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130462e+09
1700130462
1700130463 阿富汗向苏联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原料和半成品,比如天然气、尿素、棉织纤维、毛料、皮革制品、油料种籽、柑橘、葡萄干、核桃、油橄榄和毯制品等,这些商品只能用来换取苏联提供的国家贷款,供阿富汗方面用于建设“苏阿合作项目”。至于那些无偿援助项目,苏联则在履行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苏联不仅拖欠对阿富汗的无偿援助,还倚仗自己对阿富汗进出口的垄断,大规模地从阿富汗进口原材料,然后再向阿富汗出口制成品,比如石油,苏联一面在阿富汗进行大量的开采,一面却又大量地向阿富汗出口石油制品。这种做法,在国际上遭到一致谴责。按照统计,阿富汗的机器和交通设备进口84%依赖于苏联,棉织品生产65%依赖苏联进行,96%的石油产品靠苏联供应。
1700130464
1700130465 苏联的确在阿富汗开工兴建了一系列基础设施工程。比如,苏联建造了铁尔梅兹—喀布尔输油管,在阿姆河上修建了连接铁尔梅兹和阿里雅坦的铁路公路两用桥,在加拉巴和海拉顿之间修筑了边境铁路。不过,仔细看一看便能明白,这些工程无一不利于苏联和阿富汗之间的大宗货物运输;而且,这些工程全在苏联的绝对控制下。
1700130466
1700130467 同时,苏联在阿富汗境内新建和扩建机场。苏联方面主持了喀布尔机场的扩建工程,机场主跑道的长度将从2800米延长到3500米。欣丹德机场已经可以供苏联空军的战略轰炸机起降。从1981年,苏联在喀布尔以外的法扎巴德、克瓦汗、达尔瓦兹、谢格曼、克拉诺蒙杰安和卡拉潘贾等地建造了6个机场。无一例外,这些都是军民两用机场,不但用来镇压阿富汗反苏游击队,还可以用来向阿富汗以外的目标靠拢。
1700130468
1700130469 1982年2月6日,苏联与阿富汗又签订了一项新友好条约,规定苏联对阿富汗的经济计划全权负责。至此,阿富汗的经济命脉完全掌握在了苏联手中。按照苏联的计划,在平原上,阿富汗人要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这种合作社在贾拉拉巴德、昆都士、巴格兰、巴尔赫和赫拉特等地十分普遍,与苏联的集体农庄毫无二致。同时,还要大力营建工业中心,发展工矿业。这一切活动都是在阿富汗政府军和苏军严密监督下进行的。
1700130470
1700130471 由于苏联对阿富汗经济计划的控制,1982—1983年的发展项目中,37.6%的资金都用于工矿业和运输业,而农业投资仅占10.4%。本来粮食可以自给自足的阿富汗出现了缺粮现象,面粉和大米在阿富汗已被禁止自由买卖,只能由政府实行定量配给制度,大量玉米、大麦、大米、白糖都要从苏联进口。到1982年底,阿富汗的农业已被破坏得不成样子,同1978年相比,1982年农业播种面积仅为原来的一半,由330万公顷下降为115万公顷,主要粮食作物产量不到原来的三分之一,小麦的产量仅为1978年的20%,玉米、水稻、大麦和棉花的产量也分别下降为1978年的23%、26%、26%和12%,而喀布尔市的通货膨胀率已高达200%,卡尔迈勒也不得不在10月份发表的一次讲话中承认,阿富汗的物资缺乏正在“日益严重”。
1700130472
1700130473 苏联还从阿富汗手中夺走了瓦罕走廊。瓦罕走廊又称阿富汗走廊,是阿富汗巴达赫尚省至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呈东西向的狭长地带,位于帕米尔高原南端和兴都库什山脉北段之间的一个山谷。瓦罕走廊长约400公里,东西走向,其中在中国境内长约100公里,南北宽约3至5公里,最窄处不足1公里。其余300公里在阿富汗境内,最宽处约75公里。中国与阿富汗在狭长的瓦罕走廊东端相毗邻,边界线只有不到93公里。
1700130474
1700130475 瓦罕走廊重要的战略位置,令苏联人对这里极为重视。1980年下半年,苏军开进瓦罕走廊地区。从此,瓦罕走廊实际上被苏联并吞,居住在那里的吉尔吉斯人统统被驱赶出去。被赶出的吉尔吉斯人共计4000名,他们先是流亡到了巴基斯坦,后又转到土耳其。苏联在瓦罕走廊地区大兴土木,加宽了从苏联穿过卡拉潘贾山口通往瓦罕的公路,重新铺设了路面,沿途安装了先进的通信联络系统,并在高原上建造直升机停机坪,在深山中修建军火库。苏联还通过布设地雷和设置边防巡逻队的方法,封锁了阿富汗通往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各个山口,实现了对瓦罕的实际控制。从此,这里成为苏联遏制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前哨。
1700130476
1700130477 1981年6月16日,阿富汗与苏联在喀布尔签订了《关于从佐尔湖西岸到波瓦洛一什维伊科夫斯基峰地段边界走向的条约》,正式将瓦罕地区划给苏联。瓦罕划入苏联后,苏联边境向南推进,直接与巴基斯坦接壤,中国也失去了一个领土接壤的邻国。直到8年后,苏联从阿富汗撤军,瓦罕走廊才再度重归阿富汗。
1700130478
1700130479 “同化政策”最重要的一环,自然是全力加强阿富汗政府军的建设。
1700130480
1700130481 阿富汗政府军的雏形是地方部族武装。直到1929年,当时的阿富汗国王纳迪尔才第一次组建了近代意义上的阿富汗政府军,由于成员来自不同的部族,军队整体协调性很差。在苏联的援助下,到1972年,阿富汗政府军兵力保持在8万人左右。1973年达乌德发动政变后,对政府军进行了大清洗。此后,大批苏联军事顾问和专家渗透到阿富汗政府军的各个部门。苏军入侵阿富汗时,阿富汗政府军大约有10万人,实际上已处于瘫痪状态。在苏军入侵初期,大部分阿富汗政府军基本上未进行抵抗就归顺了卡尔迈勒政府,一部分政府军参加了游击队,成为阿富汗抵抗运动的成员。
1700130482
1700130483 1980年底,苏军开始着手重建阿富汗政府军。除了按苏军编制划分军队组织、提供先进的武器装备外,苏联方面还为阿富汗开办了各种军官学校和政治学院,并选派阿富汗政府军军官到苏联接受全面培训,以提高其指挥官的自身素质和管理部队的水平。在阿富汗政府军中,苏联的军事顾问渗透到了营连一级;而在执行作战任务时,苏军逐渐由担负正面作战任务转向了担当阿富汗政府军的后盾。在苏联人的布置下,“阿富汗人打阿富汗人”的局面渐渐形成。
1700130484
1700130485 为了保持实力,充分利用阿富汗政府军,苏军多次对阿富汗政府军进行改组、整顿和调动。苏联将阿富汗政府军划分为相应的几个大军区,分别负责所在区域内有限的反游击战任务。在各军区内,按苏军的编制方法,由卡尔迈勒政府派出一名官员负责政治及行政事务,由苏联派出一名将军担任军区司令,并建立了指挥机构,统一指挥和管理当地的军、警及行政事务。
1700130486
1700130487 不过,征兵始终是阿富汗政府军的大问题。阿富汗人不愿为苏联和卡尔迈勒政府卖命,有许多适合应征年龄的人在游击队的影响下逃到伊朗和巴基斯坦,到反苏游击队的营地受训;而且在政府军内部,逃兵现象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卡尔迈勒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他们制定了特别奖励制度,对自愿留下超期服役者,每月薪金定为3000阿富汗尼,每年付13个月工资;同意超期暂留部队3个月者,每月薪金定为2000阿富汗尼。在当时的阿富汗,这算是一笔不菲的收入。同时,还加强了征召新兵的措施,吸收更多年轻人参加阿富汗政府军。但是这些措施始终不尽如人意。为了让阿富汗政府军保持足够的规模,苏联不得不要求卡尔迈勒下达“强制征兵”的命令。
1700130488
1700130489 1981年9月7日,阿富汗政府正式下令,强征35岁以下的退伍士兵,再次服现役,同时还增加了军队的薪金;如果有符合条件而拒不入伍者,将遭到逮捕。在此之前,卡尔迈勒政府也曾进行过一次强行征召青年人入伍,以填补军队人员的空缺,其征召范围甚至包括12岁的儿童,结果造成大量青壮年男子逃跑,喀布尔的各个机构陷入瘫痪,甚至政府大楼里的一些办公人员也跑光了。喀布尔街头掀起大规模群众抗议游行,卡尔迈勒只得放弃原命令,宣布各行业的工人免服兵役。这一次强制征兵的效果比上次还差,问题丝毫未能得到解决。
1700130490
1700130491 1982年8月,阿富汗政府再次征兵,将服役期由一年延长到三年。此外,还征召一部分后备役军人,并把最低服役年龄由20岁降到19岁。卡尔迈勒政府采取了挨家挨户搜查的方法,反抗者遭到一顿毒打后被扔进卡车中强行拉走,有的反抗者被当场枪杀。留下来的青壮年毕竟是越来越少,屡次征兵都未能符合苏联的要求。无奈之下,卡尔迈勒只好于1982年9月再次下达命令,要求所有10岁至16岁的阿富汗男女少年一律接受使用武器的训练,以充当正规军的后备力量。
1700130492
1700130493 为了弥补阿富汗政府军的不足,同时为了减轻苏军的压力,阿富汗民兵武装在各地建立起来。这些由苏联建立的“自卫民团”和“保卫革命民团”总人数大约为2万人。随着战场形势的变化,苏联顾问将他们改组成“反游击部队”。他们用“抗苏游击队”的身份伪装起来,采用游击队的战斗方式和习惯。这些民兵在各城市郊区和公路干线上袭击真正的抗苏游击队,还用敲诈勒索等手段,在阿富汗人中制造混乱。苏联人给他们的任务,是破坏游击队的根据地和群众基础。
1700130494
1700130495 苏联试图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全方位的战略,重新掌控阿富汗局势,将反苏游击队逼入绝境,一举消灭。勃列日涅夫要杜绝胜利脱离苏联一方的危险。
1700130496
1700130497
1700130498
1700130499
1700130500 帝国的坟场:阿富汗战争全史 [:1700128743]
1700130501 帝国的坟场:阿富汗战争全史 4.困顿的泥潭
1700130502
1700130503 苏军的新战略和战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它们更适合对付阿富汗的游击战。“搜索和歼灭战术”与“同化战略”,苏军一直沿用了数年之久,阿富汗游击队的困境似乎来临了。世人皆知,以实力而论,阿富汗游击队与苏军在各个方面都相差悬殊,最鲜明的体现,自然是在双方使用的武器装备上。
1700130504
1700130505 英国在阿富汗留下很多影响,老式的李·恩菲尔德步枪就是其中之一。这种19世纪设计成型的非自动老式步枪是阿富汗游击队的主要单兵装备,阿富汗人用这种老掉牙的古董货与苏军的全自动AK系列突击步枪抗衡。由于不是自动武器,一旦遭遇近战,阿富汗游击队往往要付出惨重伤亡。不过老式的李·恩菲尔德步枪有一个好处——射程较远。而且,这种步枪使用口径为7.75毫米的子弹,即英制.303英寸步枪弹。这种枪弹的杀伤力不小,英国人在弹头的弹尖部分填充了轻质的铝,致使弹头的重心后移,击中人体后极易形成翻滚,加大了创伤面积。山地游击战中,阿富汗游击队中的老兵常常使用这种步枪对400—500米距离上的苏联士兵进行狙击。而苏联士兵手中全自动的AK系列步枪有效射程只有300米,打不到阿富汗游击队,所以苏军一度在阿富汗人的狙击作战中吃亏。
1700130506
1700130507 不过苏军很快吸取了教训。驻阿富汗苏军为每个步兵班都配备了德拉贡诺夫(SVD)狙击步枪,而且每个步兵班都装备PK/PKM通用机枪,以压制阿富汗游击队的中距离火力。苏军同样在子弹的杀伤力上动了脑筋,将AK系列自动步枪改为使用5.45毫米口径子弹。这种小口径枪弹比原来的7.62毫米中口径枪弹更容易翻滚,杀伤力更大。小口径步枪弹在射入人体时的创口面积和中口径的差不多,但是在钻透人体后产生的创口面积要比中口径步枪弹大2倍。苏联人的小口径步枪弹还有一种特殊的设计——弹头的尖部只有被甲,里面是一个空腔。这个空腔在弹头射入人体后会立即破裂,随即弹体的铅心就翻出来双重杀伤,效果类似达姆弹。但这种子弹并不是达姆弹,不受海牙国际公约中“严禁使用达姆弹”条款的限制。就这样,苏联人钻了海牙国际公约的空子。阿富汗人对这种子弹十分痛恨,称其为“毒弹头”。
1700130508
1700130509 在战斗中,阿富汗游击队可以缴获一些苏军的AK-74步枪,但游击队往往舍不得使用。况且游击队员大多是文盲,结构复杂的武器对他们而言是一种负担,倒是李·恩菲尔德步枪更能适应阿富汗山区的恶劣环境。所以,阿富汗游击队常常将缴获的AK-74步枪卖到巴基斯坦的边境小镇达拉,在那里一支AK-74可以卖到3000美元的高价。事实上,这些枪通常是由西方国家的情报机构来收购。赚到钱后,阿富汗游击队再低价换回大量李·恩菲尔德步枪。达拉是巴基斯坦北方卑路支省的一个小镇,被称为“枪城”,因为那里至今仍然处于无政府状态,世代以土造枪支为业,所有居民人手一枪。这里有很多手工作坊,能生产一些老式步枪,英国的李·恩菲尔德步枪、德国的毛瑟驳壳手枪、苏联的AK-47突击步枪等。由于缺乏优质钢材,当地人使用手头一切材料做枪,曾经有支李·恩菲尔德步枪的枪管是利用废汽车方向盘里的圆形钢管手工拉直并刻出膛线后做成的。即便是这样的步枪,也被阿富汗游击队用来与苏军作战。
1700130510
1700130511 步枪是阿富汗游击队和苏军都有的,还有太多东西,阿富汗游击队闻所未闻,比如精巧的地雷。苏军常常同时用火炮和飞机在游击队控制的村庄、道路上布撒大量地雷,其中有大量的诡计地雷,伪装成手表、玩具、钢笔、收音机等,阿富汗的儿童深受其害。这些五颜六色的小装置,因其小巧,很容易被孩子们当作谁不小心失落的玩具;地雷带来的痛苦,往往会伴随孩子一生。有名来阿富汗采访的西方记者曾经看到,一个只剩下左手的阿富汗人弯腰拾起地上的地雷扔到远处,他要把道路清理出来好让游击队通过。
[ 上一页 ]  [ :1.70013046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