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010307
同月 赵树理《传家宝》连载于19日至21日《人民日报》。
1700010308
1700010309
5月 欧阳山《高干大》(长篇)由北京新华书店出版。
1700010310
1700010311
同月 周立波《暴风骤雨》(下卷)由东北书店出版。
1700010312
1700010313
同月 孙犁《村歌》(中篇)发表于6日、12日《天津日报》。
1700010314
1700010315
同月始 孔厥、袁静《新儿女英雄传》(长篇)连载于《人民日报》。
1700010316
1700010317
6月 刘白羽《龙烟村记事》(短篇集)由中兴出版社出版。
1700010318
1700010319
同月 康濯《亲家》发表于《华北文艺》第5期。
1700010320
1700010321
7月 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召开。
1700010322
1700010323
同月 全国文联正式成立。
1700010324
1700010325
同月 孙犁《芦花荡》(短篇集)由群益出版社出版。
1700010326
1700010327
8月 孙犁《荷花淀》(小说散文集)由三联书店出版。
1700010328
1700010329
同月 邵子南《李勇大摆地雷阵》(短篇集)由国光印刷厂出版。
1700010330
1700010331
9月 《文艺报》创刊。
1700010332
1700010333
10月 《人民文学》创刊。
1700010334
1700010335
同月 刘白羽《火光在前》(中篇)发表于《人民文学》创刊号。
1700010336
1700010337
同月 马加《江山村十日》(长篇)由新文艺社出版。
1700010338
1700010339
11月 孙犁《吴召儿》发表于25日《天津日报》。
1700010340
1700010341
1700010342
1700010343
1700010345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
1700010346
1700010347
第二十四章 通俗小说(三)
1700010348
1700010350
1700010351
1700010352
一 雅俗对立的渐趋消解
1700010353
1700010354
从抗日战争发生到40年代,通俗文学面临了特殊的文化境遇。其时,中国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政治区域,即国统区、解放区和沦陷区,不同的政治、经济环境使得文化、文学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但共同的是,因新文学作家由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向内地后方和农村移动,文学遂得到某种扩散和普及,新文学的通俗化提上了日程;党派性强烈的激进的文学被爱国的、统一战线的抗战文学所代替,1938年成立的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推举张恨水为理事,便是新文学作家主动向通俗作家发出的一个团结信息,对于形成通俗作家和新文学作家的联合关系,影响极大。在抗战进入持久阶段的大后方和沦陷地区,政治性文学一定程度的缓解、松弛,左翼青年读者的流失,也势必给消闲的文学留出空档。特别是到了这个时代,“五四”之后形成的现实主义文学已经完全定型,失去了它昔日的先锋光芒,虽然在小说方面沈从文、萧红、师陀、冯至(写中篇《伍子胥》)、汪曾祺等的探索努力依然存在,但通俗小说也大量采用变得常规化的现实主义写法后,大面积的雅俗对立就成为不可能的了。
1700010355
1700010356
在通俗文学的一面,它往“雅”的方向移动,主要是加强了文学的现实批判性,加强了历史的、文化的探索精神。这当然是有限度的,但比以前注重是确实的。通俗文学移步换形地将文体形式和自己的审美情感,更多地也向“雅”的方向转化,以至从这时开始,出现了没有经过章回体阶段的新通俗小说家如予且,是俗、雅融和的标志之一。那么,在纯文学的一面,除了按文学审美陌生化及文学自律性的规例不断向前,争取广大读者也是一条谁也无法逃避的规例。开始曾受旧派小说影响的新小说家也涌现出来,如张爱玲。介于“雅”“俗”之间的文学作品越来越多,如徐讦、无名氏、赵树理等〔1〕,成为大趋势。
[
上一页 ]
[ :1.70001030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