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11384e+09
1700113840
1700113841 明代中期火器制造得到进一步发展,欧洲的佛朗机和红夷大炮也相继传入。这些近代兵器的出现,将旧式铠甲无情地淘汰了,代之而起的新式铠甲主要是锁子甲和布面甲,特点是轻便、结构简单而遮盖面大。
1700113842
1700113843 锁子甲是以小铁环相互套连编成的铠甲。当时还属于十分贵重的珍稀物品,元代时使用已较普遍。但元代的锁子甲外表缀有铁甲片,可能铁环也比较大。到明代时,锁子甲都用直径1厘米左右的铁圈编连,也不再缀甲片配内衬了,直接套于戎服之外。明代的锁子甲各地博物馆保存的实物很多,大部分都是半身的,少数也配有腿裙,有的把腿裙做成套裤形状,穿套在腿上用带系于腰,在膝下和足跺部再用带束扎住,宝宁寺水陆画上表现了这一形象(图16-13①)。这种锁子甲与旧式铠甲相比,同样是钢铁制造,但是要轻便多了(图16-13②③)。
1700113844
1700113845
1700113846
1700113847
1700113848 ①宝宁寺明代水陆画上锁子甲套裤形象
1700113849
1700113850
1700113851
1700113852
1700113853 ②明代短袖锁子铁甲,敦煌市博物馆藏
1700113854
1700113855
1700113856
1700113857
1700113858 ③明御林军使用的长袖、有腿裙的锁子铁甲,山西省博物馆藏
1700113859
1700113860 图16-13
1700113861
1700113862 布面甲是从元代继承而来的,制造方法分两种:一种仍像元代那样,以布为面里,中间缀铁甲片,表面钉甲钉(图16-14)。另一种称“绵甲”。《涌幢小品》卷十二中记载:
1700113863
1700113864
1700113865
1700113866
1700113867 图16-14 明崇祯山西总兵周遇吉所属宁武路静乐管二队鸟枪手长赵勇所穿盔甲实物,山西省博物馆藏
1700113868
1700113869 绵甲以棉花七斤,用布缝如夹袄,两臂过肩五寸,下长掩膝,粗线逐行横直。缝紧入水,浸透取起,铺地,用脚踹实,以不胖胀为度。晒干收用,见雨不重,霉鬒不尽,鸟铳不能大伤。
1700113870
1700113871 这两种布面甲是专门用来对付管形火器的,这些软甲在明后期大量使用的事实,实际上宣告了铠甲的历史使命行将结束。
1700113872
1700113873 比布面甲更为轻便的是罩甲,罩甲出现于正德年间,也分两种:
1700113874
1700113875 一种是用甲片编成的,形如对襟短褂,有腿裙而无披膊,有腿裙者一般都为将官服用(图16-15①②),士兵则穿无腿裙的短罩甲(图16-16①)。但也有特殊的情况:1956年中科院考古所对明万历皇帝的定陵进行发掘,出土了一件用198片铁甲片编缀而成的罩甲,这是件属于最高规格的铠甲。甲片钧锻制而成,分为16种类型,用多股丝线编成的绦带为绳,进行穿联。甲衣编成后周缘包边,内衬织绵,左右前胸与后背中心还各缀一护心镜,护心镜上镌刻着精美的神像。这件罩甲无披膊也无腿裙,但配有豪华的铁盔(图16-16②)。[46]
1700113876
1700113877
1700113878
1700113879
1700113880 ①明皇陵石刻镇陵将军像,洛阳市关林石刻陈列馆藏
1700113881
1700113882
1700113883
1700113884
1700113885 ②明人绘《王琼事迹图》中穿罩甲提督。此图罩甲内穿的是蟒服,《明史·舆服志》载:“……永乐以后,宦官在帝左右,必蟒服,制如曳撒,绣蟒于左右,系以鸾带,此燕闲之服也。……贵而用事者,赐蟒,文武一品官所不易得也。……又有膝裥者,亦如曳撒,上有蟒补,当膝处横织细云蟒,盖南郊及山陵扈从,便于乘马也。或召对燕见,君臣皆不用袍,而用此。”图中的袍服图案与上述记载相一致。蟒服应属公服一类,此图可以证明公服有时亦可做为戎服穿于铠甲之内
1700113886
1700113887 图16-15
1700113888
1700113889
[ 上一页 ]  [ :1.7001138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