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111552
1700111553
图9-38
1700111554
1700111555
洛阳曾出土一件三彩武士俑,发表此俑的图册注解为戴假面武士俑(图9-39),可笔者认为此俑所戴其实是半面。半面的实物目前还未发现,日本保存的很多面铠,可以给我们提供形象上的参考(图9-38②③④)。
1700111556
1700111557
1700111558
1700111559
1700111560
图9-39 三彩武士俑,头部可以清楚地看出戴有半面,半面的式样与日本古代的半面很相似。河南洛阳唐墓出土,见《中国美术全集》雕塑专集
1700111561
1700111562
唐代也使用马铠,但一般不是用于实战。从文字记载和形象资料所反映的情况来看,重装骑兵在隋末已逐渐退出战场,一系列反映唐初战争场面的石窟、墓室壁画和雕刻(如昭陵六骏),几乎看不到战马披铠的形象,只有在一些帝王墓室的随葬俑中,才能见到装饰华丽、贴金彩绘的骑甲俑。这些俑以懿德太子墓出土的最为突出(图9-40、图9-42),这种具装可以明显看出是作为仪仗队的装饰而使用的。古代皇家典礼中,用铠马作仪仗早已有之,魏晋时期的冬寿墓壁画上就有这种场面的描绘(图9-41)。
1700111563
1700111564
1700111565
1700111566
1700111567
图9-40 彩绘贴金骑马俑(据实物写生),陕西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陕西省博物馆藏
1700111568
1700111569
1700111570
1700111571
1700111572
图9-41 朝鲜黄海北道安岳冬寿墓壁画《冬寿出行图》,录自《考古》1959年第1期
1700111573
1700111574
1700111575
1700111576
1700111577
图9-42 甲马武士俑(根据照片绘制),陕西咸阳底张湾唐墓出土,录自《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第10期。此俑的人、马甲都好像是绢甲,甲上的虎纹应像汉代那样,是印染或绘上去的
1700111578
1700111579
唐代的戎服在初期也基本沿袭隋制,贞观以后,由于与边疆少数民族和世界各国的交往日多,受到外来文化习俗的影响,首先从宫廷、上层社会开始,形成一种“尚胡”的风气。《旧唐书·舆服志》说:“太常乐尚胡曲,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士女皆竞衣胡服,故有范阳羯胡之乱,兆于好尚远矣。”这种风气自然也影响到军戎服饰。
1700111580
1700111581
“安史之乱”以后,唐皇朝试图通过实行某些矫枉过正的变革措施来挽救政治上的颓势,重新对服饰等方面的制度做了一些新的规定,明令禁止了一些明显具有外来服饰影响的宫廷礼服,恢复了一部分古典传统服饰,但总体上还是保留了原有的风格特点。
1700111582
1700111583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武官制度全面建成的时期,因此唐代武官的服饰比过去历代更为完备,官服有朝服和常服之分,服用范围是朝廷九品以上的文武官员,朝服为朝会或举行隆重典礼时所穿的礼服朝服的形制参见图9-43。常服为平时及一般礼仪场合穿着的服装。
1700111584
1700111585
1700111586
1700111587
1700111588
图9-43 陕西乾县唐章怀太子墓壁画“礼宾图”从左至右,第一至第三人为唐代官员朝服形象,第四人为东罗马国使者,第五人为高句丽国使者
1700111589
1700111590
常服在初唐时期仍然沿袭了隋代的平巾帻制,《新唐书·车服志》载:
1700111591
1700111592
1700111593
平巾帻者,武官,卫官公事之服也。金饰,五品以上兼用玉,大口裤,乌皮(即靴),白练裙、襦,起梁带。陪大仗,有两当、螣蛇。朝集从事、州县佐史、岳渎祝史、外州品子、庶民任掌事者服之,有绯褶、大口裤,紫附褠(褠相当于现今的袖套,形如臂甲)。文武官骑马服之,则去两当、螣蛇……两当之制:一当胸,一当背,短袖覆膊。螣蛇之制:以锦为表,长八尺,中实以绵,像蛇形。
1700111594
1700111595
这里说的襦、褶,实际上就是两当衫,与隋代一样,两当衫外也可不披两当甲。这种常服制,至唐代中期仍继续使用。其中说的有短袖的两当和螣蛇,还未在至今所掌握的形象资料中发现或识别出来(图9-44、图9-45①②)。
1700111596
1700111597
1700111598
1700111599
1700111600
图9-44 陕西乾县乾陵神道武臣石刻像,此墓约建于公元684—704年之间
1700111601
[
上一页 ]
[ :1.70011155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