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11374e+09
1700113740 ·戎服根据《王琼事迹图》《义烈传》插图、湖北武当山金顶殿铜像、山西平遥镇国寺壁画等形象复原;
1700113741
1700113742 ·革带根据江苏南京、辽宁鞍山倪家台等地明墓出土实物复原;
1700113743
1700113744 ·兵器采用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戚继光钢刀、李自成起义军用铁刀,成都凤凰山明墓出土铁刀、铁弓,日本有马成甫藏铜手铣,参照《乡约》《练兵纪实》等书插图设计、复原。
1700113745
1700113746 元末爆发的红巾军大起义,使元朝的统治走向了崩溃。
1700113747
1700113748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也参加了起义军,经过几年奋斗,很快从一个下级指挥官成为据有今南京、皖南、浙江东南等地的大军阀。1360年脱离起义军后,就以未来帝王的身份开始进行统一战争,次年八月,北伐军攻进元大部(北京),元朝灭亡。与此同时,朱元璋也在南京登基,建立了明朝。
1700113749
1700113750 明皇朝建立之初,北有元的残余势力,南有夏等割据政权,沿海各地的倭患也很严重。这些都促使明皇朝积极采取措施,发展军工生产,提高火器和铠甲制造的水平,不断加强国防力量。
1700113751
1700113752 据《明会典》记载,明代的甲胄绝大多数是用钢铁制造的,技术十分先进,种类有齐腰甲、柳叶甲、长身甲、鱼鳞甲、曳撒甲、圆领甲等。铠甲的各部件都有严格的重量规定,在形制和式样方面也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700113753
1700113754 众多的资料表明,明初的铠甲基本上是北宋的形制,有些还采用了唐、五代时期的式样。
1700113755
1700113756 最能证实这一情况的是1996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城市建设时,在中山五路发掘清理出的一套铁甲,经专家白金荣先生等人努力,于8年后得以复原(图16-2)。
1700113757
1700113758
1700113759
1700113760
1700113761 图16-2 广州市中山五路明墓出土明代铁甲复原图
1700113762
1700113763 这领铁甲用1165片甲片编成,胸、背甲有内外两层,内层与腹甲、腿裙相连,用肩带系扣后披挂于身,外层与披膊相连,象坎肩一样罩于内层甲衣外。形象与《武经总要》上的附图完全相同,经鉴定也证实的确属明代初期的物品。[45]
1700113764
1700113765 明初比较典型的铠甲形象还有北京昌平十三陵神道上的武将石刻(图16-3),身上的甲胄除顿项以外,各种形制一如宋制,连袍肚、胸前束甲的丝绳打结也与宋陵石刻上的方法一样(参见图11-4)。唯一不同的是前胸正中增加了护心镜,这是从辽朝的铠甲中吸收来的。与这件石刻相同的铠甲形象是山西广胜寺飞虹塔上琉璃雕像和抚顺市元帅府的石刻武将像(图16-4、图16-5),后一雕像的两片腿裙中间,出现了长长的鹘尾,这种三角形的鹘尾是明代特有的。
1700113766
1700113767
1700113768
1700113769
1700113770 图16-3 北京昌平十三陵神道石刻镇陵将军像
1700113771
1700113772
1700113773
1700113774
1700113775 图16-4 山西省洪洞县广胜上寺飞虹塔琉璃像
1700113776
1700113777
1700113778
1700113779
1700113780 图16-5 辽宁省抚顺市元帅府明代石刻武将像
1700113781
1700113782 在山西浑源粟疏美墓神道上,有一尊保存很完好的大理石武将雕刻像。甲胄服饰等各部细节刻划十分细致,是很好的参考形象(图16-6)。
1700113783
1700113784
1700113785
1700113786
1700113787 图16-6 山西省浑源县清粟疏美墓神道上大理石武将雕刻像(据实物照片绘制)
1700113788
1700113789 这尊石像表现的是明中期的甲胄形象,虽然仍保持了明初的基本风格和样式,但很多地方已开始发生变化。兜鍪已不再是宋代的凤翅盔,盔檐两侧的装饰像卷云。顿项为三片式,但不同于五代时期的外形和安装方法,横长条的甲片可能是皮革制成的,上面钉有甲泡,系于颔下的系带平时则系结脑后。
[ 上一页 ]  [ :1.7001137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