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074212
特雷贝里乌斯·波利欧(Trebellius Pollio)[41]写道,公元267年有32万名哥特战士侵入罗马帝国。他还写道,朱通人(Iuthungi,晚期阿勒曼尼人的一支)进入意大利时对奥勒良皇帝声称有4万骑兵和8万步兵。奥勒良之后的普罗布斯皇帝亲笔致书元老院,说他在277年的战役中杀死了40万日耳曼人。
1700074213
1700074214
据希罗尼穆斯(Hieronymus)[42]记载,370年左右兵临莱茵河的勃艮第人有8万之众。
1700074215
1700074216
如前所述,欧纳庇乌斯称376年渡过多瑙河的西哥特战士有20万人。
1700074217
1700074218
普罗柯比(3.4)告诉我们,东哥特人进入意大利时同样有20万人,维蒂吉斯(Vitiges)率领15万人围攻贝利撒留防守的罗马城。
1700074219
1700074220
佐西姆斯说,公元404年,拉达盖苏斯(Radagaisus)率领40万人进入意大利;马尔切利努斯(Marcellinus)[43]说是20万;奥罗修斯(Orosius)[44]则说这支军队由多个民族构成,其中仅哥特人就有20万。
1700074221
1700074222
据约达尼斯(Jordanes)记载,公元539年,希尔德伯特国王(King Theudibert)率领20万法兰克人现身于意大利,但与贝利撒留照面后不战而退。普罗柯比说(《哥特战记》2.28),法兰克使节甚至自称有50万战士。
1700074223
1700074224
约达尼斯说,451年时的阿提拉大军有50万人,《杂史》(His-toria Miscella)[45]给出的数字是70万。
1700074225
1700074226
文献中还有各种更夸张的关于日耳曼人的军队规模的数字,佐西姆斯(2.15)的记载也是如出一辙,他说君士坦丁皇帝率领不少于9万步兵和8000骑兵进军意大利,并在米尔维安大桥打败了马克森提乌斯皇帝,尽管后者至少有17万步兵和1.8万骑兵。
1700074227
1700074228
文献中的记述符合给出的数字。阿米阿努斯是这样写阿勒曼尼人的(28.59):“他们是一个庞大的民族。自从初次现身,他们经受过每一种可能的失败打击,但新一代的年轻人总会迅速成长起来,让人以为他们好像几百年来不曾有任何损失。”紧接着,阿米阿努斯对勃艮第人做了类似的描述,之后对西哥特人也是如此(31.4),他说西哥特人像海滩上的沙子一样多。公元320年前后,纳扎利乌斯(Nazarius)[46]对法兰克人也是同样的提法。1
1700074229
1700074230
另一组数字给了我们一幅截然不同的图景,我们必须将其与前面给出的数字做一比较。
1700074231
1700074232
我们已经发现,斯特拉斯堡会战中的阿勒曼尼人兵力约为6000至1万,最多是1万;阿德里安堡会战中的西哥特人兵力可能在1.2万到1.5万之间,绝对不超过1.5万。
1700074233
1700074234
据同时代的马尔科斯(Malchus)记载,芝诺皇帝[47](zeno)曾与狄奥多里克大王(Theodoric the Great)的对手,东哥特首领狄奥多里克·斯特拉波(Theodoric Strabo)立约,规定后者为皇帝提供1.3万名战士,由皇帝供应粮饷。整体语境表明,这1.3万人就是东哥特主力。
1700074235
1700074236
教父神学家苏格拉底·斯科拉斯蒂库斯(Socrates Scholasticus)告诉我们,勃艮第人在匈人的压迫下皈依基督教,并借助新神的力量用3000人打败了1万名匈人。
1700074237
1700074238
根据维克多·维滕西斯(Victor Vitensis)(1.1)的记载,盖塞里克(Gaiseric)率领汪达尔人渡海去阿非利加时做过一次人口普查,结果是8万人。但作者又说,只有无知之人才会相信这8万人都是持刃披甲的战士。事实上,维滕西斯说的这个数字里包含了老人、儿童和奴隶。过了不到一百年,查士丁尼皇帝派贝利撒留从汪达尔人手中收复阿非利加时给了他1.5万名士兵,而且连这些都没有全部用上。5000名骑兵足以重创汪达尔人,使其再也不能恢复元气。2
1700074239
1700074240
我们还可以为这组再加上一个数字。与前面讲过的君士坦丁率领9.8万人参加米尔维安大桥会战的说法不同,另一位同时代的人给出的数字是最多2.5万人。3
1700074241
1700074242
显然,我们列出的这两组数字是互斥的。如果四五世纪时真的有几十万人的大军,那么区区1万到2.5万人就不可能取得米尔维安大桥或阿德里安堡这样决定性的胜利。历史学家早就意识到了这是不可能的,但终究要做出一个选择,于是他们没有认可第二组数字,而是接受了第一组。4他们相信,第二组数字很容易解释。说君士坦丁兵员不满2.5万人的那位颂词作者是货真价实的吹捧者。说勃艮第人只有3000名战士的教父想要证明基督教的上帝在弱者当中依然有力。说盖塞里克自号8万人是诈称的主教对汪达尔人充满敌意。狄奥多里克·斯特拉波提供的1.3万名东哥特人只是全族的一小部分。最后,报告给瓦伦斯皇帝的1万名哥特人也不是主力,而是一支分队。再说了,阿米阿努斯明白地补充说报告有误。
1700074243
1700074244
就我们而言,我们已经决定相信相反的解读。
1700074245
1700074246
更确切的文献批判考察已经表明,说阿德里安堡有1万名哥特人的报告指的不是一支分队,而是罗马人进入战场时相信对面的敌方全军就是1万人。从之后的经过来看,即便这一信念有误,偏差的程度也不会很大。
1700074247
1700074248
这场战役的战略局势进一步确证了上述结论。我们能够确定哥特人的行军路线,而且知道这条路线的条件绝不可能支持几十万大军的行动。事实上,只要一支部队的规模大大超过1万至1.5万人,行军就是不可能的。将部队围在当中的车阵的说法同理。5
1700074249
1700074250
阿德里安堡会战最重要的资料来源是阿米阿努斯·马尔切利努斯,就算有点错谬,他也是一个见多识广、值得信赖的人。
1700074251
1700074252
因此,我们发现的兵力规模——它得到了斯特拉斯堡会战的佐证——可以被认为是确切的,毫无疑问在我们设定的限度标准之内。这一点对其他数字同样具有决定性意义。如果说世界史中流传下来的数字往往是不确切的,那么它们总归有可以互相比对的优点。只要我们找到了一个可靠的、可供比较的数字,史册中常有的那些虚妄数字就会马上消散。如果阿德里安堡会战中的哥特军最多只有1.5万人,那么“民族大迁徙”期间数以十万计的兵力记载就可以全部丢掉了,因为西哥特人无疑是日耳曼迁徙各部中人数最多、力量最强的部族之一。东哥特人和汪达尔人、勃艮第人和伦巴第人、拉达盖苏斯和奥多亚塞麾下的兵力都不可能大幅度超过西哥特人;事实上,大部分情况下肯定要远远不及西哥特人。
1700074253
1700074254
一部分西哥特人可能没有参战,甚至有一批西哥特人还留在多瑙河以北。但是,之前加入亲缘部落的东哥特人替代了这些人。
1700074255
1700074256
现在,我们必须更仔细地看一看史学界此前相对忽视的第二组数字。
1700074257
1700074258
东哥特首领狄奥多里克送入芝诺皇帝军中的1.3万人不可能只是哥特人中的一小部分。6这种解读不过是日耳曼人数极多的流俗之见的产物。协议是皇帝强力施压的结果,皇帝的目标是挑拨两名对立的哥特人酋长之间的关系。当他与其中一位立约时,那这一位肯定是两人中较强的一位。如果他只提供了哥特人中的一小部分,那么大部分哥特人马上就会与另一位狄奥多里克联手,将战争继续下去,而不是任由自己靠边站。只有安抚占决定性多数的哥特人及其首领,皇帝才有希望把这些正在帝国腹心劫掠肆虐的蛮族征召来,对其发号施令。如果我们再来考察一下文献中1.3万人这个毫无疑问准确的数字,那么我们不仅不能将其视为一支分队的人数,反而不妨做一番猜想,也许这正是一种国土佣仆(Landsknecht)时期司空见惯的现象的早期案例:雇佣兵队长为了把更多的钱揣进自家腰包而虚报兵额。7由于长期以来,并不是所有哥特人都追随这位狄奥多里克,所以他手下其实很可能只有6000人到8000人,尽管协议上写的是1.3万人。
1700074259
1700074260
如此来看,这个于史有据、重复出现的数字不仅排除了日耳曼大军数以十万计的概念,而且与我们对阿德里安堡西哥特军参战人数的估计,即1.2万至1.5万人完全相符。
1700074261
[
上一页 ]
[ :1.70007421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