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034649e+09
1700034649 北宋书法家米芾爱石如命,他曾对自己所收集来的奇石行跪拜礼,呼石为“石兄”。太湖石是中国园林家叠山中的最爱,米芾用四字评太湖石,叫瘦、漏、透、皱。这四个字真是说得好。一拳知天地,顽石有乾坤,这四个字可以说打开了一条通向中国艺术奥府的通道。
1700034650
1700034651 瘦,如留园冠云峰,孤迥特立,独立高标,有野鹤闲云之情,无萎弱柔腻之态。如一清癯的老者,拈须而立,超然物表,不落凡尘。瘦与肥相对,肥即落色相,落甜腻,所以肥腴在中国艺术中意味着俗气,什么病都可以医,一落俗病,就无可救药了。中国艺术强调,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浓,朴茂沉雄的生命,并不是从艳丽中求得,而是从瘦淡中撷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色即空,淡去色相而得色之灿烂,停留色相之上,而失世界真意。“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据说是五代荆浩所写的这联诗,正反映了这种独特的审美情趣。
1700034652
1700034653 漏,太湖石多孔穴,此通于彼,彼通于此,通透而活络。漏和窒塞是相对的,艺道贵通,通则有灵气,通则有往来回旋。计成说:“瘦漏生奇,玲珑生巧。”漏能生奇,奇之何在?在灵气往来也。中国人视天地大自然为一大生命,一流荡欢快之大全体,生命之间彼摄相因,相互激荡,油然而成活泼之生命空间。生生精神周流贯彻,浑然一体。所以,石之漏,是睁开观世界的眼,打开灵气的门。
1700034654
1700034655 透,与漏不同,漏与塞相对,透则与暗相对。透是通透的、玲珑剔透的、细腻的、温润的。好的太湖石,如玉一样温润。透就光而言,光影穿过,影影绰绰,微妙而玲珑。
1700034656
1700034657 皱,前人认为,此字最得石之风骨。皱在于体现出内在节奏感。风乍起,吹皱一湖春水。天机动,抚皱千年顽石。石之皱和水是分不开的。园林是水和石的艺术,叠石理水造园林,水与石各得其妙,然而水与石最宜相通,瀑布由假山泻下,清泉于孔穴渗出,这都是石与水的交响,但最奇妙的,还要看假山中所含有的水的魂魄。山石是硬的,有皱即有水的柔骨。如冠云峰峰顶之处的纹理就是皱,一峰突起,立于泽畔,其皱纹似乎是波光水影长期折射而成,淡影映照水中,和水中波纹糅成一体,更添风韵。皱能体现出奇崛之态,如为园林家称为皱石极品的杭州皱云峰,就文理交错,耿耿叠出,极尽嶙峋之妙。苏轼曾经说:“石文而丑。”丑在奇崛,文在细腻温软。一皱字,可得文而丑之妙。
1700034658
1700034659 瘦在淡,漏在通,透在微妙玲珑,皱在生生节奏。四字口诀,俨然一篇艺术的大文章。
1700034660
1700034661 再好的石头毕竟是石头,它是僵硬的、冰冷的,甚至可以说是死寂的。同样,假山像山,毕竟不是山,纵然模仿得再像。但米芾以至很多中国艺术家,却将石头看通了,看活了,从石头中看出了生命,看到了自己,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大智慧,看出了宇宙山水的广阔,石头被看成和自己心灵密切相关的朋友。
1700034662
1700034663 玩味中国艺术理论,真像品赏一段太湖石。
1700034664
1700034665
1700034666
1700034667
1700034668 留园 冠云峰
1700034669
1700034670
1700034671
1700034672
1700034673 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 [:1700034630]
1700034674 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 第一讲 听香
1700034675
1700034676 东晋最伟大的画家顾恺之,有一次说:“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音乐家嵇康曾有诗云:“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顾恺之就是以此诗举例,来谈人物画的特点的。画“手挥五弦”,有具体动作,主要是形的描摹,而画“目送归鸿”,画的是人物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露的是人物深衷的感受,这属于神方面的,所以,比画形就难得多。但顾恺之认为,作为一个优秀的画家,不能停留在形的描摹上,必须上升到神,以神统形,他提出著名的“以形写神”的观点。他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1〕如他画当时一位有名的将军裴楷像,要“益三毛”,无中生有地在人物面部加上多根毛,就是要表达人物英武的神情。画当时一位风流诗人谢幼舆的形象,为他后面加上了山水背景,别人问他是什么原因,他说:“这个人应该置于丘壑中。”就是出于神的考虑。
1700034677
1700034678 北宋苏轼曾有诗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他的意思是说,如果画画只能画得像,这跟小孩子的水平差不多。如果作诗只能停留在字面上的意思,那不是一个好诗人。画要画出神,诗要有言外之味。古代艺术论将这种思想表述为:“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象外之象”、“味外之味”、“意外之韵”等。
1700034679
1700034680 南田说:“山林畏隹,大木百围,可图也。万窍怒呺,激謞叱吸,叫号宎咬,调调刁刁,则不可图也。于不可图而图之,唯隐几而闻天籁。”〔2〕山水林木等,是有形的,可以直接描摹;而像狂风怒号,则是无形的,不可画,画家就要注意画这不可画的无形的对象。
1700034681
1700034682 在中国的造型艺术中,有这样一个原则,就是“不似似之”。太似则呆滞,不似为欺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既不具象,又不抽象,徘徊于有无之间,斟酌于形神之际。当然,这一理论的关键并不在像与不像上,而在如何对待“形”的问题上,以神统形,以意融形,形神结合,乃至神超形越,这方是一个艺术家所应做的。
1700034683
1700034684 我这一讲就打算谈谈中国艺术理论中的形神问题,这个问题很复杂,无法在一讲中说清,这里拟选择一个角度,结合具体的艺术形式来谈这个问题。我将此讲的题目定为“听香”。从这一点看形神问题的实质及其内在意味。
1700034685
1700034686 “不愁明月尽,自有暗香来。”这联古诗道出了中国艺术追求超越于形似之外的神韵的秘密,中国艺术中的形,只是一个开始,一个引领人们走向其无穷艺术空间的门户。
1700034687
1700034688 一 无可奈何
1700034689
1700034690 香具有超越有形世界的特点,尤其是那淡淡的幽香,似有若无,氤氲流荡,可以成为具象世界之外境界气象的象征。中国艺术家重视香,与他们以神统形的美学观念有关。
1700034691
1700034692 这使我想到了《红楼梦》第五回的描述:
1700034693
1700034694 (警幻仙姑)说毕,携了宝玉入室。但闻一缕幽香,竟不知其所焚何物。宝玉遂不禁相问。警幻冷笑道:“此香尘世中既无,尔何能知!此香乃系诸名山胜境内初生异卉之精,合各种宝林珠树之油所制,名‘群芳髓’。”宝玉听了,自是羡慕而已。大家入座,小丫环捧上茶来。宝玉自觉清香异味,纯美非常,因又问何名。警幻道:“此茶出在放春山遣香洞,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之宿露而烹,此茶名曰‘千红一窟’。”宝玉听了,点头称赏。因看房内,瑶琴、宝鼎、古画、新诗,无所不有,更喜窗下亦有唾绒,奁间时渍粉污。壁上也见悬着一副对联,书云: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
1700034695
1700034696 中国艺术正像《红楼梦》中所说的“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它是一杯香茶,是由“千红”炮制出的“一窟”;它是一颗灵珠,乃聚集了群芳之髓。无可奈何,是一片神韵飘举的世界。
1700034697
1700034698 前人咏扬州瘦西湖曾有诗云:“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这两句诗真把瘦西湖的神韵写了出来。造园家非常注意这香影的创造,香影是无形的,然而,无形为有形勾勒出一种精神气韵。没有这无形的追求,园林就成了空洞的陈设。瘦西湖是有精神的,创造者在无形上做文章。香,是创造者所扣住的一个主题。此湖四季清香馥郁,尤其是仲春季节,软风细卷,弱柳婆娑,湖中微光澹荡,岸边数不尽的微花细朵,浅斟慢酌。幽幽的香意,如淡淡的烟雾,氤氲在桥边、水上、细径旁,游人匆匆一过,就连衣服上都染上这异香。唐代诗人徐凝有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在那微风明月之夜,漫步湖边,更能体会这幽香的精髓。不过近年随着湖边不断的修整,微花细草少了许多。煞是遗憾!但仍不失大家风韵。这里很少有繁花艳卉的袭人,只有淡香幽影的缱绻。不像我所见到的有些公园,春夏秋三季,几乎是花海,各种花,南腔北调,中姿西式,堆砌在一起,浓香扑鼻,众香混和,游人似乎经受不了这样的浓浓气息,倒有些昏昏欲睡了。此不合所谓“花香不在多”的古训。
[ 上一页 ]  [ :1.70003464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