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011128
2月 唐湜《诗的新生代》(论文)发表于《诗创造》第8期“祝寿歌”。
1700011129
1700011130
同月 穆旦《旗》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1700011131
1700011132
同月 戴望舒《灾难的岁月》由上海星群出版社出版。
1700011133
1700011134
6月 臧克家、曹辛之、林宏、唐湜、陈敬容、辛笛等以森林出版社名义创刊《中国新诗》月刊,并出版《森林诗丛》。
1700011135
1700011136
同月 袁可嘉《新诗戏剧化》(论文)发表于《诗创造》第12期“严肃的星辰们”。
1700011137
1700011138
9月 郭沫若《蜩螗集》由上海群益出版社出版。
1700011139
1700011140
11月 陈敬容《盈盈集》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1700011141
1700011142
本年 闻一多编《现代诗钞》由开明书店出版。
1700011143
1700011144
同年 袁水拍《马凡陀山歌》续集由生活书店出版。
1700011145
1700011146
同年 唐祈《诗第一册》由上海森林出版社出版。
1700011147
1700011148
同年 绿原《又是一个起点》由青林诗社出版。
1700011149
1700011150
1949年
1700011151
1700011152
3月 杭约赫《复活的土地》由上海森林出版社出版。
1700011153
1700011154
4月 郑敏《诗集1942—1947》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1700011155
1700011156
5月 阮章竞长诗《漳河水》由太行文艺社出版。
1700011157
1700011158
1700011159
1700011160
1700011162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
1700011163
1700011164
第二十七章 散文(三)
1700011165
1700011166
抗战及其后(通称第三个十年)的散文创作,尽管受到战争的影响,却仍然呈现繁荣的景象。从正式出版的散文集来看,1917至1937年7月近20年间,共出版800多部,而1937年7月至1949年底12年间就出版了1170部,第三个十年散文创作的总量远远超过了头两个十年的总和。〔1〕当然,散文各种文体的发展势头也是有所不同的。抗战初期(尤其是1938年前后)报告文学几乎抢占了整个文坛,而当战争转入相持阶段(大致是1940年之后)以后,以揭露抵制社会弊端为主要内容的杂文又唱了主角。因此,一般认为在这个强调民族共性的时代,特别适合诸如报告文学、杂文这类偏重社会效应的文体,而比较讲求个性化的散文小品则失去了充分发展的时机。其实这只是相对而言。在抗战初起阶段,抒情散文和艺术小品的确大大减产了,但出版抒情叙事类散文集的数量,也仍然相当可观。部分作家这方面创作的质量有了突出的进步,出现一些散文艺术臻于圆熟的作品。在抗战中后期及抗战胜利以后,散文创作更呈现多姿多彩的风致,普遍的艺术水准都较高。
1700011167
1700011169
1700011170
1700011171
一 报告文学的勃兴
1700011172
1700011173
“七七”事变激起全国上下的爱国之心。许多作家南下流亡,或者参加了军队,或者目睹亲历了残酷的战争,激发了为抗日写作的热情。而当时人们渴望文学能更加贴近现实,甚至要求文学能迅速反映战况,担负起传递战斗信息、记录抗战业绩的任务,因此,自1937到1940年,报告文学成为许多作家首选的文体。特别是1938年前后,“一切的文艺刊物都以最大的地位(十分之七八)发表报告文学,读者以最大的热忱期待着每一篇新的报告文学底刊布;既成的作家(不论小说家或诗人或散文家或评论家),十分之八九都写过几篇报告”〔2〕。再加上大量出版的报告文学丛书,不断出现的一批无名业余作者,这种简捷、及时的文体的创作蔚为风气。
1700011174
1700011175
新闻性的战地报告是最初取得成就的。反映淞沪战役的悲壮场面的著名作者是丘东平,他的纪实小说和文学性通讯很难分得清。《第七连》、《我们在那里打了败仗》、《我认识了这样的敌人》,都很有影响。他最早突破一般的事件描写,而进入对战场人物的刻写,作品擅长烘托气氛,但偏于直接的感受、印象。外部的场面和人物内在思想的描摹紧紧结合,因此有一种摄人心魄的力量。另一个小说家骆宾基也善于战地报道。《救护车里的血》、《我有右胳膊就行》、《在夜的交通线上》等写上海军民抗日的热情,中篇报告《东战场别动队》,写得有声有色,其篇幅之长在当时也是罕见的。曹白以能表现“八一三”战事中上海难民的惨象和不屈精神,受人注意。他的《这里,生命也在呼吸》等,暴露国统区抗战的阴暗面,都很逼真。《杨可中》、《纪念王嘉音》,是很好的人物通讯,材料都取自他在难民收容所的一段工作生活。以后,他参加过游击队,又写出了《在敌后穿行》等。这些作品均收入《呼吸》集。曹白的报告文学作品有他的独特性,笔调的感情色彩浓烈,语言也富潜在的力度。
1700011176
1700011177
其他较好的报告文学作品,或写前方战士的英勇献身,或写后方民众的爱国一心,或写难民的颠沛流离,或写敌寇的残横凶暴,或写政治的腐败堕落,或写敌后武装的生长,如丁玲的《孩子们》、徐迟的《大场之夜》、以群的《台儿庄战场散记》、王西彦的《台儿庄巡礼》、田涛的《中条山下》、碧野的《北方的原野》、《太行山边》二集、姚雪垠的《战地书简》、S.M(亦门)的《闸北打了起来》、慧珠的《在伤兵医院中》、汝尚的《当南京被虏杀的时候》等。国统区的报告文学逐渐扩大它的暴露的内容,黄钢的《开麦拉之前的汪精卫》、宋之的的《从仇恨生长出来的》、蹇先艾的《塘沽的三天》、草明的《遭难者的葬礼》、于逢的《溃退》、李乔的《饥寒褴褛的一群》、老舍的《“五四”之夜》,以及沈起予描写日本战俘思想变化的《人性的恢复》,都是其中的佳构。
[
上一页 ]
[ :1.70001112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