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035573e+09
1700035573
1700035574 一是万川之月。唐代禅僧玄觉《永嘉证道歌》说:“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月,一切水月一月摄。”这个比喻有两层重要的含义:一是万川之月,只是一月。江流宛转绕芳甸,何处春江无月明,湛然寰宇,月光朗照,天下万千江湖,无处不映出它的圆影。然而万万千个圆共有一圆,万川之月,只有一月相照,一圆贯穿了万川之圆,散在江湖各处的异在之圆联成了一个整体,只有一个生命。这就叫:“随处充满,无稍欠缺”,此可谓大充满。画家南田说,这叫做“月落万川,处处皆圆”。
1700035575
1700035576 这也就是佛学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华严经》卷九:“知一世界即是无量无边世界,知无量无边世界即是一世界,知无量无边世界入一世界,知一世界入无量无边世界……无量劫即是一念,知一念即是无量劫,知一切劫入无劫,知无劫入一切劫。”智顗《摩诃止观》卷五:“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总空观也;一假一切假,无空中而不假,总假观也;一中一切中,无空假而不中,总中观也。”此外,又说:一心一切心、一阴一切阴、一入一切入、一界一切界、一众生一切众生、一国土一切国土、一相一切相、一究竟一切究竟等;又云:一行一切行、一障一切障、一修一切修、一位一切位、一证一切证、一智一切智、一魔一切魔、一佛一切佛等。这里的一和一切,都不能从量上来说,一无量,无量一,知一可遍无边法界。一是全体,是浑然不分。所以在佛学把这叫做“不二之法”。
1700035577
1700035578
1700035579
1700035580
1700035581 个园入口处
1700035582
1700035583 一是芥子须弥。圆明园的景点中就有芥子须弥。须弥是佛教传说中的神山,《维摩经·不思议品》:“若菩萨往是解脱者,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无所增减。”唐代华严宗发展了此一理论。智俨说:“《普贤品》云:‘一切众生身,入一众生身,一众生身,入一切众生身。’又云:‘一切诸世界,令入一尘中,世界不集聚,亦复不杂乱。’须弥入芥子,此即不说也。”“芥子纳须弥”这一佛学思想是佛教“一无量,无量一”思想的另一种体现,它对中国画学也产生深刻影响,如清代的《芥子园画谱》。乾隆皇帝非常重视此理,他在赞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天然图画”时说:“试问支公买山价,可曾悟得须弥芥?”须弥无边的境界都可圆满俱足于一个微小的芥子之中,江海无边之趣,都源于笔下这微小的景致。宋人程正同有《满庭芳》〔答友人〕词云:“五柳先生,宦情无几,赋成归去来兮。吾归何所,任运且随时。曾向高人问道,清妙处、已悟希夷。谁能羡,胸中芥子,容易纳须弥。”
1700035584
1700035585 并非有所缺憾,当下就是圆满,觉悟就是全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人曾感叹道:“天地一东篱,万古一重九。”就注意当下直接的体验吧,一个小园、一朵浪花,就是全然的满足。
1700035586
1700035587 禅宗中也有对小大境界的思考。《坛经》说:“摩诃般若波罗蜜者,西国梵语,唐言大智惠彼岸到。此法须行,不在口念。口念不行,如幻、如化。修行者,法身与佛等也。何名摩诃?摩诃者,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莫空心坐,即落无记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见。见一切人及非人,恶之与善,恶法,善法,尽皆不舍,不可染著,由如虚空,名之为大。此是摩诃行。迷人口念,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不思,名之为大,此亦不是。心量大,不行是少。莫口空说,不修此行,非我弟子。”
1700035588
1700035589 心量比虚空的宇宙还要大,悟之心就是全,就是一切。摩诃的境界,在俗世中,成为包举宇宙、统领古今的大境界,禅宗认为,一悟之后,“小”就是“摩诃”。
1700035590
1700035591 苏州园林师子林,在命名和创造上就注意到这一特点。这个园林本是元代著名艺术家倪云林和朱德润所置,现代有的论者说,因为这个园林中有的石头像狮子,所以叫师子(狮子)林。其实,这一名称与佛教有关。唐代武则天曾叫华严宗大师法藏说华严之妙,法藏就以皇宫门口的狮子作比喻来说法,他说:“一一毛中,皆有无边师子(即狮子);无边师子,入一一毛中。”也就是华严宗提出的“一即是一切,一切即一”,一物即是圆满俱足,每一物都有其圆满的自性,所以每一物都是一个大全。师子林的命名就取于此。它表达的主要思想,就是一即是一切,一切即一。
1700035592
1700035593
1700035594
1700035595
1700035596 夏圭 松溪泛月图
1700035597
1700035598 〔1〕石涛号清湘老人。
1700035599
1700035600 〔2〕巢父,传尧时的一位隐士,以树为巢。壶公,据《汉书》记载,汉时有一老翁,乃一奇人,当街卖药,忽然跳入壶中。管宁藜床,虽穿而可坐:晋名士管宁坐席50年不换,前榻都磨穿了。嵇康锻灶,既暖而堪眠:嵇康常在一大树下打铁,打累了,就于树下睡觉。岂必连闼洞房,南阳樊重之第:东汉时,有南阳人樊重建高楼大堂。绿墀青琐,西汉王根之宅:汉元帝的皇后弟弟王根,极奢侈。
1700035601
1700035602 〔3〕网师园,原是南宋侍郎史正志退居故里所建的私家园林,称“万卷堂”,又在堂侧造花圃,号“渔隐”。清代宋宗元购之,既借旧时“渔隐”抒隐居闲情,且与巷名“王思”谐音,更名“网师园”。
1700035603
1700035604 〔4〕李日华《六砚斋笔记》,上海有正书局石印本。
1700035605
1700035606 〔5〕宋人将竹昵称为“丈夫”,言其志节也。
1700035607
1700035608 〔6〕Michael Sullivan: The Arts of China. University of Colifornia Press, 1984.
1700035609
1700035610
1700035611
1700035612
1700035613 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 [:1700034634]
1700035614 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 第五讲 枯树
1700035615
1700035616 老子说:“大巧若拙。”这是一条深刻的哲学道理。中国艺术打上了这理论的深深烙印。但在美学和艺术理论中,这一思想并不易理解,它的表现非常丰富。我这里从几个具体的问题入手,尝试探讨这一思想的脉络,帮助大家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1700035617
1700035618 一 散木
1700035619
1700035620 北宋苏轼有一幅著名绘画作品《枯木怪石图》,这幅画的选材很奇怪,他不去画茂密的树木,却画枯萎衰朽的对象;不去画玲珑剔透的石头,却画又丑又硬的怪石。苏轼的绘画作品历史上就留下这一幅真迹,而且为世人所喜爱,可见这件又丑又怪的作品并不令人讨厌。他的学生兼好友黄山谷曾有《题子瞻枯木》诗:“折冲儒墨陈空堂,书入颜杨鸿雁行。胸中元自有秋壑,故作老木蟠风霜。”山谷认为,苏轼的画别有衷肠,别有世界。他的世界到底是什么呢?对此,苏轼自己有题诗道:“散木支离得天全,交柯蚴蟉欲相缠。不须更说能鸣雁,要以空中得尽年。”〔1〕
1700035621
1700035622
[ 上一页 ]  [ :1.70003557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