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017785
6.其叶有沃。它们的叶子,多么的迷人!
1700017786
1700017787
7.既见君子,一见到我的君子,
1700017788
1700017789
8.云何不乐?啊!我怎么会不快乐!
1700017790
1700017791
9.隰桑有阿,山谷中的桑树啊——多么的茂盛!
1700017792
1700017793
10.其叶有幽。它们的叶子,多么碧绿!
1700017794
1700017795
11.既见君子,一见到我的君子,
1700017796
1700017797
12.德音孔胶。他的魅力,有多么的强大!
1700017798
1700017799
13.心乎爱矣,他是我心中的至爱,
1700017800
1700017801
14.遐不谓矣?难道我只能在梦中见到远方的他?
1700017802
1700017803
15.中心藏之,我全心全意地珍视他,
1700017804
1700017805
16.何日忘之?何时才能把他忘怀?
1700017806
1700017807
《序》(按:指《毛诗序》):“《隰桑》,刺幽王也,小人在位,君子在野,思见君子,尽心以事之。”(意思是说,王侯知君子之德。)
1700017808
1700017809
1.和2.“阿”(描写助词)指树木之美态(“美貌”)(《郑笺》:“阿阿然”)。
1700017810
1700017811
6.“沃,柔也。”(《毛传》)
1700017812
1700017813
10.“幽,黑色也。”(《毛传》)
1700017814
1700017815
12.“胶,固也。”(《毛传》)
1700017816
1700017817
14.“遐,远。”(《郑笺》)
1700017818
1700017819
15.《郑笺》释“藏”为“善”。
1700017820
1700017821
由每一句末同样的虚词“矣”,可以证明13.和14.两句的对应,15.和16.两句同样也有虚词“之”。
1700017822
1700017823
考异:遐,《齐诗》作“瑕”。参见《礼记·表记》(Couv.,Ⅱ,第504页)。
1700017824
1700017825
“君子”一词也有“贤人”之义,而诗的主题是关于忠贞和德音,这都说明了在田野中寻找恋人,如何会被解释为寻访隐遁的贤人。
1700017826
1700017827
主题:植物的生长。副主题是山谷里的邂逅,德音(12.),分离(14.),以及忠贞(16.)[175]。
1700017828
1700017829
1700017830
可以看出,葛兰言对诗中字词的理解依据的是历代注家的训诂考据,却抛弃了《毛诗序》所认为的“刺幽王”的道德解释,而提出其主题为“植物的生长”和“山谷里的邂逅”。葛兰言对其他诗篇的解读都是依照这种方式进行的,先对字词加以解释,对有异议之处进行考辨,最后提炼出诗句的主题。田野主题之下所列诗句的主题都是自然景观,如《周南·螽斯》主题为“动物的交配”,《豳风·东山》的主题为“婚礼队伍中的马”,《召南·鹊巢》的主题为“婚礼队伍中的马”,《郑风·野有蔓草》的主题为“露水,春天的邂逅”,《邶风·北风》的主题为“天气,邀请”,《郑风·风雨》的主题为“天气,幽会”,《周南·苤》的主题为“收获的歌谣,采集草药”等。
1700017831
1700017832
为什么自然意象会广泛地出现于《诗经》之中?中国古代学者将其视为“比”或“兴”的文学手法,这是我们所知的最常见的解释。葛兰言要问,田园主题除了修辞作用外,就没有其他意义了吗?在他看来:“田园景象的运用并不仅仅是简单地表达观念,或使之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其自身就具有道德价值。”[176]比如鸟儿比翼双飞的景象,其本身就是对忠诚的告诫。因此,“如果借助自然界的比喻(‘比’)来表达情感的话,其原因与其说因为人们感知到自然之美,还不如说因为顺应自然是合乎道德的这一事实。在最初我们认为具有艺术内涵的地方,可能都包含着道德的内涵。基于这种新的见地,我们就容易理解,为什么田园主题会是如此的重要,又是如此的单一。”[177]也就是说,田园主题本身就具有道德的内涵,顺应自然秩序就是合乎道德。
1700017833
1700017834
此外,葛兰言发现,在《大戴礼记·夏小正》、《礼记·月令》、《管子》卷三和《汲冢周书》卷六等文献记载的农业历法中,同样能够看到类似的田野主题。这些历法都是农事历法,以俚谚来划分一年,不同的历法对每一年的划分不太一样,每一农谚所指的具体时间也不尽相同。不过,它们都是中国古人在研究类似于诗歌中的田野主题对象时创造出来的。这就引出了又一个问题,即诗歌与历法的关系是怎样的?是诗人在作品中引用了历法的俚谚,还是历法是由歌谣的片断组成的?葛兰言认为《豳风·七月》一诗特别值得注意,“这首长诗是一篇诗体历书,每一行都是一句农谚,标志着一年中的一个时期。这是一种中国‘岁时记’”[178]。葛兰言指出这首诗具有无可置疑的仪式重要性。它既不是学者们游戏的产物,也不是学者编纂的民间谚语,而是农事终结时用于庆祝仪式的歌曲。由此可以认为,这些诗歌是现存历书的源头。葛兰言进而推测,诗歌或多或少是从季节性节庆中直接产生的。田园主题生发于季节性仪式的观点,也为中国古代学者对《诗经》所做的象征主义与道德主义的解释找到了根基。
[
上一页 ]
[ :1.70001778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