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073507e+09
1700073507
1700073508 公元16年,日尔曼尼库斯率军在埃姆斯河畔登陆。这段话之后紧跟着的一句是:“扎营期间,他接到报告说,安格里瓦利人在后方发起了叛乱。”但安格里瓦利人(Angrivarii)明明住在威悉河沿岸。曾有学者试图订正这个明显的谬误,有人将前一段话(公元15年……)里的“威悉河”改为荷兰境内的一条小河——翁西尼斯河(Unsingis,今亨泽河,Hunze),有人将后一段话(公元16年……)里的“安格里瓦利人”替换成“安普西瓦里人”(Ampsivarii)。但剩下的内容就很难这样修改了,并带来了无法解决的困难。我们必须接受一个事实:塔西佗确实犯了这些错误,而且从心理角度看,这些错误并非不可思议。它们与塔西佗的整体视角紧密相关。他关心的不是真实的、客观的关系。对他来说,偶尔混淆两条日耳曼河流或两个日耳曼部落的名字没什么要紧。当然,我们马上就能发现。目前的大体趋势是承认塔西佗在第一段话里漏记了公元15年,罗马军撤回莱茵河之前曾派人侦察过威悉河口一事;第二段话则漏记了公元16年,罗马军从埃姆斯河去威悉河后又折返一事,因为他觉得这段经过与不平常的大事件无关。上述变通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但就塔西佗的资料作为军事史料来源的可靠性而言,这些解读并不能让人更放心,甚至会让人更不放心,因为这样一来,问题就从偶尔走神变成了根本不上心。一支大军从埃姆斯河去威悉河后又折返,即使途中没有发生战斗,那也是极其重大的事件,是关注整体战略局势的作者绝不会漏记的事。不论如何,我们研究这些战役时必须首先懂得一点:尽管第一流的史学家留下了详细的记载,但我们仍然没有一份对这些事件的客观可靠的记述,而且如果我们真能做到的话,一定要做出大的订正才能取得融贯的认识。
1700073509
1700073510 在恺撒的情况下,他首先与高卢人半心半意地和平共处了一段时间,之后集结优势兵力在野战中击败了高卢的军队,征服了高卢的城镇,通过这种方式镇压了高卢的起义。高卢有大量耕地,而且总有几个忠于罗马的部落,有能力为罗马进军班师供应粮草。
1700073511
1700073512 在日耳曼,任务就完全不一样了。日耳曼人没有城镇,如果有的话,罗马人将其夺取和摧毁后,日耳曼人就有可能过来商量。就连恺撒都没有能力迫使维钦托利直接交战,日耳曼人在原始森林和沼泽中就更容易回避与罗马交锋了。但罗马大军完全不可能就地自给,这一点必须再次特别强调。当地人口稀疏,主要以畜牧为业,农业成分很小。因此,日耳曼没有大量可供征收或购买的粮食。如果日耳曼人不应战,罗马人就别无选择,只能搜寻和烧毁日耳曼村落。但这对日耳曼人算不上大的损失。毕竟,如果有时间提前转移家产的话,他们本来就会经常换地方住。最严重的损失是牲畜被俘,但抓到牲畜并不容易。罗马人不能将大军分成小股部队去搜查树林,寻找日耳曼人的藏身处和财产。这样的小部队肯定会被日耳曼人伏击。就连几千人的队伍都会遇到数量占优势的敌军,然后迷失在走不到头的地形中。于是,罗马人发现自己面对着一项极其特殊的战略任务,一项我们这本军事通史在前面的讲述中从未遇到过的任务。
1700073513
1700073514 早在公元14年秋季,日尔曼尼库斯就在利珀河以南玛尔西人(Marsi)的地盘有过一次损耗巨大的行军。由于遭到了突然袭击,日尔曼尼库斯大胆地将部队分成4路,这样一来,按照最好的估计,他们能够通过和掠夺的区域宽度就达到了45英里(约72千米)左右。班师途中,罗马军遭到了前来支援玛尔西人的布鲁克特里人、图班特人(Tubantes)和乌西皮特人(Usipetes)的攻击。但秩序井然、筹备周全的罗马人击退了攻势,尽管4个军团加起来只有1.2万多人,再加上26个盟军大队和8个骑兵中队。如果将盟军估计在8000人到1万人,骑兵在1000人到1500人的话,那么全军大概就有2万人。
1700073515
1700073516 公元15年的春征
1700073517
1700073518 次年(公元15年)春,日尔曼尼库斯侵入卡狄人的地盘,一直打到埃德尔河(Eder)。这次行动的出发点必然是美因茨(Mainz),罗马军队在莱茵河上游的大本营,从这里去埃德尔河的直线距离是150千米,或者90英里(约145千米)。一支在日耳曼森林中行军、一边采取最严密的安保措施、一边烧杀掠抢的军队日均直线行军距离大概不会超过5英里(约8千米)。因此,这次远征肯定要耗费5周到6周的时间。远征军由4个军团和1万名辅助部队组成,如果考虑到军团不满员的话,那么战斗人员总数就在3万人;要是加上辎重队的话,全军就是接近5万人。为5万人提供5周到6周的补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单是粮草就需要3000辆双轭马车运输,总长达27英里(约43千米)。2不过,有迹象表明日尔曼尼库斯在此次战役中用到了水运。塔西佗记载道,远征开始时,日尔曼尼库斯重建了一座由他的父亲建立后被摧毁的陶努斯山(Taunus Mountain)堡。通常认为这座要塞就是萨尔堡(Saalburg),这倒也不是全无可能。
1700073519
1700073520 当时的道路大概是从美因河-尼达河谷(Main-Nidda)开始的,经过堡寨扼守的陶努斯关后进入兰河河谷。日尔曼尼库斯本人从美因茨出发时可能只带着一部分军队,其余部队和辎重一起从科布伦兹(Coblenz)启程走兰河水路。陶努斯山一路的主力对兵力远远不及日耳曼军的兰河偏师起到了间接保护作用。两路罗马军可能在抵达魏尔堡(Weilburg)之前就已经会师了。现在,罗马人可以通过兰河将给养便利地运到马尔堡(Marburg),接下来从马尔堡以北的兰河河湾出发,再走20千米便可直达埃德尔河。因此,美因茨到陶努斯山萨尔堡的直线距离是70千米,陶努斯山萨尔堡被赋予的使命是:确保罗马大军回程时关口畅通、囤积给养、尽可能阻碍日耳曼人在陶努斯山南北两侧的交通。
1700073521
1700073522 上面讲的过程即使不是完全不可能,但可能性也不大。对于从美因茨出发去征讨埃德尔河,“陶努斯山上”(in monte Tauno)还有另一处堡寨选址要有利得多。那就是弗里德贝格镇(Friedberg)。它所在的山脊仍然可以视为陶努斯山脉的一部分,而且后来罗马人以美因茨为起点、途经韦特劳地区(Wetterau)、通往埃德尔河的修建的大道就沿着这道山脊。山脊北坡陡峭,中世纪时期建有一座城堡。因此,这座堡寨相当于阿里索堡的翻版:与水路相通的前进补给点。由此去埃德尔河只有55英里(约89千米)左右——看起来不远,但对一支身处日耳曼地区的大军来说,需要异乎寻常的筹备和努力才能走完这段路。
1700073523
1700073524 日尔曼尼库斯从西南方向攻打卡狄人的同时,凯基纳(Cae-cina)率领莱茵河下游的军团从维特拉出发,溯利珀河而上,阻止车茹喜人援救卡狄人。卡狄人不敢冒险与之争锋。凯基纳与前一年家园被蹂躏过的玛尔西人打了一仗。
1700073525
1700073526 远征归来时,日尔曼尼库斯接见了塞格斯特斯派来的使节,他们说自己的酋长又与阿米尼乌斯反目了,后者正围攻他们。罗马统帅立即动身,再次沿着利珀河路线进军,赶走了塞格斯特斯的敌人,然后护送他和部下回到莱茵河。塔西佗没说日尔曼尼库斯与车茹喜人有过交战,因此塞格斯特斯被围攻的城寨肯定在车茹喜部的边界上。假如日尔曼尼库斯曾深入车茹喜部所居的山林,我们很难相信阿米尼乌斯会让他不经一战就打道回府。这样的行动同样需要大量准备工作和装备。据载,阿里索堡在次年遭到日耳曼人围攻,因此我们只能认为罗马人在公元15年重建该城并辟为补给站,大概是趁着凯基纳还在当地,可以保护施工时进行的。如果在利珀河上游没有一座物资充裕的补给站,上面提到的远征是不可能说走就走的。塞格斯特斯的堡寨很可能就是条顿堡(亦称“大堡”),距离阿里索不超过14英里(约23千米),所以这次行动不算大,但光靠阿里索的守军还是不够的,必须派遣一支真正的军队将车茹喜人吓退。车茹喜人主要生活在威悉河的另一边,一直延伸到哈尔茨山区(不伦瑞克地区的希尔德斯海姆)。
1700073527
1700073528 公元15年的大战
1700073529
1700073530 春季战役中,罗马军不仅对利珀河与美因河之间的日耳曼部落构成了严重威胁,而且重修了阿里索堡,从而为第二场更大的战役做了铺垫。在前一次战役中,两路罗马军只是间接协作。现在,罗马要集合全军的力量,以泰山压顶之势发力了。第一个目标是利珀河以北的日耳曼部落的布鲁克特里人,然后转向车茹喜人。
1700073531
1700073532 日尔曼尼库斯率领人数较少的一路,共4个军团上船,从德鲁苏斯运河驶入北海,再溯埃姆斯河而上,从北边攻打埃姆斯河上游两岸的布鲁克特里人。其余的军团在凯基纳的率领下走利珀河一线,从南边的维特拉进发。骑兵则专门走一条穿过弗里斯人地盘的路线。文献中没有写骑兵为什么不与凯基纳同行。无论如何,分兵三路表明罗马人预计不会在埃姆斯河以西发生战斗(参见图3)。
1700073533
1700073534 从时间和空间来看,全军从维特拉出发,摆出平行的几路推进当然大有好处。因为日耳曼人不会在开阔地应战,也不会让敌军包围自己,因此罗马军单走一路还是分兵数路其实无关紧要。但分兵的好处是,日尔曼尼库斯可以随军水运补给。我们可以这样设想:日尔曼尼库斯走到离布鲁克特里人还有一段距离的地方——可能是哈瑟河(Hase)与埃姆斯河交汇处的梅彭(Meppen)附近——将大部分船只和回程所需的补给品留在一座坚固城寨中,然后只带着若干装载粮草的特制平底船继续向埃姆斯河上游进发。
1700073535
1700073536 塔西佗说罗马诸军在埃姆斯河会师,但我们只能将其理解为两军建立了联系而不是真正合兵一处,否则就违背作战目标了。只要罗马人预计不会与日耳曼人决战,那么与其将部队集中起来,不如分成几路,尽可能多地扫荡、摧毁和劫掠敌境。扫荡的区域越大,找到敌人隐匿起来的物资的可能性就越高。化整为零不仅能触及更大的地面范围,对作战效果也有好处。唯一的顾虑就是,每支纵队都要有独立抵挡日耳曼人进攻的实力。塔西佗接着写道,利珀河到埃姆斯河之间整个沦为废土。与前面一样,这句话不能理解为罗马人的行动范围仅限于两河之间,因为在罗马人的文献里,这片地方的宽度连9英里(约14千米)都不到。塔西佗的记载中很可能是专门出现两条河的名字,因为布鲁克特里人主要就居住在两河之间,但他们的地盘还包括正北部的密林群山,以及群山与河间地之间的山谷(今奥斯纳布吕克,Osnabrück所在地)。这两片区域很可能也被罗马人尽力扫荡过了。
1700073537
1700073538
1700073539
1700073540
1700073541 图3 阿里索堡区位图
1700073542
1700073543 当罗马军沿着奥斯宁山区前进,去往埃姆斯河的源头和布鲁克特里区的边界时,他们来到了瓦卢斯当年的战场附近。几个月前,日尔曼尼库斯去解救塞格斯特斯时也曾到过附近,但他当时没有直接过去。他为什么没有去祭拜亡灵?有人问过这个问题。答案是很明了的。没错,德伦关口与阿里索堡的距离只有14英里(约22.5千米)左右,与条顿堡的距离只有5英里(约8千米),对要去解救塞格斯特斯的罗马军来说是很近的。但是,要想完整地办一套葬礼,日尔曼尼库斯就必须去威斯特伐利亚隘口旁的瓦卢斯夏季大营,从阿里索堡过去要3天到4天的时间,因为他们在那片区域行动时必须万分谨慎。收集遗骸和举行葬礼又需要几天时间。因此,行动总共至少需要10天到12天的时间,调动大军同样需要大量准备工作。但最重要的是,日尔曼尼库斯想要的不只是匆匆寻访惨败之地,安葬死者,然后打道回府。更重要的是,他希望将祭拜亡灵与重振罗马声威、一雪瓦卢斯战败耻辱的战功结合起来。现在,他已经狠狠教训了当年参战的一个部落,几乎将他们全部赶走,让日耳曼人再也不敢冒死守护家园,他这才来凭吊死者。他安葬了战死将士的尸身,为他们立起了一座坟丘。
1700073544
1700073545 塔西佗记载道,当罗马军抵达布鲁克特里地区的边界时,凯基纳先被派去侦察密林山区,并在沼泽地上搭建栈道桥梁。这段文字并没有排除罗马军一部沿着从阿里索堡起始、途经德伦山口的原有道路行军的可能性,因为条顿堡森林正下方的森讷河流域当时是林木丛生的泥潭,沼泽化程度很可能比现在还要高,而且日耳曼人大概早就拆掉了先前修好的罗马栈道和桥梁。无论如何,只会有一部分罗马军队走这条路。北路军大概会经过比勒菲尔德(Bielefeld)关口,那里之前没建过工事,所以要新修。近年来甚至有人声称找到了凯基纳的工事遗迹。
1700073546
1700073547 直到目前为止,文献中都没讲阿米尼乌斯的活动。尽管塔西佗接下来说日尔曼尼库斯尾随阿米尼乌斯进入无路荒野,然后打了一场不分胜负的战斗,但这段话并没有给我们多少信息,因为他没说阿米尼乌斯退却、日耳曼尼库斯尾随的方向是什么。唯一的参照点就是,日耳曼尼库斯最后率军回到了埃姆斯河。如果罗马人追击车茹喜人时渡过了威悉河,日耳曼尼库斯当然不会撤回埃姆斯河,而是会去近得多的阿里索堡,他在那里有补给站,走利珀河回莱茵河很方便。因此,我们认为可能性高得多的情况是,日耳曼人不是在罗马人前方集结,而是在后方——这符合他们的本性——途经条顿森林堡,来到威斯特伐利亚关隘前。接下来,日尔曼尼库斯从威斯特伐利亚隘口再次转向西边,到维恩山(Wiehen Mountains)和奥斯宁山区搜捕阿米尼乌斯。一部分罗马军估计在雷赫姆至奥斯纳布吕克之间的山间活动,另一部分从明登翻山向北去布拉姆舍(Bramsche)。罗马军接近阿里索时,辎重队大概在那里补充了给养,以供深入原野之需。无论如何,阿米尼乌斯成功躲过了罗马人。日耳曼尼乌斯最终粮草耗尽,只好撤军。他亲率一半人马去埃姆斯河上船。罗马军估计在梅彭附近的营地接到了送来的给养,不管营地是在埃姆斯河畔还是在哈瑟河畔。由于附近有日耳曼军队,之前独自穿越弗里斯人领地的骑兵部队——路线可能是从埃默里希(Emmerich)至赖讷(Rheine),也可能是从阿纳姆(Arnheim)至林根(Lingen)——在上船点之前只能与日尔曼尼库斯同行。由于船只装不下骑兵,直接返回的路线又被布尔唐沼泽(Bourtang Moor)阻挡,所以骑兵绕到了沼泽北面,沿着海岸线回莱茵河。3
1700073548
1700073549 分兵后,凯基纳率领的一路罗马军径直走陆路去了维特拉。阿米尼乌斯动手的时机到了。凯基纳部要走一条极其危险的通道。这条木排道穿过丘陵林区,是罗马统帅L.多米提乌斯·海诺巴布斯(L.Domitius Ahenobarbus)几年前搭建的。为了找到这些罗马人口中的“长桥”,人们已经用尽了办法,但迄今为止还是毫无进展。古条木排道的数量太多了,最近甚至在罗马人从未涉足的西普鲁士都有发现。如果严格从字面上去理解塔西佗的文字,我们就只能认为全体罗马军来到了埃姆斯河畔,而且之前从来没有分兵。这样一来,长桥就必然位于埃姆斯河左岸,科斯费尔德(Coesfeld)附近的某地。但正如前面所说,塔西佗的记载并没有牢靠到可以做这样确切的理解。凯基纳早就与日尔曼尼库斯分开了,且“长桥”位于奥斯纳布吕克以南的伊堡(Iburg)附近,这也不是完全不可能。4
1700073550
1700073551 这个地理问题对我们的军事史研究不是很重要。唯一重要的是,日尔曼尼库斯手下8个军团加辅助部队,人数很可能多达5万的大军既没有迫使日耳曼人进行大决战,也没有将其包围。恰恰相反,当罗马人出于后勤因素不得不分兵撤军时,阿米尼乌斯找到了进攻其中一路,即凯基纳部的恰当时机和地点。根据罗马人自己的报告,阿米尼乌斯让他们陷入了万分危急的境地,要不是日耳曼人的不守纪律和贪婪心理破坏了阿米尼乌斯的计划,他们有可能重蹈瓦卢斯的覆辙。在另一名车茹喜部酋长、阿米尼乌斯的叔叔音吉奥美路斯(Inguiomerus)的劝说下,日耳曼人去强攻罗马营寨,结果被久经战阵的凯基纳打败。正如恺撒在阿莱西亚所做的那样,凯基纳明白当时必须做什么,在正确的时机发动了一场突袭。日耳曼人遭遇惨败。走水路的日尔曼尼库斯一部也因为风暴和恶劣天气损失惨重,但最终与凯基纳一样回到了大本营。
1700073552
1700073553
1700073554
1700073555
1700073556 战争艺术史 [:1700069476]
[ 上一页 ]  [ :1.70007350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