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112363e+09
1700112363 冠的顶上有梁,据《宋史·舆服志》记载,宋初只有二、三、五梁三等,一品、二品五梁冠,三、四、五品三梁冠,六品以下二梁冠。元丰后改为七、六、五、四、三、二梁七等。七梁冠为二品官所戴,一品的冠梁数不再增加,而是在冠上加笼巾(与唐代平巾帻外加笼巾相同,参见唐代图9-43)。
1700112364
1700112365 从石像上看,宋初的梁不很突出,所以不容易看出梁数,中期以后,梁逐渐升高,梁数就能一望而知了(图11-17、图11-18)。
1700112366
1700112367 戴进贤冠时,上用簪穿过发髻固定,簪一般用玳瑁、犀角做成,下用罗缨系于颔下,冠体涂以金银。加笼巾的进贤冠又称“貂蝉冠”,冠上除原有的装饰外还加插立笔、附蝉、额花,其形象参见图11-20。
1700112368
1700112369
1700112370
1700112371
1700112372 图11-20 宋范仲淹像,明人(佚名)作,北京故宫博物馆藏
1700112373
1700112374 袍服则是上身穿绯(红色)衣,右衽立领,宽袖,衣长至膝下,内衬白色衬袍,下穿朱裳,垂至脚背,身后佩有锦绶,它是品官法服上必佩的饰件。
1700112375
1700112376 这种绶的佩法前后也有变化,宋初用带横束于腋下(图11-16),以后则佩于腰带上。朝服的领上还佩有一件饰品,称作“方心曲领”,据记载是从隋代开始使用的,但隋唐五代的形象资料上都没有发现这件饰品。这种曲领是用硬质材料制成,套在领间用于压住衣领不使隆起的。
1700112377
1700112378 穿朝服时,脚上则穿舄,形制与隋唐时基本相同,参见图11-17、图11-18。
1700112379
1700112380 公服是武官的戎服之一,为交领、盘领袍,大袖,一侧开衩,袍的下缘膝盖下有横裥,袍长至脚背(图11-21)。
1700112381
1700112382
1700112383
1700112384
1700112385 图11-21 河南巩县芝田陵区永定陵神道武官石刻像
1700112386
1700112387 武官还服用一种一般军校都用的戎服窄袍,窄袍即缺胯袍,小袖,两侧开衩,盘领,其长短时有变化,长的至脚背,短的不过膝,一般则在膝下离地一尺。通常情况下,如在军中,袍服外还束抱肚,这种袍服“便坐视事则服之”(《宋史·舆服志》),为平时使用最多的服饰。裤为小口裤,足穿皮靴或履,靴头圆而平直,大部分不起翘,头上“皆皂纱折上巾”(《宋史·舆服志》,图11-22①②)。
1700112388
1700112389
1700112390
1700112391
1700112392 ①江西乐平县北宋壁画墓壁画仪卫武士图,录自《文物》1989年第10期
1700112393
1700112394
1700112395
1700112396
1700112397 ②南宋绘画《中兴四将图》中侍卫将校,《中国美术全集》两宋绘画专集
1700112398
1700112399 图11-22
1700112400
1700112401 士兵的戎服也是缺胯袍,袍的形制与武官的窄袍基本相同,两侧衣衩像五代时那样开得很高,有时也将衣袍下摆提起塞入腰带内,穿小口裤,脚上一般都穿履或草鞋,头上也戴幞头(图11-23①②③)。
1700112402
1700112403
1700112404
1700112405
1700112406 ①福建尤溪宋代墓壁画“持钺仪卫”,录自《考古》1991年第4期
1700112407
1700112408
1700112409
1700112410
1700112411 ②河南安阳天禧镇宋墓壁画“持骨朵仪卫”,录自《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第4期
1700112412
[ 上一页 ]  [ :1.70011236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