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083512
1708年
1700083513
1700083514
1706年,马尔伯勒打赢了拉米伊(Ramillies)会战并进行了出色的追击作战,从此比利时落入了英国手中。但1707年战局没有大的变化。1708年,在怨恨尼德兰政府的当地居民帮助下,法国夺回了布鲁日和根特。1708年7月11日,马尔伯勒主动出击,赢得了奥德纳尔德会战,但局势依然没有向好的方向发展。5尽管英军统帅提议进入法国内地,甚至有人将其解读为马尔伯勒意图进攻巴黎,但欧根立即表示反对,尼德兰的支持也争取不来。马尔伯勒在7月26日寄给朋友戈多尔芬勋爵(Lord Godolphin)的信中将情况和盘托出,6信中指出了向巴黎进军的希望何其渺茫:农村居民会带着家当躲进要塞,入侵者会进入一片荒无人烟的土地,上面如棋盘般分步着一系列堡垒。“要是我能将敌人从要塞里引出来打一仗该多好!”据他说,打赢奥德纳尔德会战的最大好处是动摇了敌军的士气。
1700083515
1700083516
因此,尽管法军吃了败仗,但还是保住了在弗兰德斯的地位,还占领了布鲁日和根特。联军既然无法进攻法国手中的要塞,便决定围攻里尔,可以说将法军主力甩在了身后。围城行动一直拖到了深冬,外城陷落后又要攻打内城要塞。法国大军赶来后绕着围城军走了一圈,寻找适合进攻的部位,但最后发现围城军为了掩护自身修筑的外壕无懈可击。法军多次企图通过拦截辎重队来迫使联军撤围,但都失败了。里尔陷落后,联军连同根特与布鲁日夺回了弗兰德斯。
1700083517
1700083518
战役基调完全是由成功的围城战而非围城战之前的野战奠定的。如果有人认为联军在野战中背对敌境,也就是非要分出胜负的话,那就完全搞错了。尽管马尔伯勒无疑打赢了,尽管欧根亲王的军队正在赶来,已经到了附近,尽管马尔伯勒愿意再战,但他觉得不管是现在或是以后,他无论如何是没有能力逼迫对方决战,也无力利用歼灭敌军的战术成果。这是一场实施宏大消耗战略的战役,双方都调集了无比庞大的军队。联军打赢这场战役还是靠指挥得当,马尔伯勒和欧根团结一致,对面的法军则将帅不能齐心。法军统帅是年轻的王太子勃艮第公爵,旺多姆元帅(Marshal Vendôme)担任他的顾问,后来又加上了贝里克公爵(duke of Berwick)的第三支部队,还是自行其是。于是,前线不得不一再请国王裁决,因为他明确要求若无国王下令,“不得做出任何重大决定”。这样做的前提是战事进展缓慢,反过来又拖慢了进展,因为前线几乎不可能违抗国王的重大决定,于是联军得以在身后近旁就是敌军主力的情况下推进围城战。决定结果的不是会战,而是阵地和野战工事,会战根本没有发生。
1700083519
1700083520
马尔普拉凯会战7
1700083521
1700083522
(1709年9月11日)
1700083523
1700083524
里尔是一座边境城市,归属法国不过40年。但法国人在丢掉里尔后已经精疲力竭,以至于路易不仅愿意放弃战争的真正目标,为孙儿争取西班牙帝国的宝座,甚至连阿尔萨斯也可以不要。但联军提出的割地要求太过折辱,于是他决定打下去,而且投入了一支甚至比前一年更强大的野战军。这支军队的战略任务只能是继续打防御战,而联军制订的目标也不过是再夺取几座边境要塞,就像前一年夺取里尔那样。联军首先拿下了图尔奈(Tournai),继而攻打蒙斯,这两座比利时境内的城市当时还在路易手里。统领全国兵马的维拉尔元帅(Marshal Villars)没能阻止图尔奈陷落。当联军转向蒙斯时,他赶快追了上去,本来有可能趁着欧根远在蒙斯另一侧、无法直接援救的机会攻击马尔伯勒,但维拉尔当然不知道欧根到底在另一侧的哪个位置。马尔伯勒甚至大胆到率军朝他走了一段距离。难道要拿法国的最后一支军队冒险吗?那样就彻底违背了国王的想法和意图。于是,维拉尔仅仅占据了要塞近处的马尔普拉凯村,联军必须先把他赶走才能实施围攻。村子本身的位置不是非常有利,于是法军尽快修建了工事。为了集结全部可用兵力进行决战,联军给了法军整整两天时间。最后,联军拥有了11万人对9.5万人的优势兵力。
1700083525
1700083526
联军本来想打一场侧翼战。联军将以极大优势兵力攻击并包抄法军左翼,同时以较弱兵力拖住中部和右翼。根据一些报告,包括普鲁士王太子腓特烈·威廉一世在内的几名将军于会战前日下午与法军将领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会谈,并趁此机会查探了敌军工事。他们大概没有看到什么重要军情,但他们在会战部署过程中的两军眼皮底下会谈一事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军人气质:对他们来说,战争和会战是更激烈的赛场比武。
1700083527
1700083528
作战计划无法执行。法军列阵于两座森林之间的空地上,宽达3千米。战线正面或侧面的森林虽然会妨碍进攻方行动,但也会隐蔽其行踪。联军派了一支强大的迂回纵队穿过西北侧的森林,但没有成功。他们似乎在森林里迷路了,最后只发挥了加强侧翼兵力的作用。于是,联军没能突破工事极为牢固的法军左翼。联军左翼指挥官奥兰治少主本来就兵少,任务是拖住敌人,结果却发起猛攻并被击退,法军只要发起反击就能彻底将他消灭。但工事有利于防守,也会妨碍出兵进攻。此处的法军指挥官,勇猛的布夫莱尔元帅(Marshal Boufflers)没有下定转守为攻的决心。于是,法军还是被联军步步逼退,最后撤离战场。
1700083529
1700083530
但联军接下来为攻打工事付出了不少于3万伤亡,法军则损失不到1.2万人,只从战场退后了5英里(约8千米)且占据了一处新阵地。法军不再有能力阻止围城了,蒙斯最终告破。法国丢了一座城,却借此继续打了一整年,而且年底的局势好于年初。战术上看,联军无疑打赢了马尔普拉凯会战;然而之前就有人确切地指出,如果从整体上考察1709年战役,那么法国仍然赢在了战略上,我也是这样认为的。这是一个内在的矛盾,但人生本就充满着矛盾,消耗战略更是如此。
1700083531
1700083532
1710—1713年
1700083533
1700083534
马尔普拉凯会战是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的最后一场大型会战。战争之后又打了4年,双方只是围攻和夺取小边塞。联军起初占据了上风,但英国和尼德兰后来抛弃了皇帝,与法国单独议和,于是主导权到了法国手里。法军最后甚至再次渡过莱茵河,围攻并夺取了弗赖堡,欧根无力阻拦。
1700083535
1700083536
1741年8
1700083537
1700083538
腓特烈出其不意地入侵并占领了西里西亚,率军驻扎于上西里西亚边境。这时,奈佩格(Neipperg)统领奥地利军以惊人的胆色插入普鲁士诸军之间一条无人守备的道路,以尚在手中的尼斯(Neisse)和布里格(Brieg)两座要塞为行动基地,阻断了国王亲自指挥的普军主力的退路。腓特烈后来在写给德绍公子利奥波德的信中写道,他当时“别无可能”,只有进攻敌军。普军步兵有近两倍的优势(1.8万人对9800人),炮兵近3倍(53门对19门),但骑兵少得多(4600人对6800人)。9由于奥军有骑兵优势,莫尔维茨会战(4月10日)一度胜负难料。奥军骑兵将普军骑兵逐离战场。腓特烈在回忆录中写道:“资深军官们以为末日已经到了,部队弹药已经打光,不得不投降了。”为了最起码保住国王本人的性命,什未林元帅(Field Marshal Schwerin)说服国王离开战场,绕圈躲过奥军,投奔西里西亚境内北边的普军阵地。但是,据说当惊魂未定的国王离开后,什未林成功指挥步兵和炮兵再次开始推进,奥军在连绵不断的优势火力面前只得退却。即便奥军骑兵之前打败了普军骑兵,但在火力下阵形已经溃散,不能再以密集单位攻击敌军步兵了。
1700083539
1700083540
普军右翼比左翼靠前这一事实对会战结果显然没有任何影响。尽管会战失败,但奈佩格还是从普鲁士手中解放了西里西亚,而且以尼斯为基地在西里西亚支持了一整个夏天。腓特烈尽管将兵力优势扩大到了不少于6万人对2.5万人,却依然不敢再次出击。10他也不能通过机动战将奈佩格逼出要塞。于是,国王只得试图利用政治手段继续战争,将法国卷进来对付玛丽亚·特蕾莎。法军刚刚抵达,他就与奈佩格秘密口头达成了克莱因施伦多夫停战协定,规定奈佩格在国王佯装围攻14天后交出尼斯要塞,国王承诺撤出下西里西亚和中西里西亚。
1700083541
1700083542
总参谋部著作中严厉批评奈佩格并褒扬腓特烈,因为腓特烈曾一天之内行军近19英里(约31千米),并且自始至终以决战为行动的基础。奈佩格则受到了一味囿于成规的谴责(第82页)。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批判受到了普鲁士爱国主义的强烈影响。兵力较弱的奈佩格已经尽到了人事。
1700083543
1700083544
奈佩格成功率军插入普军退路的手段令人惊叹。腓特烈当时已经出了包围圈。9日,在保加雷尔(Pogarell)修整一天,而奈佩格正是利用这一天进至莫尔维茨,再次列阵于普军正面。关于停留的原因,国王在写给德绍的信和回忆录中都说是他认为当时下雪天潮,步兵——也就是火枪——派不上用场。第二天时来运转,天气暖和了一些,阴云散去,于是我们看到步兵确实是决定性因素。总参谋部著作中对上述状况的描述有误,尤其是行军过程。
1700083545
1700083546
1742年
1700083547
1700083548
假如普鲁士凭借巨大的数量优势在西里西亚击败奈佩格部,继而向维也纳进军,那么法军肯定会一同前往,维也纳也会陷落。可惜普鲁士按兵不动,法军实力不足以进攻维也纳。不过,法军还是去往布拉格并将其攻陷。这时,腓特烈再次展开行动,撕毁了《克莱因-施伦多夫休战协定》。
1700083549
1700083550
奥地利似乎要被瓜分了。波希米亚归巴伐利亚,摩拉维亚归萨克森。法国元帅布罗伊(Marshal Broglie)制订了雄心勃勃的计划,准备在塔博尔-布德韦斯(Tabor-Budweis)四面合击奥军。但腓特烈不同意。他只想去没有敌军的摩拉维亚,而且已经开始与奥地利秘密谈判了,因为他根本不急于拆分奥地利,给萨克森扩大疆土,让法国洋洋自得。11从战略角度看,冬季战役有意思的地方是它让我们看到在恰当条件下,一名腓特烈同时代的人构思并提出了秉承歼灭战略精神的方案,反而是腓特烈出于政治原因否决了该方案。
1700083551
1700083552
奥军企图突袭正在来回机动的普军,于是霍图西采会战(1742年5月17日)展开了。奥军被击败。12
1700083553
1700083554
于是,玛丽亚·特雷莎为了拆散普鲁士与法国,决定将上西里西亚连同克莱因施伦多夫协定中交出去的地区割让给腓特烈。
1700083555
1700083556
1744年
1700083557
1700083558
普军再次离开,英军赶来支援奥军后,法军被逼回莱茵河以西,似乎不得不再次放弃阿尔萨斯了。这是普鲁士国王第三次举兵,夺取布拉格并进入波希米亚南部。奥军被迫撤出阿尔萨斯,但并未直取普军,反而现身于普军北侧,切断了他们的交通线。腓特烈无力通过会战手段解决问题。尽管他有近2万名骑兵,但这批骑兵不适合大面积搜索和侦察敌军动向。腓特烈有很长一段时间完全没有敌军的消息,而当他终于与敌手面对面相遇时又发现对方地形十分有利,他不能出击。于是,他丢弃辎重返回西里西亚,还撤出了布拉格城,连重炮都不要了,这次撤军几乎让普军土崩瓦解。士兵成群逃亡。一场会战都没打,比较大的遭遇战几乎也没打,特劳恩(Traun)就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腓特烈决心再也不这样深入敌境了。
1700083559
1700083560
总参谋部著作,尤其是冯·勒斯勒尔少校(Major von Rös-sler)的一篇演讲(《军事周刊》1891年第3期副刊)高度评价了1741年至1744年间腓特烈国王的进攻计划,认为其充分体现了歼灭战略的精髓。在理论方面,这几年确实是国王最接近会战一端——如果你愿意的话,也可以说是歼灭战略——的时期,但其实差得还很远。他从来没有专门将敌方军队设定为攻击目标。只有1744年攻打维也纳的计划(未实际执行)中隐约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计划中设想集合全部友军并于波希米亚南部击败奥军,但并不要求立即向仅略超过90英里(约145千米)以外的敌国首都进发。计划中写道大军接下来要“将脚踩在敌人的咽喉上”,但《书信集》(Korrespondenz)(3:135)中已经明白地点出了具体实施办法:“进抵多瑙河,如有必要甚至可推进至维也纳周边。”除此之外,腓特烈很可能压根没把这个宏大计划当回事,因为他无意消灭奥地利,事实上是避免打大决战,哪怕法国人建议他这样做。
1700083561
[
上一页 ]
[ :1.70008351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