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112088
1700112089
图10-11
1700112090
1700112091
1700112092
1700112093
1700112094
图10-12 托西大王曹议金供养像,见《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四川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曹议金的幞头直脚中间细、两头宽,角圆形,不同于宋代的粗细一致、方头,两侍从的幞头为合抱于前的式样
1700112095
1700112096
不仅是幞脚,幞头的造型也有变化。
1700112097
1700112098
唐后期的开元内样,顶与巾子两部分的区别已不甚明显,幞头像一顶圆锥形高帽。晚唐起两部分差别重又明显起来,至五代,往往习惯用桐木等把幞头的正面撑得有棱有角,在幞顶和巾子之间,用带,有时还裹上小木棍或其他材料的小棒,紧紧压住幞顶,使隆起的巾子垂直向上。这样的幞头从正、侧面看,都是方方正正的了(图10-11③④⑤)。
1700112099
1700112100
抱肚在这时广泛流行起来,但一般仍束于铠甲外,戎服外还不使用。抱肚很长,大都要垂至膝下,外形也有所改变,唐代“ε”形缘已经过时,方形圆角开始流行(图10-13)。
1700112101
1700112102
1700112103
1700112104
1700112105
图10-13 江苏江宁南唐李昪墓出土武士俑
1700112106
1700112107
唐末,铠甲的护项逐渐被取消,继而代之的是在颈间系肩巾。五代开始大量使用肩巾,一般以锦帛为之。系肩巾除了能使颈部保暖防尘外,主要还是为了让顿项和背甲之间有种隔离,减轻两块甲衣的摩擦,便于头部转动。这种装饰,在宋元明等朝更为流行(参见图10-13)。
1700112108
1700112109
1700112110
1700112111
1700112112
1700112113
五代时期使用最普遍的腰带有两种:一种是唐末出现的双带扣、双尾腰带;另一种是双带扣、单尾腰带。王建墓出土的一条玉大带,就是此类型的腰带,在当时似乎是帝王勋贵使用的(图10-14)。这一时期的敦煌壁画上的供养人像,好像都束这种带(图10-10②),它的最大优点是不用插带尾。王建墓的玉大带曾由专家进行复原并制作了复制品,这件复制腰带如束于腰间,带都在背后,这与墓内石棺旁的石雕力士和王建石像所系腰带的情况相符(图10-15,参见图10-3)。但从敦煌壁画上的形象来看,有的带装饰在腰带正面(图10-16),有的则在左右两侧和后背,空出腹部中间一段不装带铸(图10-10②、图10-17)。
1700112114
1700112115
1700112116
1700112117
1700112118
1700112119
图10-14 四川成都王建墓出土玉大带尾,王建墓博物馆藏
1700112120
1700112121
1700112122
1700112123
1700112124
图10-15 四川成都王建墓出土玉大带复原制品
1700112125
1700112126
1700112127
1700112128
1700112129
1700112130
图10-16 敦煌莫高窟346窟南壁射手图,射手腰带前的圆型带,曾有隋代实物出土
1700112131
1700112132
1700112133
1700112134
1700112135
①归义军节度使曾延禄供养像,张大千临摹,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像腰间佩挂的饰物可能是鱼袋。从唐至宋代的鱼袋实物至今没有发现过,判定为是鱼袋的形象都是根据文字资料推测的,这幅像中的鱼袋,很可能是唐宋之间的一种新式样
1700112136
1700112137
[
上一页 ]
[ :1.70011208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