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11654e+09
1700116540
1700116541 (3)近接战斗:战斗情绪的热烈高张,以及勇于牺牲,为国军战斗员最大的长处;冲锋和白刃战,则为国军制胜最有把握的方法。[110]如北伐时期,革命军攻击到了冲锋时机,只要一阵猛冲即可成功。抗战初期,日军也最怕国军的白刃战。但是到了抗战后期,国军出现一个显著的弱点,即一般士兵的劈刺技术比不上敌人,有时两三个士兵尚不能活捉一个敌人,其原因固然是由于国军士兵的营养不足,体力太差,但是劈刺技术的训练不足,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111]此外,冲锋及阵内战,为战斗的最后阶段,以前一切人力、物力的消耗,均需取偿于此,故教育时,对攻击,宜反复演练冲锋及冲入敌阵地的战斗;对防御,宜反复演练敌冲至我阵地,前及冲入我阵地内的战斗要领与逆袭方法。但是一般部队平日的演习,对此多不注意,一至最近距离,常喊“冲锋”、喊“杀”,即算了事,[112]如同视作儿戏。
1700116542
1700116543 (4)机动性:行军力和夜战能力强大,可以增加部队的机动性,这在交通不发达的地区,特别是山地战中,更是军事胜败的关键。1943年常德会战后,举行第四次南岳会议,蒋委员长曾特别检讨增援部队的逐日行程,认为增援部队的行军力,仍有待加强。[113]至于夜间作战的训练,一般均不外着装法、方位判定、静肃行进等课目,至于其他最主要的动作(如分散、集合、联络、袭击、埋伏等),反而付之缺如。并且一般实施的时间过短,大抵每次不过两三小时,除去讲解课目及往返途中的时间,实际教育时间所剩已无几。[114]
1700116544
1700116545 (5)新式兵器:抗战爆发后,国军许多部队均配备新式武器,有些部队所用兵器甚至比敌军还好,但是国军士兵和下级干部的技术,却普遍不如敌人。兵器的发展日新月异,越是新式,其构造也越复杂,往往将新兵器发下后,部队却使用不好,甚至完全不会使用,以致不能充分发挥新兵器的威力。[115]例如国军因不懂得火网的构成方法,以及侦察阵地和兵力部署的要领,以致往往将一挺机关枪当作一支步枪来用,将机关枪和步枪放置于一处,而不知设于左右两侧,或山头遮蔽处。至于日军,一连人只有九挺机关枪、两三个掷弹筒,但是只要占领了一个据点,马上即构成了火网,因此一挺机关枪可当几十支步枪来用。此外,日军每当攻占一处国军阵地后,即迅速构筑防御工事,因此国军如不能在三小时之内反攻成功,几乎即再无反攻的可能,因为日军在三小时内已将防御工事完成。[116]
1700116546
1700116547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的飞机和战车,在中国战场均很少使用,国军虽有战车炮和迫击炮,但是由于缺乏训练,以致不能发挥威力,打击敌人,仍是伤亡大而成功少。[117]
1700116548
1700116549 6. 成效评估
1700116550
1700116551 (1)补充大量干部士兵:干部方面,抗战时期国军干部的补充,能够源源不匮,实缘于干部训练机构的组织,尚属健全。至于士兵,当抗战爆发时,国军训练新兵的经验依然不足。训练新兵的实验,始于1936年,至该年年底时,已有约五十万人经过训练。在八年抗战期间,国军共训练了约一千二百万名士兵,平均每年训练士兵达一百五十万人,勉能应付作战的需要。[118]
1700116552
1700116553 (2)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办理良好的训练机构,确实能够使官兵习得新知识和新技能,提高战力。如第八军1940年成立的干部训练班,每期训练时间仅十四天,轮流调训排长以上至师长的各级干部,其目的在改变旧有的训练方式,专以战斗为主,将单兵以至班、排、连一些必要的实战动作,作实弹对抗示范演习,并于结业后三个月,举行全军校阅,校阅项目即以干训班所授课目为主。根据一项评估,此一训练使得全军训练风气为之一变,日后在滇西攻克松山、龙陵,以及鲁东“戡乱”,每有良好战绩,成为有数劲旅,均与此一训练有关。[119]又如抗战末期军事委员会所设立的驻滇干部训练团及驻桂干部训练团,借助盟军教育经验,学习新武器、器材使用方法及教育方法,其成就俱已表现于滇、缅、桂、湘诸会战中。[120]更是大家所熟知的事实。
1700116554
1700116555 (3)沟通地方部队观念:战时国军各部队的地方色彩,依然十分浓厚,部队训练可沟通各部队的观念,甚至有助于国军的中央化。以第五战区为例,该战区中除了广西部队和中央军之外,尚包括旧西北军、奉军、直鲁军、川军等部,不下数十万人。战前各霸一方,抗战爆发后,虽并肩作战,但是仍难尽泯前嫌,融合无间。因此战区内的干部训练班,除了提高战斗精神,检讨作战经验,增进战斗技能外,并可使各种不同系统的部队官长相互沟通,增加共识,进而使这支数十万训练、装备、纪律均无足言的“杂牌”部队,能够协同合作,与日军在黄河以南、长江之北,缠斗数年,且迭获胜利,[121]自有其一定的贡献。
1700116556
1700116557 (4)训练不足,战力降低:抗战时期由于部队训练人数大增,但是新兵素质低落,加以训练时间有限,因此除了极少数的例外,一般部队的素质和战力均较战前为差。如刘汝明战前在察哈尔练兵,所属官兵均来自冀、察、鲁、豫各省,新兵入伍需先送教导队,受半年严格训练(包括铁杠、木马、劈刀、打拳、刺枪、长跑、过障碍、制式教练、战斗教练等),其间每天户外教练至少六小时,室内上课也有四小时。有了相当基础,方才分发至部队继续训练。出身较好和学、术科成绩优秀者,再选拔送入军士队受训,训毕至各部队任班长。教导队中主持教育,担任教官、队职官者,均为正式军校出身,从各单位挑选出来的优秀干部。至抗战时期,部队伤亡过大,以后虽有补充,但是训练不足,纵能艰苦作战,战斗力究不如前。[122]此外,由于战时炽盛的逃亡风气和流水似的补充,使得精实的训练无法实施,战力遂因而降低。
1700116558
1700116559 (二)干部教育
1700116560
1700116561 抗战时期的部队干部教育,可分为巡回教育和干训团(班)教育两类。
1700116562
1700116563 1. 巡回教育
1700116564
1700116565 自抗战爆发后,对于步兵的干部教育,除了由步兵学校加设短期教育班次,广设召集教育外,曾先后设立以下各类为期半年的巡回教育班:
1700116566
1700116567 (1)步兵巡回教育班:1938年秋成立,教育对象为各战区或待机部队连、排长,教育地点包括长江南北。
1700116568
1700116569 (2)西北巡回教育班:1939年春成立,教育对象为步、骑兵部队,教育地带为甘、宁、青一带。
1700116570
1700116571 (3)驻滇巡回教育班:1940年秋成立,教育对象为新编制装备的部队,教育地点为滇省。
1700116572
1700116573 此外,特种兵也有巡回教育的设施,于督训制度实施后,即行结束。
1700116574
1700116575 2. 干训团(班)教育
1700116576
1700116577 为提高部队干部素质,1940年春各战区奉令成立干部训练团,每军或师成立干部训练班,将步兵学校召集教育三个月以内的教育班次,及战区部队本身所要设立的教育单位,分别由干训团、班主办,就近召训所属各部队各级军官、军士。各团、班既先后成立,其以步校毕业学员为师资者,不啻广设步校分校,几与步校召集教育无异。
1700116578
1700116579 此外,又为借助盟军的教育经验,在滇、桂分设干训团,采用美方新式武器、器材,施行美式战时教育,又曾选拔将级军官,先后约五百员,校、尉级军官千余人,至印度蓝伽美国各种驻印军事学校,研习美军的教育方法。[123]
1700116580
1700116581 如前所述,部队干部教育的性质和召集教育类似,故在此不再加以评估。
1700116582
1700116583 本章小结 综前所述,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700116584
1700116585 第一,抗战时期,陆军的教育和训练,计有以下成就:(一)养成大量官兵,供应战场的需要。(二)完成各军、分校教育的标准化;至于教育和训练的中央化,也有若干程度的进展。(三)部分军事学校及训练机构,能在高度艰苦的物质环境下,从事精实的教育与训练,提升战力,创造光荣战绩,实属难能可贵。虽然如此,抗战爆发后,国军基于血的教训,对编制逐渐改善,装备更加充实,战略、战术的运用,也无大错,但是八年抗战中大、小会战的胜利,多属于敌人,间或有属于国军者,而所获战果也总逊于预期,推究其原因,训练不足实为主因。
1700116586
1700116587 第二,一个国家军事教育的发达,有其各种的先决条件,例如国民教育的普及、兵役制度的健全、军事学术的发展、后勤补给制度的完善等。但是抗战时期的国军,不但本身尚未“现代化”,就是以上各项条件,竟然也无一存在于当时的中国社会——各部队的编制、装备均不一致;教育计划多系临时性、枝节性的制订,缺乏全盘的计划;教育训练由于和考核无关联,以致不受重视,学校和部队的人事和经验也无法交流;军事学术不发达,缺乏独立的战术原则,以致向外国学习,仅得皮毛,而无战术思想;后勤补给制度不良,官兵平日忙于杂务,每星期难得有三天的训练时间;士兵文盲普遍,体格孱弱,逃兵风气普遍,无法实施有系统的教育。简单地说,军队此一机构,以及外在的社会,直至抗战时期,均尚未“现代化”,加以战时人力、物力、经费的短绌,因此教育和训练品质的低下,是极其自然的事。即使是当时已“现代化”的日军,战时由于兵力消耗过速,训练也无法按照进度执行。据估计,1945年时,日军中经过充分训练者,尚不到七分之一。[124]
1700116588
1700116589 第三,抗战时国军教育训练品质的低下,固然主要是由于物质环境的恶劣,和内、外条件的欠缺,但是主其事者是否即全无责任?他们当时有无其他选择可作?答案应是肯定的。如想脱离恶劣物质环境的困境,当时军界即已有人建议,可将部队裁减一两个师,以其武器、装备、经费,分配各军事学校,使之能达成教育任务,对于作战及建军,必有极大助益。而全国少两三个师,对战局则毫无影响。[125]或是从两三个师中,挑出一个师的精悍士兵,以两三个师的经费,提供一师,并提高官兵的待遇。待遇提高后,可以吸收优秀的人才,减少官兵的流失,于是得以实施长期的训练,以增进其技能。此外由于待遇良好,营养良好,体力也可增强。如此练一师是一师,练一军是一军,战斗力必定坚强。[126]又如当时的共军,在训练上所面临的困难和国军类似,但是共军采取了简化训练内容的策略,特别强调跑步(目的在增强部队的体力和机动性)和实弹射击两个科目,使得战力所受物质环境恶劣的影响得以减小。[127]当时国军的主其事者对此虽然也曾有所努力,但是成效似乎有限。
[ 上一页 ]  [ :1.7001165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