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111988
1700111989
图10-5
1700111990
1700111991
唐末以来,引起铠甲腿裙加长的直接原因是马具的进一步完善后,骑兵的战斗能力加强了,从而对骑兵的保护要求也更高了。
1700111992
1700111993
自魏晋时期出现全副马具以后,经过隋唐的不断改进,马鞍的结构已日趋完美,马镫也早已成为双镫,战士骑在马上可以脚踩双镫,不仅容易保持身体平衡,而且能脱出双手,左右开弓,随心所欲地使用兵器。这样一来,敌我双方都能骑着马进行比较复杂的战斗,在马上使用兵器的武术也就迅速发展起来。
1700111994
1700111995
作战方法的改变,使身体的任何暴露部分都可能受到伤害,于是要求铠甲尽可能地扩大遮盖面积,事实上不仅是腿裙,披膊也加宽加长了不少。
1700111996
1700111997
五代时期也继续使用皮甲,从敦煌261窟彩塑的形象来看,皮甲好像都是用大块的皮革制成。这种大块的皮甲与初唐时期322窟彩塑天王像的甲很相似(参见图9-23),但大块的皮甲与出土的唐代小而精致的皮甲片不仅不能吻合,而且相去甚远。敦煌彩塑的塑造手法都很写实,若是小甲片,一定会一一塑造出来,因此大甲片也可作另外的解释,即根本不是皮甲,而是绢甲或绢皮合甲。相对而言,把镇国寺天王像的铠甲定为皮甲更为可信,虽然据有关资料证实,镇国寺的佛像曾多次被修整过,原来的风貌已失去很多,[39]但服饰的各部分大结构是不可能被改变的,所以它仍具有参考的价值(图10-6、图10-7)。
1700111998
1700111999
1700112000
1700112001
1700112002
图10-6 敦煌莫高窟261窟彩塑天王像
1700112003
1700112004
1700112005
1700112006
1700112007
图10-7 山西平遥镇国寺万佛殿彩塑天王像
1700112008
1700112009
兜鍪、盔也沿袭盛唐以后的形制,基本分为两种:一种是晚唐时期顿项向上翻卷的式样(有的只有两侧护耳翻起),另一种是顿项披垂的式样。
1700112010
1700112011
披垂的顿项有时分成三片,左右两片较窄,后面一片较宽;有时只有脑后一片,披垂的顿项都是用甲片编制的(图10-8,参见图10-2)。图10-6的顿项则属于个别现象,看上去完全像纺织品,这或许更能旁证其身上的绢甲。
1700112012
1700112013
1700112014
1700112015
1700112016
图10-8 四川成都王建墓石刻像头盔细部
1700112017
1700112018
兜鍪、盔的正面沿口,出现比较宽的盔檐,中间部位镶以各种饰品,眉心处仍像唐代一样伸出保护眉心的锐角。顶上一般饰以红缨(或其他颜色),缨有两种装法:一种竖直向上,另一种披垂于脑后,有的还保留着隋代的盔脊和唐初的半圆形胄顶(图10-9,参见图10-8)。
1700112019
1700112020
1700112021
1700112022
1700112023
图10-9 江苏江宁南唐李昪墓墓门石刻守陵武士像
1700112024
1700112025
五代时期的戎服也一如唐制,武官和士兵一般都戴幞头,服缺胯衫。
1700112026
1700112027
士兵的缺胯衫比唐代的稍短,武官的仍保持了唐中期的长度,衣衫的下摆后面比前面稍长一截,与唐代短后衣正相反。袖有宽窄两种,以窄袖为多;领也分为盘领、交领;两侧的衣衩开到腰际,特意露出一截内衬的短衫作为装饰。侍从或士兵为便于行动,有时还将前衣摆提起,搢在腰带内。下穿裤,裤口较小,接近于现代的直统裤。足穿长靿靴或履,靴头有的平圆,有的尖而起翘(图10-10①—④)。
1700112028
1700112029
1700112030
1700112031
1700112032
①敦煌莫高窟第61窟西壁壁画“五台山图”:河东道山门西南“巡道军士”图
1700112033
1700112034
1700112035
1700112036
1700112037
②敦煌220窟甬道北壁供养人像
[
上一页 ]
[ :1.70011198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