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035102e+09
1700035102 在流畅的线条中追求飞动的意趣,这还不够,中国艺术每每于断处追求这婉转流动的趣味,对于中国艺术来说,空处就是实处;同理,断处就是连处,正因其断,故彰显其内在的脉动。笔断意联,线断脉运,可以自成一灵妙的空间,可尽春蚓秋蛇之意。
1700035103
1700035104 中国历史上有一笔书、一笔画的说法。
1700035105
1700035106 《历代名画记》:“或问余以顾、陆、张、吴用笔如何?对曰,顾恺之之迹紧劲联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昔张芝学崔瑗、杜度草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惟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
1700035107
1700035108 一笔书、一笔画本来说的是一笔相联不断,后来发展为外断内联。《图画见闻志》:“凡画,气韵本乎游心,神彩生于用笔,用笔之难,断可识矣。故爱宾称以惟王献之能为一笔书,陆探微能为一笔画。无适一篇之文,一物之像,而能一笔可就也。乃是自始及终,笔有朝揖,连绵相属,气脉不断,所以意存笔先,笔周意内,画尽意在,像应神全。夫内自足,然后神闲意定。神闲意定,则思不竭而笔不困也。”
1700035109
1700035110 一笔书,一笔画,不是一笔而成,笔画虽断,但有一泓之流绵延流动,有一潜在的龙脉卧于其中。下面所引书例乃孙过庭《书谱》中的一段,笔画多断,但气势流转,一气呵成。真如水流般的畅然。如“兴”“因”数字,最为明显。其间跌荡俯仰,抑扬顿挫,别有趣味,俨然而成一生命整体。这是一幅有“书趣”的作品。依照欧阳询的结体三十六法,其中有向背、顶戴、穿插、偏侧、回抱、朝揖(宗白华按:令人想起双人舞。一字之美,偏旁凑成,分拆看时,各自成美,故朝有朝之美,揖有揖之美,正如百物之状,活动圆备,各各自足,众美具也。)等等,以王羲之所说的“左右映带”来说明最好。
1700035111
1700035112 《画筌》谈断的妙处:“草媚芳郊,蒲缘幽涘;潮落沙交,水光百道。山寒石出,树影千棂。爱落景之开红,值山岚之送晚。宿雾敛而犹舒,柔云断而还续。危峰障日,乱壑奔江;空水际天,断山衔月。雪残青岸,烟带遥岑;日落川长,云平野阔。地表千镡,高标插汉;波间数点,远黛浮空。”宿雾敛而犹舒,柔云断而还续。真把断的妙处说活了。
1700035113
1700035114
1700035115
1700035116
1700035117 孙过庭 书谱
1700035118
1700035119 再进而有意追求断,抽刀断水,放意剪云,如清刘熙载说:“张伯英草书隔行不断,谓之‘一笔书’,盖隔行不断,在书体均齐者犹易,惟大小疏密,短长肥瘦,倏忽万变,而能潜气内转,乃称神境耳。”并非笔画相连不断,而是潜气内转,有内在的生命之流。这“潜气内转”四字真道出中国艺术在一方面的妙意。
1700035120
1700035121 而怀素的草书在章法结构上别出心裁。他在“断”上颇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唐人任华评其书法云:“或如丝,或如发,风吹欲绝又不绝。”这“欲绝又不绝”真说出了怀素的特点。他的字在大小、笔画的粗细、用力的缓急、左右的映带上下功夫。以单个的字看,字或大或小,或长或短,或放纵,或收拢,但互相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他的书法笔画多有断处,但笔断意不断,一气贯通,如一招一式,看起来很随意,其实都互为关联。
1700035122
1700035123 前人言,篆刻之妙,不可不在断处用心。断处见其胆,断处见其韵。印家有这样的话:“与其叠,毋宁缺。”大成若缺,缺处即是连处,缺处即是美处。几乎可以这样说,没有缺,就没有篆刻艺术。缺,不是胡乱之缺,缺是圆中一个段落,是连中的一个过渡。在篆刻中,缺是一种引领,而不是抽刀断水式的划然截断。缺更是一种烘托,美不在缺本身,缺提供了一个背景,一个呼应圆满俱足的背景。缺不在形式的表面,缺是一种暗示,它是对人心理的刺激,就像园林中的隔景一样。
1700035124
1700035125
1700035126
1700035127
1700035128 怀素 论书帖
1700035129
1700035130
1700035131
1700035132
1700035133 吴昌硕 印三方
1700035134
1700035135 吴昌硕的篆刻就富有这“毋宁缺”的美。第一枚“安吉吴俊章”(吴昌硕,初名俊,后名俊卿,号缶庐,浙江安吉人),在缺中,有一种谐趣,是一种自嘲,又是一种抚慰。章法上右松左紧,稚拙可爱。如偏头“吴”字,左张右望,别有机趣。而第二枚“酸寒尉印”,真是乱头粗服,草而不率,破而不碎。章法外松内紧,如同一介酸夫,寒伧为人。但虽号寒酸,你看他内在的构置,参差嶙峋,其中有耿介藏焉。而“石农”,就是大写意了,力求表现从容畅快的精神气度。
1700035136
1700035137 大成若缺的美感,常入诗人之怀。宋人高竹屋有词云:“碧云缺处无多雨,愁与去帆俱远。倒苇沙闲,枯兰溆冷,寥落寒江秋晚。楼阴纵览。正魂怯清冷,病多依黯。怕挹西风,袖罗香自去年减。 风流江左久客,旧游得意处,珠帘曾卷。载酒春情,吹箫夜约,犹忆玉娇香怨。尘栖故院。叹璧人檐,梦云飞观。送绝征鸿,楚峰烟数点。”下阕是连,上阕是断;下阕是圆,上阕是缺,然圆处就是缺处,断处就是连处。送绝征鸿,楚峰烟数点。正是此意。
1700035138
1700035139 “断浦沉云,空山挂雨”、“小雨分山,断云笼日”、“断碧分山,空帘剩月”,等等,诗人这些刻意的创造,原都是在缺处着眼。
1700035140
1700035141 结语
1700035142
1700035143 变化不已,运转不息,飞扬蹈厉,从容中节,这是舞的精神。舞的精神,就是要打破这寂寞的世界。在空白的世界中舞出有意味的线条来。中国艺术将此化为具体的艺术创造方式,或在静穆中求飞动;或在飞动中求顿挫;或从常态中超然逸出,纵肆狂舞;或于断处缺处,追求一脉生命的清流。总之,静处就是动处,动处即起静思,动静变化,含道飞舞,以达到最畅然的生命呈现。
1700035144
1700035145
1700035146
1700035147
1700035148 〔1〕江苏吴县同里有以“闹红一舸”命名的景点。
1700035149
1700035150 〔2〕《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描绘佛祖释迦牟尼降生为悉达王子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庙时诸神向他礼拜的故事。此图写异域故事,而画中的人、鬼神、兽等却完全加以中国化、道教化,当是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至唐日趋融合之势所致。此图意象繁富,以释迦降生为中心,天地诸界情状历历在目,想像奇特,令人神驰目眩。图中天王按膝端坐,怒视奔来的神兽,一个卫士拼命牵住兽的缰索,另一卫士拔剑相向,共同将其制服。天王背后,侍女磨墨、女臣持笏秉笔,记载这一大事。这是一部分内容。
1700035151
[ 上一页 ]  [ :1.70003510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