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075128e+09
1700075128 我无意深入法律细节,但在我看来,施罗德的论证显然并没有驳倒阿米拉的观点。施罗德只是提出了一种可能性:“由长老主持,被认为和国王法庭(Curia Reǵis)是一回事的公共法庭(mallus publicus leǵitimus)并不等同于……由‘长老或百夫长’(tunǵinus aut centenarius)行使司法权的法庭。”因此,他并没有真正提出反驳阿米拉的证据。
1700075129
1700075130 布伦纳还有一个论证。他认为,假如没有长老担任大片辖区的法官,那么除了国王本人以外就只剩下百户一级的法官了。但如果我们更仔细地考察编年史,这个论证就会显得薄弱。
1700075131
1700075132 施罗德本人在《历史杂志》(78:200)中写道:“甚至第一部萨利克法典——它很可能是克洛维本人的手笔——都不再承认长老是区级常设法官,伯爵才是。”既然克洛维是广开疆土,以至于国王无法亲自巡回断案的第一人,那么国王(作为酋长的继承者)和百户长之间就绝无另外一级法官的道理。事实上,处于上升期的王权不可能要求,甚至不可能允许人民自己选择高级官员,这些官员自然地、必然地要成为国王任命的伯爵的对手。我们是知道克洛维追杀政敌的手段的。在我看来,伯爵成为区级常设法官的时刻正是克洛维真正建立法兰克王国的时刻,从此国王再也不会巡回开设高级法庭了。假如民选区级法官存在的必要性乃至可能性都不复存在,那么萨利克法典中所说的“长老”就只可能是百夫长,也就是以前的百户长。两位学者错在低估了早期百户长的重要性,而且因为执迷于千户的概念,所以未能正确看待百户的意义、组织与职能。
1700075133
1700075134 众所周知,“长老”(tunǵinus)一词的确切词源尚未发现。读者可参阅黑尔滕(van Helten)的近著《德语与德语文学历史论文集》(Beiträǵe zur 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Sprache und Literatur)(西弗斯出版社,15:456,第145段)。除了“杰出”(vortrefflich)和“有名望”(angesehen),黑尔滕认为“tunǵinus”还有“高级”(rector)的意思,但有人反对说他的最后一个含义与基于法律史的通行观念有矛盾。如果我提出的看法正确的话,那么反对意见就不攻自破了。
1700075135
1700075136
1700075137
1700075138
1700075139 战争艺术史 [:1700069501]
1700075140 战争艺术史 2 阿里索的位置[54]
1700075141
1700075142 阿里索几乎是我们对罗马人与日耳曼人之间所有战役重构的核心,因此我们必须对争议极大的阿里索堡位置进行一项专门的研究。这个问题之所以留到现在才讲,是因为要谈论要塞的位置,自然就要考虑普遍的战略法则和战区的特殊条件。我们没有紧接着纯理论性的导言,而是先讨论了历次战役才来做考证,现在读者们应该对当时的局势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1700075143
1700075144 就本研究而言,有两个问题是从一开始就明摆着的:第一,罗马人有没有在利珀河上游建立一座补给站,作为深入日耳曼腹地的行动基地;第二,这个地方是不是叫作阿里索。
1700075145
1700075146 在着手研究和比对文献之前,有一个技术问题必须先搞清楚:利珀河的通航河段有多长?
1700075147
1700075148 我要感谢以下几位水运技术专家提供的信息:公共工程部施工顾问勒德尔(Röder)和小凯勒(Keller II),以及曾在利珀河畔上的哈姆(Hamm),现在在迪茨(Diez)工作的建筑工程师勒德尔(Röder)。
1700075149
1700075150 古时候,陆运在修好明确的道路之前难度极大,就连小河沟都会被用来运输。就像不伦瑞克城之前开发奥克河一样,15世纪,赫特福德城(Herford)也试图开发韦勒河水道。当然,满载的船只在纤道修好前逆流而上也不容易,但总比赶着同样数目的大车在松软的路上走容易些。正常情况下是纤夫沿着河岸拉船。如果遇到不可通行的湍流,货物就要在上岸后被搬到可以上船为止,空船则由纤夫继续拉着走。在非洲,现在还是这样做的。利珀河上没有湍流,天然通航河道一直到利珀施塔特(Lippstadt),之后的河段因为修了农用水坝,所以不再用于航运。但只要没有水坝,通航河段就能延伸到帕德河(Pader)、阿尔默河(Alme)与利珀河交汇处的诺伊豪斯(Neuhaus)。从诺伊豪斯至利珀施塔特的平均坡度为1/2000。河道下切得很深,航运条件非常好。因此,只要没有水坝阻碍,长20米、宽4米、吃水0.75米、装载量45吨的驳船便可畅通无阻。平均而言,这种驳船一年中有98天可轻松通行,101天受限通行,166天不可通行——156天是因为水位过低,10天是因为水位过高。我们不能说德意志地区河流在古代的水量肯定比现在充沛。但哪怕不作这一假定,仅从上述数据无疑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阿米尼乌斯时代,利珀河水运起点直到诺伊豪斯都可用于军事运输,罗马人当然可以使用比上面描述的船小得多的船。开春后,罗马人几乎可以将夏季战役所需物资一直输送到河流的源头。
1700075151
1700075152 现在出现了一篇似乎反对我观点的文章,题目是“利珀河在中世纪是一条相当重要的水运通道?”(War die Lippe im Mittelalter ein Schiffahrtsweg von erheblicher Bedeutung?),作者是杜塞尔多夫档案馆馆长伊尔根(Archives Director Ilgen)。在我的请求下,作者同意在发表文章前给我看一看。这是一篇很有文化历史意义的文章,伊尔根证实了利珀河从中世纪直到18世纪都很少用于航运,有诸多自然因素妨碍通行。不过,就连这篇文章也为我的看法留出了充分的空间,因为“相当”这个词的弹性很大:对我们来说,不用太高的通航能力就足够了。最后,我想修正伊尔根文中的几处细节和语气——当然,主体内容是无可指摘的——这些地方让利珀河的相对通航能力显得太小了。
1700075153
1700075154 据伊尔根称,一次1735年至1738年的科学考察活动发现从韦瑟尔至哈姆的河段中有51处沙洲和3处暗礁。不过,像暗礁这样的障碍物不是特别重要,因为就算是在枯水期,从水面到这些障碍物的距离也有1.5英尺(约0.46米)以上。更麻烦的是豪斯达尔(Haus Dahl)至哈姆之间的6座磨坊水坝。自从中世纪末期开始,这些水坝就对整条河的航运造成了不利影响,磨坊与航运的冲突一直延续到今日。水务办公室编写的《奥得河》(Der Oderstrom)一书中写道(1:233):“在西里西亚的政治衰落期,当地领主批准修建了磨坊水坝,对水运造成了严重干扰。”奥得河航运量的增长始于拆除水坝。利珀河大概也是如此。伊尔根告诉我们,1597年明斯特(Münster)的耶稣会教堂所需砖块只能通过水运到达哈尔滕,然后转陆运。但从这段话中完全不能得出关于哈尔滕以上河段的情况,因为从韦尔讷(Werne)到明斯特的陆运路程不比从哈尔滕到明斯特短多少。
1700075155
1700075156 赫特福德、科尔维(Corvey)和利斯博恩(Leisborn)三家修道院是将自产的莱茵葡萄酒从杜伊斯堡陆运出去的,我们从这个事实中也得不出更多结论。利珀河口水位最低的月份是9月,10月也好不到哪里去。但空酒桶必须在9月份运到莱茵河,装满酒后于10月份被运回来,但这正是利珀河不可通行或至少不能确定通行的时段。我之后会甚少强调伊尔根文中的消极观点,多强调他对利珀河通航能力的正面描述。
1700075157
1700075158 1486年,苏斯特(Soest)镇想要利用苏斯特河与阿瑟河(Ahse)打开通往利珀河的水道,而且募集了所需资金,这无疑可以证明利珀河并非完全不可用于通航。德尔斯滕(Dorsten)、哈尔滕、奥斯滕多夫(Ostendorf)设有收费站的事实便是佐证,而且1526年有225艘船通过德尔斯滕收费站,这个数目是可观的。
1700075159
1700075160 因此,韦尔讷·罗勒文科(Werner Rolevink)(1475年前后)的威斯特伐利亚地区没有可通航河流之说应该理解为当地没有常年通航的水道——比如莱茵河与施普雷河(Spree)——而不是没有部分时段可通航的河流。
1700075161
1700075162 舒尔哈特(Schuchhardt)表示反对,他说利珀河河床以泥沙为主,船只不可拖曳。关于这一点,我向曾在利珀河畔上的哈姆,现于迪茨工作的建筑工程师勒德尔做了求证。凭借多年管控利珀河的经验,他对该河的水文条件了如指掌。他的回复如下:
1700075163
1700075164 利珀河沿岸没有沼泽泥塘,自韦瑟尔上溯至诺伊豪斯河道的两岸都有沙地。另外,两岸有多处容易积水的潮湿洼地。这些洼地在罗马时期可能还要更多,但并不会妨碍精通修路的罗马军团从岸边拖船。跨过支流肯定要困难一些,因为如果他们不想频繁用渡船将驮马运到对岸的话,那就必须先修桥。
1700075165
1700075166 对于组织严整,惯于修建模范公路和精妙桥梁的罗马军团来说,这不是什么大麻烦。
1700075167
1700075168 岸边湿地可以修栈道,遗迹至今尚存。
1700075169
1700075170 因此,舒尔哈特的“泥沙河床”不可通行说是不正确的。事实上,如果船只是由人而非马匹拖曳的话,那么要解决松软河床带来的问题比勒德尔信中所说还要轻松。人可以在直到今天都没有纤道的地方,在靠近岸边的水中拖船。如果遇到不可通行的地段,给人修栈道比给马修栈道更容易。人渡过支流也比较容易,常常连桥都不用修。
1700075171
1700075172 如果以上诸点表明,利珀河的水运起点直到诺伊豪斯为止都是可通航且足够有价值的,那么利珀河流域肯定就有一座罗马补给站。我们需要解释一下为什么研究罗马战史的军事学者那么多,可直到今天都没有人提出这个观点。不过,这个解释并不难找。直到不久前,学界研究还没有推进到质疑日耳曼人军势浩大的地步。于是乎常有几十万日耳曼大军来来往往的记载。根据塔西佗和苏埃托尼乌斯的记载,提比略皇帝曾将苏刚布里人(Sugambri)的一个部落迁到莱茵河左岸,人数达4万。冯·波伊克将军(General von Peucker)写了一本广为使用的书,题为《古日耳曼人战争研究》(Das detsche Krieǵswesen der Urzeiten)(柏林,1860)。他在书中(2:34)解释了庞大的日耳曼军队给其统帅造成了麻烦。他轻率地写道:
1700075173
1700075174 根据奥罗修斯和李维的说法,条顿大军有30万人;李维、维勒提乌斯(Velletius)、帕特库鲁斯(Paterculus)、欧特罗普斯(Eutropus)和奥罗修斯说辛布里大军有20万人。据恺撒记载,阿里奥维斯塔麾下有10万人以上;据特雷贝里乌斯·波利欧记载,3世纪从黑海两岸席卷而来并于269年被克劳狄乌斯皇帝击败的哥特大军有32万人。5世纪初,由拉达盖苏斯率领、进入意大利的兵力估计不一:奥罗修斯说有20万以上,因为里面光是哥特人就有20万;约达尼斯(Jornandes)说有20万;佐西姆斯给出了40万的数字。据约达尼斯记载,卡塔隆平原会战中以日耳曼部落为主的阿提拉大军有50万人,执事保罗甚至说有70万。
1700075175
1700075176 在生活和行动中,这么多人好像都没有补给困难,于是根本没有人提出补给问题。直到有人研究人口问题时,补给问题才显现出来,从中又引出了利珀河要塞的相关结论。
1700075177
[ 上一页 ]  [ :1.70007512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