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098315e+09
1700098315 尽管比克卡会战失利,但法军仍要争夺意大利霸权。接下来的两场战役以机动为主,没有引发会战,结果是一度推进到马赛的皇帝军几乎瓦解,弗朗索瓦国王再次越过阿尔卑斯山,夺取米兰(除了城内要塞)并围攻帕维亚。
1700098316
1700098317 守卫帕维亚的西班牙人和国土佣仆击退了法军进攻,国王最后只能将城市围住,让城内人因缺粮而不得不投降。同时,弗隆斯贝尔格和恩布斯人(Embs)马克斯·施蒂奇(Marx Sittich)统领的新募国土佣仆越过阿尔卑斯山,与佩斯卡拉统率的西班牙军队会师后东进解救帕维亚。但法军从11月24日开始围城,至今已两月有余,利用这段时间修建了营地外围工事,看起来固若金汤。佩斯卡拉将工事修到了对方家门口,有多处射手对峙的距离不过40英寻(约73米)。但国王自认为阵营牢固,不必积极对付援军。援军在东面威胁围城军,国王就把大部分兵力调了过去,相信只要等下去就能赢。更令他对自己的计划信心满怀的是,皇帝军已经彻底没钱了,国土佣仆威胁说不全额发饷就回国。其实已经有个别单位开始离开了。最后,统帅承诺会迫使敌军决战,这才让士兵同意再等几天。“愿神赐予我百年战争,而非一日会战,”佩斯卡拉说,“但现在没有别的办法了。”
1700098318
1700098319 围城军正面有内外两道战壕,不可攻破,但北侧延伸到了一座砖墙围起来的鹿苑。砖墙似乎完全将这一侧掩护了起来,如果有人一直认真警戒,那么情况确实如此。在砖墙被推倒、大批援军突入之前,法军总有优势兵力可以逐退进攻者。
1700098320
1700098321 对皇帝军来说,一切的关键在于让法军放松警惕,并在法军集结反击之前让大批兵力突入鹿苑。
1700098322
1700098323 2月23—24日夜,一批西班牙民夫(vastadores)带着攻城锤和类似器械被派到城墙最靠北的敌方,那里离法军营地很远。他们很小心,没有开炮轰墙,以免巨响让法军警觉。那天晚上下着雷雨,而且很黑,所以他们的工作没有引来敌人的注意。法军失察无疑还有另一个因素:两军已经对峙了3周时间,小规模袭击几乎夜夜不断,于是法军并未怀疑各处小动作的背后是一场大行动。17
1700098324
1700098325 民夫彻夜劳作,在城墙上打开了三道大口子,全军遂倾巢而出。出发时是一片漆黑,走到口子时天已经放亮了。即便法国人注意到了行动,他们可能也会以为那是敌军开始撤退。
1700098326
1700098327 现在,皇帝军排成3个纵队涌入鹿苑,而后展开。首先是3000名射手,既有西班牙人,也有国土佣仆。接着是骑兵,最后是国土佣仆步兵,他们排在最后可能是因为人数最多,所以通过狭窄缺口的时间最多。
1700098328
1700098329 鹿苑中是一片高低起伏的草坪,中间有一条小溪流过,四处有单独的树木和小树林,中央是“米拉贝洛”(Mirabello),可能是一间写日记的屋子或者狩猎小屋。皇帝军来到小屋时发现法军已经在对面了。弗朗索瓦国王本人带着骑士赶来,法军大炮也开火了。皇帝军的炮兵实力很弱,根本没能开火。法军总共至少有53门火炮,取得了不错的战绩。但勇猛的法国骑士战果尤其大,击退了皇帝的骑兵,以至于弗朗索瓦国王对一位随从说,这一天会让他成为米兰的主人。
1700098330
1700098331 但他的成功转瞬即逝。西班牙和德意志射手赶上来支援骑兵,其中无疑有一部分装备了远距离精度高、穿透力强的新式火器火绳枪。树木、树林乃至小溪都为他们提供了抵挡法国骑士的掩护,他们射杀了许多敌人,让帝国骑兵得以返身再战。但就在这时,步兵大方阵开始推进了。法军炮兵没能阻止他们。他们杀入了法军最前面的方阵,这是由5000名下德意志士兵组成、刚刚抵达战场的“黑衣团”。
1700098332
1700098333 双方步兵数目大致相当,都是2万人左右,但法军的骑兵和炮兵更多。但皇帝军是在黎明时分突然现身于一个意料之外的地方,全军列阵于鹿苑中央,而驻扎在法军营地南部的8000名瑞士人还没有就位。于是,弗隆斯贝尔格和恩布斯的两个方阵1.2万人“像钳子一样夹住了黑衣团”,将其彻底击败。直到黑衣团残部和法国骑兵向后方溃逃时,瑞士人才现身。但瑞士人更没有能力扭转局势,因为帕维亚守军从城内杀出,来到了他们后方。陷入绝境的瑞士人甚至不能以紧密阵形发起进攻,他们四面受击,要么像之前的黑衣团一样被敌军优势兵力消灭,要么逃命去也。
1700098334
1700098335 阿朗松公爵统领的法军后卫主要驻扎在帕维亚城的另一侧,甚至没来得及参战。但公爵眼见胜利无望,于是毁掉了法军在南面提契诺河上修的桥。这样一来,他自己和部下是得救了,但其他部队的损失也更惨重了,许多人死在河里,也有人被俘,比如弗朗索瓦国王和他手下的许多骑士。据说,皇帝军在这场歼灭战中只有500人左右阵亡。这无疑是有可能的,因为他们发动的是侧面奇袭,在战斗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当大的数量优势。联系这一点来看,圭恰迪尼对瑞士人丧失斗志的批判就不成立了。事实上,他们是无力回天。
1700098336
1700098337 1532年维也纳点兵
1700098338
1700098339 在会战分析以外,查理五世1532年举行的维也纳点兵也值得关注。伊奥韦斯当时随教廷特使亲历其事,为我们详尽地记述了经过,资料来源似乎是一份附有草图的官报。斐迪南国王写给姐妹[19]的一封日期为10月2日的信中写道,大军有8万名步兵和6000名骑兵。沙特林·冯·布尔滕巴赫(Schärtlin von Burtenbach)给出的数字是6.5万名步兵和1.1万名骑兵。塞普尔韦达(Sepulveda)和伊奥韦斯说总兵力为1.2万人,包括3万名骑兵和2万名射手。但这个总数似乎把卫戍部队也算进去了。
1700098340
1700098341 多名从常理看完全可信的目击者给出了相差巨大的数字,这一点值得注意。当然,3万名骑兵的说法是不可思议的。
1700098342
1700098343 点兵阵形如下:数量庞大的矛兵组成3个四面人数相等的方阵,也就是宽度和纵深都在140人至150人之间。所有骑兵都在方阵的间隙中,纵深与方阵相等。最外面是一圈5排纵深的射手。火炮布置在正前方。匈牙利轻骑兵在阵外。
1700098344
1700098345 伊奥韦斯说,之所以要如此列阵,是为了不让骑兵暴露在土耳其的优势兵力之下。按照他的说法,土军有30万人。
1700098346
1700098347 吕斯托认为这是一种防御阵形,“匈牙利骑士团”采用这种阵形对抗土耳其人已有100多年了。
1700098348
1700098349 而我认为这只是阅兵阵形,没有任何战术意义。我不知道有哪一场会战真的摆出了这样的阵形。
1700098350
1700098351 1532年召集的大军没有取得正面成果,因为土耳其苏丹苏莱曼不想冒险打会战,于是就撤退了,而新教徒也不愿意为皇帝开疆扩土。大军由于粮饷不继爆发哗变,于是就解散了。
1700098352
1700098353 切雷索莱会战18
1700098354
1700098355 (1544年4月14日)
1700098356
1700098357 当时法军在围攻都灵以南的卡里尼亚诺(Carignano)。一支由瓜斯托(del Guasto)统率的皇帝军想找到一处能逼迫法军要么撤退,那么在劣势下攻击援军的阵地。但这次机动尽管做了精心规划,还是失败了,部分原因是雨天路软,携带大批辎重的皇帝军没能在预定时间赶到目的地。
1700098358
1700098359 年轻气盛的法军统帅昂吉安亲王(prince of Enghien)预料到了瓜斯托的援救企图,提前向国王申请到了冒险出战的许可。现在,皇帝军正在逼近,法军早有警惕,凌晨三时从卡里尼亚诺军营中出发,来到敌方行军纵队的右翼。瓜斯托必须要做出决断,要么撤军并牺牲卡里尼亚诺,要么应战。
1700098360
1700098361 双方兵力大致相当。瓜斯托步兵多,昂吉安骑士多。在最后关头,100多名法国贵族赶来助阵。一听到战斗即将打响的呼喊声,他们就像古代的骑士那样奔向战场。但瓜斯托后来告诉伊奥韦斯,他相信帕维亚的经验已经表明火枪手优于骑士,国土佣仆必然会取胜。因此,他决定应战,双方各自在遭遇处列阵。
1700098362
1700098363 但是,两方都想获得防御的战术优势,逼迫对方进攻。于是,战斗一开始是连续几个小时的枪炮互相射击,不禁让我们想到现代战争。射手来回进退,压力大时就求助骑兵。骑兵抵达后,在开阔地带的敌方射手自然只得后退。
1700098364
[ 上一页 ]  [ :1.70009831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