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110570
汉代的铜镜背面,常铸有“见日之光,天下大明”的铭文,取明与光之意,明光甲之名可能即由此而来。穿这种铠甲的俑一般比同墓中其他俑都要高大,从这一点来分析,当时能配备明光甲的可能都是官品较高、兵种重要的武官将校。
1700110571
1700110572
南北朝后期,明光甲开始用束甲绊束甲,以使铠甲较贴身,便于行动。束甲绊的材料可能是皮条、丝线或绢帛。束甲时将甲绊套于领间,在领口处打结后向下纵束,至腹前再打结,分成两头围裹腰部后系束在背后。这种束甲方法一直沿用到唐末(图7-7)。
1700110573
1700110574
1700110575
1700110576
1700110577
图7-7 河北邯郸北响堂寺北齐石刻(第三窟中心柱宝床下小龛内神王雕像)
1700110578
1700110579
黑光甲与明光甲同见于东汉末曹植的《先帝赐臣铠表》,两种甲可能是相同类型,区别在于前者胸背甲上没有圆护,甲面用黑漆漆髹,犹如汉代时的玄甲。因找不到比较详细的文字描述,上述看法就作为参考,其形制参见图7-8。
1700110580
1700110581
1700110582
1700110583
1700110584
图7-8 江苏丹阳出土南朝墓室砖画,录自《文物》1980年第2期
1700110585
1700110586
除了以上几种具有代表性的铠甲以外,魏晋时期的筩袖铠也仍在继续使用,从一件制作比较粗劣的北魏俑上,可依稀分辨出仍保持着的原来形制(图7-9)。
1700110587
1700110588
1700110589
1700110590
1700110591
图7-9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北魏墓出土武士俑
1700110592
1700110593
保护头部的有兜鍪、胄、盔等。
1700110594
1700110595
兜鍪仍像魏晋时那样,顶部是一个半球形的胄顶,兜体用小甲片或几块大甲片拼制而成,但顿项,即兜鍪两侧和脑后下垂的、用于保护面颊与后脑的装置,明显加长,有的包裹整个项部,眉心间还有伸出的三角形护甲(图7-10)。这种兜鍪的实物在河北邺城曾有保存很完整的实物出土。1986年,河北邺城考古队在邺南古城址的朱明门外城壕中发掘出一批铁甲胄,其中有12件铁兜鍪,按形制可分为两种类型:
1700110596
1700110597
1700110598
1700110599
1700110600
图7-10 宁夏固原北周李贤夫妇墓出土具装甲骑俑,宁夏固原博物馆藏
1700110601
1700110602
一型,就是已介绍的魏晋时期的这一种(图7-11①),从复原图上可以看出,该兜鍪的顿项很特别,它的边缘并不是平齐的,内衬的材料不可能在这种边缘上做包边,只能自然下垂任其披垫于内。
1700110603
1700110604
1700110605
1700110606
1700110607
①一型兜鍪
1700110608
1700110609
1700110610
1700110611
1700110612
②二型兜鍪
1700110613
1700110614
图7-11
1700110615
1700110616
二型,兜鍪无胄顶,其外形与制作方法很像汉代临淄齐王墓出土的实物,但它的顿项要比汉代大许多,顿项的周边甲片上有细密的孔眼,这无疑是给内衬织物包边缝纫用的。这件兜鏊的脑后还可以开合,似乎可以根据人头的大小进行微调(图7-11②)。[37]
1700110617
1700110618
胄则用生铁整体铸成,在呼和浩特曾出土过一件实物,其外形与图7-9陶俑头上的胄完全相同,胄顶的短管是插羽毛缨饰的(图7-12①)。
1700110619
[
上一页 ]
[ :1.7001105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