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130612
1700130613
1980年1月,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访问巴基斯坦,与齐亚·哈克达成协议。协议规定,美国以巴基斯坦为运输通道,向阿富汗反苏游击队提供军火。但是齐亚·哈克也提出了自己的条件:美国要在此后的6年中,向巴基斯坦提供32亿美元的援助,并且美国运往阿富汗的援助到达巴基斯坦后,由巴基斯坦的“混合军事情报委员会”全权负责将其交给阿富汗游击队。
1700130614
1700130615
于是美国马上开启了这条巴基斯坦武器通道,在1980年余下不到10个月的时间里,足足向阿富汗游击队运出了3000万美元的武器,以后又把每年的输送额增加到1亿、5亿和7亿美元。据统计,美国在整个80年代为了向阿富汗提供武器,共支出了近30亿美元。
1700130616
1700130617
然而,美国的武器运输线在巴基斯坦边境的白沙瓦出现了漏洞。负责分配武器的巴基斯坦“混合军事情报委员会”更倾向于将武器多分给逊尼派中的四个原教旨主义派,而另三个温和派不仅得到的少,而且得到的还经常是最差的武器。各派经常为此发生矛盾。在这几个政党领导人中,“混合军事情报委员会”特别重视希克马蒂亚尔,他所获得的武器永远超过其他领导人。但希克马蒂亚尔却是最令各游击队厌烦的人,因为他不仅私藏大量武器,以备以后争权使用,还经常趁其他派别全力与苏军作战之机,搞暗中偷袭,以削弱不同派别的力量。
1700130618
1700130619
以美国为首的各国运来支援阿富汗游击队的武器,尽管最终落入游击队手中的数量有限,可这毕竟从根本上改变了游击队员们的装备水平。
1700130620
1700130621
举个最鲜明的例子——军服。阿富汗游击队最初没有军服,游击队员们穿着瑰红、天蓝色和黄色的阿富汗长袍,这样他们很难伪装自己,因而造成了不少惨痛的事件。直到美国将越南战争时期剩余的大量M65陆军野战夹克提供给阿富汗游击队,游击队员们这才第一次拥有了作战服。与此同时,意大利军队制服、法国外籍军团制服甚至二战时期的纳粹德军制服都源源不断进入阿富汗。游击队员们在白沙瓦穿上各国的旧军装,把上面的臂章和军阶肩章摘下随身带着。如此,最初的军衔也就有了。
1700130622
1700130623
苏军渐渐发现,阿富汗游击队的轻武器装备水平大幅提升。老旧的李·恩菲尔德步枪外,游击队拥有了中国和埃及制造的AK系列突击步枪,联邦德国、以色列、英国、瑞典等国制造的冲锋枪,还有美国的M-16A1自动步枪。除了轻武器,阿富汗游击队还拥有不少可以拆卸后用牲口运载的重武器,比较普遍的有中国的12.7毫米重机枪,来自各国的便携式反坦克掷弹筒,以及山地高射炮、小口径高射炮之类的防空武器。各国兵工厂生产的地雷也被大量提供到阿富汗游击队手里,除了常见的反坦克地雷和反步兵地雷,还有可以轻易躲过探雷器的塑料壳地雷、定时地雷、无线遥控地雷等(前文提及的意大利TS6.1、TS2.5型漂浮式塑料雷和英制MK7反坦克地雷即由此而来),这让阿富汗游击队的伏击战术如虎添翼。同时,阿富汗游击队的各级指挥调动开始使用现代化通信器材,他们配备了短波、超短波联络设备甚至地图导航系统,这在从前是不可想象的。
1700130624
1700130625
在白沙瓦,组成“解放阿富汗伊斯兰联盟”的五个党派自从1980年3月走到一起后,相互间一直磕磕碰碰,摩擦不断。虽然他们在反苏的立场上保持一致,但由于宗教派别不同,各自都有自己的打算。
1700130626
1700130627
1981年1月,这个联盟终于出现了裂缝,三个温和派领导人决定撤销对萨亚夫的支持,因为萨亚夫对联盟中各党派的经费分配存在着偏袒现象,并多次不公正地指责三位温和派领导人。1月19日,三位领导人为此在白沙瓦发表了退出联盟的联合声明。
1700130628
1700130629
然后,原教旨主义派与温和派间展开了无止无休的争吵,直到4月21日,三个温和派与“伊斯兰党”哈利斯派在反对萨亚夫时站到了一起,但信仰的差别并没有促成这四个党结盟。6月1日,三个温和派成立了“阿富汗圣战者伊斯兰联盟”。他们第一次宣称三个党将由一个统一的司令部来指挥。温和派的这次行动得到了美国等援助国的赞许,但他们同时也认为:温和派的实力太弱,各个党应坐在一起,并成立一个统一的指挥机构,这样才能增强反苏的力量。
1700130630
1700130631
终于,六个党于7月6日又聚在一起,这次他们没有带来那个引起争端的萨亚夫,新的客人换成了希克马蒂亚尔。这六个党第一次签署了一项协议,决定团结在同一个旗帜下,成立一个临时的伊斯兰政府和一个新的“阿富汗圣战者联盟”。六个党将轮流派出代表担任这个组织的主席,以主持理事会的工作。此外,他们还将设立一个执行委员会、一个秘书处,以及分别负责政治、军事、财政、行政、文化、司法、保健和难民事务的委员会。但到8月份,盖拉尼领导的“阿富汗民族伊斯兰阵线”因在组成顾问委员会时同其他派别发生矛盾,宣布退出这个组织,联合的计划又遭到挫折。
1700130632
1700130633
美国只好再次请出不属于任何派别的萨亚夫,于1981年12月成立了“阿富汗圣战者伊斯兰联盟”。萨亚夫担任了这个联盟的领袖,为了防止他被架空,美国等援助国还给萨亚夫成立了军队,让他拥有独立的财政资源,萨亚夫终于作为一个拥有实力的党派领导人在白沙瓦争夺了一块领土。
1700130634
1700130635
老对头又回来了,这对三个温和派来说不能不算是一个打击,于是三个温和派再次脱离联盟,组成一个“伊斯兰团结阵线”。他们认为,只有查希尔国王回来才能领导反苏斗争,并宣布将不再与原教旨主义派联合。但温和派内部又出现了矛盾,很多人认为只有与原教旨主义派联合才能获得真正的出路,因为巴基斯坦的支援只送给原教旨主义者。
1700130636
1700130637
1982年5月,由于美国的促成以及温和派内部部分领导人的极力主张,白沙瓦的七个党派终于团结在一起,共同推举萨亚夫为领袖,结成了“七党联盟”。此后,“七党联盟”的主席开始实行轮流担任制。各党派间的斗争仍然未断,两个不同派别,或是相同派别间的不同党派在白沙瓦以及阿富汗境内游击战争前线的冲突仍然时有发生。各个政党就是在这种勾心斗角、分分合合的状态下,领导着阿富汗境内大部分反苏游击队的抵抗斗争。
1700130638
1700130639
在“七党联盟”的领导下,阿富汗游击队展开了对苏军的反攻,双方的战斗骤然变得激烈起来,而交战中心也渐渐集中在南部坎大哈、西部的赫拉特和中部的喀布尔及其北部地区。迫不得已,苏军利用换防的机会继续向阿富汗增兵。尽管这不是勃列日涅夫想要的,但他实在是不得已。
1700130640
1700130641
1981年7月中旬,苏军与阿富汗游击队正面相遇在拉格曼地区,这是自19个月前苏军入侵阿富汗以来最激烈的一次战斗。苏军调集了大批阿富汗政府军向拉格曼地区发起进攻。由于阿富汗政府军人数不够,卡尔迈勒政府临时调动300名喀布尔军事学院的学生,告诉他们将去执行逐屋搜查的任务。在一个叫达拉村的小村庄附近,这部分军校学生遭到了阿富汗游击队的伏击。当游击队发现他们不是苏军时,用扩音器向他们喊话,要求他们放下武器。有70多名军校学生没有这样做,结果他们当场被游击队员打死,其余的人则直接参加了游击队。
1700130642
1700130643
这件事情令卡尔迈勒政府的公信力大大降低,70多名军校学生的死亡引起了喀布尔市民的极大公愤。他们走上街头,举行了大规模的游行,强烈谴责卡尔迈勒政府让那些未毕业的学生参加战斗,还冲击了喀布尔的阿富汗政府军医院。同时,喀布尔有3500名军校学员逃离了他们的学校,以抗议政府的行为。
1700130644
1700130645
无奈之下,苏联国防部第一副部长谢尔盖·索科洛夫元帅来到喀布尔的战争前线,亲自主持驻阿富汗苏军的调派和增援工作。经过进一步的增派和调整,苏军在阿富汗境内已驻扎了12个师,其中10个摩托化步兵师、2个空降师。具体部署如下:
1700130646
1700130647
第16摩托化步兵师驻在昆都士和马扎里沙里夫,第20摩托化步兵师驻在贾拉拉巴德,第305步兵师驻在加德兹,第360和第225摩托化步兵师驻在喀布尔,第357摩托化步兵师驻在坎大哈,第54摩托化步兵师驻在赫拉特,第275摩步师驻在加兹尼,第66摩托化步兵师驻在信丹德,第103摩托化步兵师驻在巴格兰,第105空降师驻在喀布尔,第104空降师驻在喀布尔以北的巴格拉姆空军基地。
1700130648
1700130649
与此同时,阿富汗政府军经苏联的组建和加强,仍保持在14个师,但每个师仅有2500人左右,其中有11个步兵师和3个装甲师。第7和第8步兵师驻在喀布尔,第12步兵师驻在加德兹,第11步兵师驻在贾拉拉巴德,第14步兵师驻在加兹尼,第25步兵师驻在霍斯特,第15步兵师驻在坎大哈,第9步兵师驻在巴尔赫的丘加塞顿,第19步兵师驻在赫拉特,第18步兵师驻在马扎里沙里夫,第20步兵师驻在巴格兰的纳赫林,第4和第15装甲师驻在喀布尔,第7装甲师驻在坎大哈。
1700130650
1700130651
部署和增援完毕,苏军的攻势随之加强。毫无疑问,重点围剿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困扰苏军多年、最令苏军头痛的潘杰希尔谷地;然而,苏军却在这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惨败。苏军的失败更成就了游击队领袖艾哈迈德·沙阿·马苏德“潘杰希尔雄狮”的威名。这一切,将留待后面的章节详述。
1700130652
1700130653
而此时,一位身材瘦削、性格安静的沙特阿拉伯年轻人在其父亲支持下来到巴基斯坦的白沙瓦,会见了阿富汗游击队领导人。这个年轻人频繁地往来于沙特阿拉伯和南亚之间,从事为阿富汗抵抗运动募款的活动,直到1982年才在白沙瓦定居下来。他投入大量的家族公司技术人员和建筑设备,来帮助阿富汗游击队修建道路和兵站,并组织来自阿拉伯国家的志愿者前往阿富汗参加战斗。但是谁也不曾想到,20年后,这个年轻人做了一件震惊世界的大事,成为美国的头号敌人。这个留着大胡子的人就是今天大名鼎鼎的奥萨玛·本·穆罕默德·本·阿瓦德·本·拉登。只不过,他眼下还不能影响阿富汗的局势。
1700130654
1700130655
眼下,对阿富汗局势有切身影响的人或许是卡尔迈勒和勃列日涅夫了。卡尔迈勒是阿富汗的塔吉克族人。他一直将苏联当作自己的精神祖国,甚至曾说过:我愿意在苏联死去,不行的话,也要死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里。他在一切国际场合为苏联声辩——阿富汗国内有3000个部族,内斗、军阀、毛拉等都会把阿富汗拉回中世纪。而苏军“进入”阿富汗之后,在相对稳定的地区深化土地改革,组织各种形式的农村合作社,培训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制定五年计划,建立初级工业设施,扩大出口阿富汗特色产品,改善人民生活。苏联还为阿富汗解放了妇女,为阿富汗培养了大量女教师、女工程师、女护士。苏联恢复了阿富汗的清真寺,允许人民信仰自由,尊重宗教界,改建宗教学校,建立新医院,把医疗队派到乡村。在战争状态下,阿富汗的工农业总产值也连年上升,出口扩大,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仅1980年一年,苏联对阿富汗农业水利改造的投入就达15亿阿富汗尼。这一切,哪里算是“入侵”?
1700130656
1700130657
面对国际上指责卡尔迈勒是傀儡政权的代表,卡尔迈勒回击道:那些把社会主义革命政权骂为傀儡的人,本身就是帝国主义的傀儡!他们对阿富汗人民所做的一切,就是把阿富汗重新拉回四分五裂的过去!
1700130658
1700130659
就这样,卡尔迈勒遭到了全体阿富汗人的唾弃。阿富汗人骂他是“萨戈”(普什图语中即“狗”),阿富汗的知识分子宣称:“卡尔迈勒是苏联人的俘虏,与人民完全隔绝。”阿富汗人不要一个用苏联人口气说话的伪总统,他们需要的是让苏联人滚出去,彻底地滚出去。
1700130660
1700130661
事实上,卡尔迈勒明白,自己就是个傀儡,事无巨细,都得听苏联顾问的命令,甚至他的私人保镖、保健医生、厨师都是克格勃派来的。卡尔迈勒每次离开办公室都要得到苏联顾问的许可,这哪里是阿富汗总统,简直是苏联人的囚犯。曾经采访过卡尔迈勒的一位记者这样描写道——卡尔迈勒已成为克里姆林宫的俘虏和唯命是从的听差。连卡尔迈勒的父亲都忍无可忍,对他大发脾气:“你不要再带俄国人进我的房子了!”
[
上一页 ]
[ :1.70013061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