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115834
1700115835
[2]孟丙南:《“西北王”胡宗南》,《文史资料选辑》第18辑,1961年6月,第119页;江上清:《“陈胡汤”中的汤恩伯》,《政海秘闻》,香港:致诚出版社,1966,第151页。
1700115836
1700115837
[3]亚韩:《从无职军官佐安置谈到国军人事改进问题》,《建军导报》第5卷第6期,1947年5月,第18页。以下各项曾被军事委员会铨叙厅列为1944年度的重要工作目标:第一,最小限度,将官以上的人事任免需绝对听命中央;第二,校官任免,除战区司令长官有权派代外,其他次级长官不得先行更动;第三,尉官虽军长有权更动,仍需迅速呈报。参阅《军事委员会铨叙厅三十三年度工作计划表》(油印本),1944,第3—4页,档号761/324,军令部档案。
1700115838
1700115839
[4]长虹:《战车兵科人事观》,陆军机械化学校庆祝十周年纪念大会专刊委员会编《陆军机械化学校成立十周年纪念专刊》,陆军机械化学校,1946,第113页。1949年,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关麟征,曾对该校干部任职情形作了以下的报告:“以学生有入伍、分科、升学等阶段,而选拔干部,亦以教育进度为标准,因教育之需要,与干部员额之补充,以致调动频繁,影响任职,为使每人每职,均绝对避免黑官起见,故每一调动,必须随案呈报,且于每年清查一次,是以本校无案人员,百无一二。三十五年奉国防部颁发陆海空军人事业务职掌划分办法,本校为尉级人事掌理单位之一,除新进人员,按照规定先行呈报核准再行发布外,其余尉级人员之动态,均先呈报,未敢越权违法,此本校任职之概略情形也。”参阅关麟征:《陆军军官学校三十八年度教育行政概况报告书》(油印本),1949,档号400.7/3730,军事学校及训练班队教育案,“国防部”史政编译局藏国军档案。
1700115840
1700115841
[5]长虹:《战车兵科人事观》,第112页。抗战胜利后,国军人事制度更为混乱,从绥署主任到兵团各主官均可任意委派将级官员,造成将官充斥的现象。参阅中国军事史编写组编《中国军事史》第三卷《兵制》,解放军出版社,1987,第631页。
1700115842
1700115843
[6]成本俊:《国防建设与军事人事》,《国防月刊》第1卷第3期,1946年11月,第49页。
1700115844
1700115845
[7]1948年8月3日军务司长王文宣致军政部长何应钦签呈(油印本),未注出版时地,档号773/858,军政部档案。
1700115846
1700115847
[8]刘凤翰、张力访问,毛金陵纪录:《丁治磐先生访问纪录》,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第137页。“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黄埔军官学校校史简编》,第326页。
1700115848
1700115849
[9]陈明仁早年入军政部讲武学校第一期,后并入黄埔军校第一期,而李明灏曾任军政部讲武学校教育长,二人均为湖南醴陵人。参阅于翔麟:《李明灏》,刘纽唐主编《民国人物小传》第9册,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7,第72页;于翔麟:《陈明仁》,刘绍唐主编《民国人物小传》第4册,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1,第291页。
1700115850
1700115851
[10]陈瑞安:《抗日战争中的陈明仁将军》,第131页。
1700115852
1700115853
[11]例如1939年11月,军政部第十三补训处处长李良荣(福建同安人)即曾电请军政部长何应钦,将成都军校第十四期第三总队闽籍毕业生,全数派至该处(驻南平)服务,并说明闽省军队编练办法,“校官以上不分省别,尉官则当以本省籍者为有利,盖此得自然团结力及乡土荣誉心,而增强战斗力也”。参阅1939年11月4日军政部第十三补训处处长李良荣致军政部长何应钦电,档号773/858,军政部档案。
1700115854
1700115855
[12]例如1942年4月,一位中央军校学生毕业时,所填分发志愿为“最荒凉之边疆,最危险之前线”。参阅刘凌云:《征尘作育五十年》,《山东文献》第17卷第3期,1991年11月,第28页。
1700115856
1700115857
[13]例如1939年,预九师师长张言传曾致电军训部:“本师下级干部甚感缺乏,敬请分发军校本校之十四期学生50名……其现在该期之学生二总队步一队李冠军……等二十三名,均与本师干部有同学、同事之谊,分发本师人地相宜,除已先电请军校先行登记外,请‘军训部’饬该校将该生等全部分发本师。”事见1939年6月24日军训部致军政部函,档号773/858,军政部档案。其他的例子,可以参阅谭继禹:《戎马琐忆》,第70—71页;黄仁宇:《阙汉骞和他的部下》,第126页。
1700115858
1700115859
[14]1939年10月13日军务司长王文宣致军政部长何应钦签呈,档号773/858,军政部档案;军事委员会军训部:《军事教育会议记录》,编者印行,1939,第116页。
1700115860
1700115861
[15]刘凌云:《征尘作育五十年》,《山东文献》第17卷第3期,1991年11月,第28页;陆军军官学校校史编纂委员会编《陆军军官学校校史》第4篇,凤山:陆军军官学校,1969,第388—389页。
1700115862
1700115863
[16]同学关系在近代西方人友谊发展上的重要性,可参阅Michelle Perrot, ed., A History of Private Life. Vol.4, From the Fires of Revolution to the Great War,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pp.561-563.
1700115864
1700115865
[17]Ch’i, Warlord Politics in China, 1916-1928,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p.68. 即使是短期的训练班队中,也有类似的现象发生,例如抗战时期一位毕业于中央军校参谋训练班的军官,即曾有以下的回忆:“在参谋班受训时,我们有八个志同道合的‘死党’,被同学们称之为‘八大金刚’,对工作的分派,大家主张‘内外皆有,毋远弗届’,选择最有发展的部队去,大家埋头苦干,不成功便成仁,等到抗战胜利后,再作第二步事业计划的商量。因此,我们八个人有两句口号:‘分离不是感情的分散,乃是事业的扩张。’当时的雄心壮志,是可想而知的。”参阅张赣萍:《弹火余生述》第2册,第224—225页。
1700115866
1700115867
[18]冷欣:《从参加抗战到目睹日军投降》,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67,第3—5页。
1700115868
1700115869
[19]陈瑞安:《抗日战争中的陈明仁将军》,第130页。
1700115870
1700115871
[20]洪轨:《追忆胡宗南先生》,胡故上将宗南先生纪念集编辑委员会编《宗南先生纪念集》,第100页;徐枕:《阿毛从军记》,第102页。
1700115872
1700115873
[21]胡静如:《烬余掇拾》(稿本),第117回。
1700115874
1700115875
[22]杨学端:《二刘大战二三事》,《文史资料选辑》第33辑,1963年元月,第100页。
1700115876
1700115877
[23]赵秀昆:《抗战期间武汉失守后的十八军》,第99—100页。
1700115878
1700115879
[24]郭大风:《在陈诚身边的日子里》,《武汉文史资料》第2辑,1987年6月,第42—43页。
1700115880
1700115881
[25]陈素农:《回忆录》,台北:作者印行,1974,第65—66页。
1700115882
1700115883
[26]谭继禹:《戎马琐忆》,第160页。
[
上一页 ]
[ :1.70011583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