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111202e+09
1700111202 革带的带尾垂头插法与南北朝时期不同,带尾由下至上插入腰带后,一定要再折个弯,让垂头向下搢入腰带。这种插法据《新唐书·车服志》的解释,称“尾,取顺下之意”。
1700111203
1700111204 隋代戎服的颜色,《隋书·礼仪志》载:
1700111205
1700111206 ……至六年后,诏从驾涉远者,文武官等皆戎衣。贵贱异等,杂用五色。五品以上,通着紫袍,六品以下,兼用绯绿,胥吏以青,庶人以白,屠商以阜,士卒以黄(与帝王的服饰黄色有明显不同)。
1700111207
1700111208 由此可见,戎服的袍、衫当以紫、绯、绿、青为主要颜色,而配之以浅红、浅绿、浅青、深绿、深青等颜色形成上下九品之制。两当铠则有金装、银装、金玳瑁装几种,大口裤一般以白色为主,折上巾、靴、履一般为黑色,铠甲的色彩从残留在陶俑上的彩绘颜色分辨,则以朱、白、黑等色为主,当然也包括两当铠的几种色彩。
1700111209
1700111210 隋代的军戎服饰上也有徽记,《隋书·礼仪志》载:
1700111211
1700111212 诸军各以帛为带,长尺五寸,阔二寸,题其军号为记……王公已下,至于兵丁厮隶,悉以帛为带,缀于衣领,名“军记带”。诸军并给幡数百,有事使人交相去来者,执以行。不执幡而离本军者,他军验军记带,知非部兵,则所在斩之。
1700111213
1700111214 军记带的作用、性质看来与汉代的章是相同的,而幡的作用,也许可以用来探究汉代幡的用途。
1700111215
1700111216
1700111217
1700111218
1700111219 中国古代军戎服饰 [:1700108787]
1700111220
1700111221 中国古代军戎服饰
1700111222
1700111223
1700111224
1700111225
1700111226
1700111227 中国古代军戎服饰
1700111228
1700111229 图9-1 唐代武士复原图
1700111230
1700111231 ·甲胄根据河南洛阳、陕西乾县、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和陕西礼泉昭陵陪葬墓等唐墓出土彩绘武士俑、三彩武士俑等形象复原;
1700111232
1700111233 ·戎服根据陕西西安长乐公主墓壁画、鲜于庭诲墓出土参军戏俑等形象复原;
1700111234
1700111235 ·织物纹样根据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实物描绘;
1700111236
1700111237 ·革带根据日本白鹤美术馆藏西安何家村出土实物复原;
1700111238
1700111239 ·兵器根据内蒙古科尔沁出土实物,陕西西安杨思勖墓石刻形象复原。
1700111240
1700111241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都对历史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史学界根据唐皇朝由盛至衰的转变过程,习惯上把它分为初、中、晚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在各个方面都有较鲜明的特征,军戎服饰也是如此。
1700111242
1700111243 初唐的铠甲和戎服基本保持着南北朝以来至隋代形成的式样和形制;武德中期、贞观以后,在进行了一系列服饰制度改革的基础上,渐渐形成了具有唐代风格的军戎服饰;高宗、则天两朝,国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层集团奢侈之风日甚一日,戎服和铠甲的绝大部分脱离了实用的功能,演变成美观豪华、以装饰为主的仪典服饰;“安史之乱”后,重又恢复到金戈铁马时代的那种利于作战的实用状态,特别是铠甲,晚唐时已形成基本固定的形制,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没有出现较大的变化。
1700111244
1700111245 唐代的铠甲,据《唐六典》记载,有明光、光要、细鳞、山纹、乌锤、白布、皂绢、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等13种。其中明光、光要、细鳞、山纹、乌锤、锁子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白布、皂绢、布背、皮甲、木甲,则各以制造材料命名。
1700111246
1700111247 在铁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
1700111248
1700111249 唐代初期,明光甲的形制除护项外,结构和外形与隋代基本相同,没有明显的区别(图9-2、图9-3①)。护项在领口处出现两个外翻的圆钩,有的勒甲索就套在这两个圆钩上纵束,向下与腿裙的束带相连接,在胸部乳下用第二根勒甲索横过身体勒束胸背甲,横直两根束甲绊在胸前交叉处用一个圆环加以固定。(图9-5、图9-7)大部分除利用护项圆钩外,则仍沿用南北朝以来的束甲方法,这种方法使用时间较之上一种更为长久(图9-3②、图9-4、图9-6、图9-8、图9-9、图9-10)。
1700111250
1700111251
[ 上一页 ]  [ :1.70011120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