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018046
[66] [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蔡慕晖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90—91页。
1700018047
1700018048
[67] 格罗塞在后面对个中原因进行了分析,他指出:“原始狩猎者多视植物食粮为下等产业,自己无暇照管,都交给妇女去办理,所以对植物就缺少注意。”基于这个原因,格罗塞将从动物装潢到模特装潢的变迁,视为文化史上重要进步的象征,即从狩猎文化变迁到农耕文化的象征。参见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蔡慕晖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16页。
1700018049
1700018050
[68] [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蔡慕晖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13页。
1700018051
1700018052
[69] 同上书,第116页。
1700018053
1700018054
[70] [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蔡慕晖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19—120页。
1700018055
1700018056
[71] 同上书,第114页。
1700018057
1700018058
[72] 同上书,第135页。
1700018059
1700018060
[73] 同上书,第145页。
1700018061
1700018062
[74] 有的学者将原始人比作人类的童年,认为原始人的心智和儿童有相似之处,如维柯认为他们都具有诗性思维,在探讨艺术的起源时,有的学者(如泰勒)也将原始人的艺术和儿童的艺术作品相提并论,以期找出其中的相似性。
1700018063
1700018064
[75] [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蔡慕晖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46页。
1700018065
1700018066
[76] 同上书,第148页。
1700018067
1700018068
[77] 同上。
1700018069
1700018070
[78] 同上。
1700018071
1700018072
[79] 同上书,第150页。
1700018073
1700018074
[80] 同上书,第156页。
1700018075
1700018076
[81] [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蔡慕晖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64页。
1700018077
1700018078
[82] 同上书,第168页。
1700018079
1700018080
[83] 同上书,第169页。
1700018081
1700018082
[84] [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蔡慕晖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75页。
1700018083
1700018084
[85] [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蔡慕晖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76—177页。
1700018085
1700018086
[86] 同上书,第187页。
1700018087
1700018088
[87] [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蔡慕晖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05页。
1700018089
1700018090
[88] [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蔡慕晖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15页。
1700018091
1700018092
[89] 蔡慕晖先生将“harmony”译为“调和”,在现代音乐学中通称“和声”。
1700018093
1700018094
[90] 中国古代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之说,亦即弦乐器不如管乐器,管乐器不如人的歌喉,何以如此?普遍认同的观点是人的歌喉所发出的声音最接近自然(参见《世说新语·识鉴》一六引《孟嘉别传》)。这种观点根源于中国古人持有的自然观(尤其是道家自然观),而原始民族以声乐为主,更多是受技术条件所限。
1700018095
[
上一页 ]
[ :1.70001804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