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019943
1700019944
[49] 周星:《人类学家如何看待民俗的艺术》,见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编:《艺术人类学的理论与田野》,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35页。
1700019945
1700019946
[50] 同上。
1700019947
1700019948
[51] 同上。
1700019949
1700019950
[52] 王建民:《艺术人类学理论范式的转换》,见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编:《艺术人类学的理论与田野》,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47页。
1700019951
1700019952
[53] 同上书,第53页。
1700019953
1700019954
[54] 洛秦:《音乐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见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编:《艺术人类学的理论与田野》(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1700019955
1700019956
[55] 孟凡玉:《音乐人类学的范畴、理论与方法》,见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编:《艺术人类学的理论与田野》(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9页。
1700019957
1700019958
[56] 刘祯:《戏曲与民俗文化论》,见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编:《艺术人类学的理论与田野》,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44页。
1700019959
1700019960
[57] 同上。
1700019961
1700019962
[58] 刘祯:《戏曲与民俗文化论》,见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编:《艺术人类学的理论与田野》,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44页。
1700019963
1700019964
[59] 雅可布:《中国手工业中技术的位置》,见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编:《艺术人类学的理论与田野》,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356页。
1700019965
1700019966
[60] 同上。
1700019967
1700019968
[61] Michael Polanyi,Personal Knowledge:Towards a Post-Critical Philosophy,Chicago 1966,p.353.
1700019969
1700019970
[62] 雅可布:《中国手工业中技术的位置》,见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编:《艺术人类学的理论与田野》,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356页。
1700019971
1700019972
[63] [韩]朴南熙:《韩国社会与工艺的生存——当代工艺的定位与社会问题》,载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编《技艺传承与当代社会发展——艺术人类学视角》,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1700019973
1700019974
[64] 同上。
1700019975
1700019976
[65] [韩]朴南熙:《韩国社会与工艺的生存——当代工艺的定位与社会问题》,载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编《技艺传承与当代社会发展——艺术人类学视角》,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第8页。
1700019977
1700019978
[66] 同上书,第2页。
1700019979
1700019980
[67] 朴晟槦:《韩国的瓮器:技术体系与社会体系》,载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编《技艺传承与当代社会发展——艺术人类学视角》,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第18页。
1700019981
1700019982
[68] [韩]刘载吉:《韩国现代陶艺的变迁与目的》,载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编《技艺传承与当代社会发展——艺术人类学视角》,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第20—21页。
1700019983
1700019984
[69] 同上书,第22页。
1700019985
1700019986
[70] 方李莉:《本土性的现代化如何实践——以景德镇陶瓷手工技艺传承为例》,载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编《技艺传承与当代社会发展——艺术人类学视角》,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第24页。
1700019987
1700019988
[71] 安迪·马思启:《“正宗性”的市场营销——日本西部茶道陶瓷工作者竞争的模式》,载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编《技艺传承与当代社会发展——艺术人类学视角》,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第38—42页。
1700019989
1700019990
[72] 罗彬:《一个土家“端公”和他的傩仪面具》,载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编《技艺传承与当代社会发展——艺术人类学视角》,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第43—52页。
1700019991
1700019992
[73] 吴昶:《试析湘、鄂、黔民族民间手工艺传承方式的基本类型》,载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编《技艺传承与当代社会发展——艺术人类学视角》,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第65—75页。
[
上一页 ]
[ :1.70001994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