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011228e+09
1700011228
1700011229 在夕阳里一座山丘的顶上,坐着一个村女,她聚精会神地在那里缝什么,一任她的羊在远远近近的山坡上吃草。四面是山,四面是树,她从不抬起头来张望一下,陪伴着她的是一丛一丛的鼠曲从杂草中露出头来。这时我正从城里来,我看见了这幅图画,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了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
1700011230
1700011231 诗人冯至多以诗的笔法来写散文,句法有些欧化,不够顺畅,然而他的特色是好哲思的,他以山水为题材的散文大都贯注有对生命意义的思索,他对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描写,处处流动着诗的韵味。
1700011232
1700011233 如何把抗战现实的内容与散文小品这种能够充分表达作者个人性格、心志、感情的艺术形式,完美地结合起来,是许多作家面临的难题。原来的“立达”派散文家,这时能在艺术水准相对保持的情况下,使作品更多地面向社会。丰子恺辑成《率真集》等,他的《辞缘缘堂》、《防空洞中所闻》、《胜利还乡记》,开始描写灾难的中国今日。叶圣陶这时有《未厌居习作》、《西川集》,一种纯朴的爱国之情洋溢其间。
1700011234
1700011235 也有一部分作家并不直接干预抗战现实,但也并非不关注人生,他们承接了《论语》派注重幽默闲趣那一种路子,以旁观姿态打量和揭示人生,推崇生活的智慧。本业从事批评的梁实秋1939年后陆续发表过《雅舍小品》,曾经风行文坛,且影响一直不衰。其作品不以抒情见长,而重议论,有意回避热点题材,不为时尚左右,多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题,诸如男人、女人、理发、穿戴、吃饭、下棋,等等,但谈论中博雅的知见和幽默的遣趣交织,把人生体味艺术化了,别有一种阅读的魔力。其中《雅舍》一篇记写战乱时期作者隐居重庆郊外的住所,虽然太过简陋,“风来则洞若凉亭,雨来则渗如滴漏”,但住久了便发生感情,总自觉“雅舍”是“有个性就可爱”的所在。通篇就写这陋室的“个性”,连鼠蚊袭扰,滴漏麻烦,在审美玩味的笔触下,也都转为可忆可叹的生活体验,透露出知足自娱的豁达俊逸的心境。梁实秋自称他这组散文是“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的确是余闲的调剂品,不大适从于时代大潮流。但其行文优雅怡裕,舒徐自如,虽有绅士和名士气,却还是让人读来感到亲切,可引发品尝人生诸多况味,获得生活的真趣与愉悦。另一以遣趣为主的散文家是钱钟书,其《写在人生边上》议论人生百态,措辞析理都入微透骨,文字汪洋恣肆,到处充满机智的幽默,不过有时过于尖刻,不如梁实秋的敦厚平和。还有一学者型散文家王了一(王力)写了一本《龙虫并雕斋琐语》,批评时政及社会习俗,能做到学问、趣味上的两重统制,琐事琐议,设喻巧妙。作者有很深的中外文化上的修养,语言学家驾驭语言,朴雅的风格自备一格。
1700011236
1700011237 京派的沈从文,抗战以后主要的散文集是《湘西》,比起《湘行散记》来,艺术上更加精熟。《常德的船》、《辰溪的煤》等都是受人称道的佳篇。一方面写尽了湘西的风土人情,一方面比以前更鲜明地表现了下层人民的实际生活状况。这里没有雄浑壮丽的文字,只有细密流动的叙述。
1700011238
1700011239 沈从文的另一类小品好作对生活的体悟与冥想,追求玄秘的韵味,往深沉一路发展。如《生命》等那种“离开自己生活来检视自己生活”的感觉和想象:
1700011240
1700011241 犹之长箭,向云空射去,去即不返。长箭所注,在碧蓝明静之广大虚空。
1700011242
1700011243 我正在发疯。为抽象而发疯。我看到一些符号,一片形,一把线,一种无声的音乐,无文字的诗歌。我看到生命一种最完整的形式,这一切都在抽象中好好存在,在事实前反而消灭。
1700011244
1700011245 其中有梦幻的感触,有跳跃无序的默想,用的是类似散文诗的优美以至华丽的笔触,却有些悲哀和玄迷,读来如闻叹息,低而分明。写这一类沉入内心的散文时,沈从文似乎总是有一种长途归来混合在疲倦中的淡淡悲伤。他在事实与抽象面前茫若自失,只好攀援住某些生活现象,或者“属于过去即未真实存在的”感觉,以求在写作中来稳定自己。这一类带梦幻玄想式的散文,虽然文笔也漂亮,却不属于未经世事的青年。
1700011246
1700011247 小说家张爱玲的艺术个性在散文中也得到发挥。她这一时期的散文多在《流言》一集中。其中《公寓生活记趣》写城市生活种种凡庸琐事,《更衣记》写清代以来服饰时尚的流变,都很着意写有特征的细节,语气略带调侃,不时融入作者的体验与感觉。如写公寓生活的杂乱和多色味:
1700011248
1700011249 夏天家家户户都大敞着门,搬一把藤椅坐在风口里。这边的人在打电话,对过一家的仆欧一面熨衣服,一面便将电话上的对白译成德文说给他的小主人听。楼底下有个俄国人在那里响亮地教日文。二楼的那位女太太和贝多汶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一拶十八敲,咬牙切齿地打了他一上午;钢琴上倚着一辆脚踏车。不知道哪一家在煨牛肉汤,又有哪一家泡了焦三仙。
1700011250
1700011251 作者感叹这种彼此不大掩饰私生活的城市方式:“在乡下多买半斤腊肉便要引起许多闲言闲语,而在公寓房子里的最上层,你就是站在窗前换衣服也不妨事。”因此认为“公寓是最合理想的逃世的地方”。作者无意深刻或要提供什么哲思,而只是将庸常的生活陌生化,让读者跳出来重新打量和体味这人生。张爱玲的散文常有细节描绘的意象化,给人的印象也很深,她还喜欢不时插进些议论,似乎在有意显示语言的机智。如《更衣记》写旗袍的流行跟社会审美心理变迁如何有关:
1700011252
1700011253 现在要紧的是人,旗袍的作用不外乎烘云托月,真实地将人体轮廓曲曲勾出。革命前的装束却反之,人属次要,单只注重诗意的线条,于是女人的体格公式化,不脱衣服不知道她与她有什么不同。
1700011254
1700011255 而写到时装的流行往往又有某种放任和炫耀心理时,张爱玲用的是一种意象联想的文字:
1700011256
1700011257 秋凉的薄暮,小菜场上收了摊子,满地的鱼腥和青白色的芦粟的皮和渣。一个小孩子骑了自行车冲过来,卖弄本领,大叫一声,放松了扶手,摇摆着,轻倩地掠过。在那一刹那,满街的人都充满了不可理喻的景仰之心。人生最可喜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罢?
1700011258
1700011259 张爱玲散文有意与当时文学主潮拉开距离,只注重以自己的感觉去玩味庸常人生,这种审美层次的“玩味”能给读者带来“一撒手”的阅读快慰。常和张爱玲一起被人们所提起的女作家苏青,在40年代出版过一本散文《浣锦集》,多写妇女的生活感觉,写“乱世中当盛世人”的那种物质性与精神性的追求,平实而直爽,看来很世俗,但又常有一种隽逸透露,其所拥有的主要是一些市民读者。
1700011260
1700011261 40年代散文的创作确是五色杂陈,多姿多味,而又普遍比较成熟。
1700011262
1700011263 〔1〕该数字参考贾植芳和俞元桂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700011264
1700011265 〔2〕以群:《抗战以来的报告文学》,《以群文艺论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1700011266
1700011267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 [:1700003303]
1700011268
1700011269
1700011270 附录 本章年表
1700011271
1700011272 1937年
1700011273
1700011274 9月 骆宾基《在夜的交通线上》发表于《烽火》第4期。
1700011275
1700011276 11月 范长江等《西线风云》集由大公报馆出版。
1700011277
[ 上一页 ]  [ :1.70001122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