 熊佛西:《戏剧大众化之实验》,南京:正中书局,1937年版,8页、14页、17页、20页、105—106页、90页。
1700009055
1700009056 〔12〕欧阳予倩:《戏剧运动之今后》,载《戏剧》1卷4期,1929年11月15日出版。
1700009057
1700009058 〔13〕白梅:《〈雷雨〉批判》,载1935年8月20日—23日《大公报》。
1700009059
1700009060 〔14〕据1937年1月24日《大公报》报道。
1700009061
1700009062 〔15〕曹聚仁:《文坛50年续编》,香港:新文化出版社,1973年版,288页。
1700009063
1700009064 〔16〕夏衍:《人·演员·剧团》,载《天下文章》2卷1期,1944年1月出版。
1700009065
1700009066 〔17〕茅盾:《剧运评议》,载《文学》9卷2号,1937年8月1日出版。
1700009067
1700009068 〔18〕于伶:《战斗的一生》,载《人民戏剧》8期,1982年8月出版。
1700009069
1700009070 〔19〕张庚:《1936年的戏剧》,载《光明》2卷2期,1936年12月25日出版。
1700009071
1700009072 〔20〕见夏衍:《〈上海屋檐下〉后记》、《谈〈上海屋檐下〉的创作》,《夏衍剧作集》(一),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257页、360—361页。
1700009073
1700009074 〔21〕宋之的:《写作〈武则天〉的自白》,载《光明》3卷1期,1937年6月10日出版。
1700009075
1700009076 〔22〕茅盾:《关于〈武则天〉》,载《中流》2卷9期,1937年7月20日出版。
1700009077
1700009078 〔23〕陈白尘:《〈岁寒图〉后记》,《陈白尘专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159页。
1700009079
1700009080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 [:1700003265]
1700009081
1700009082
1700009083 附录 本章年表
1700009084
1700009085 1928年
1700009086
1700009087 1月 郑伯奇《抗争》(独幕剧)发表于《创造月刊》第1卷第8期。
[ 上一页 ]  [ :1.70000903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