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131352e+09
1700131352
1700131353 1987年5月28日,星期四下午7点半,一位19岁的联邦德国青年马蒂亚斯·鲁斯特,驾驶“塞斯纳”轻型单引擎运动飞机,穿过当时被认为是无懈可击的苏联防空系统的重重警戒,降落在莫斯科红场上。当他十分兴奋地向围观的人们散发着名片,并声称自己是从赫尔辛基飞来的时候,苏联乃至全世界都为之瞠目结舌。随后,苏联警方迅速封锁了现场,将激动万分的小伙子带走,最终莫斯科法院判鲁斯特因“非法入境罪及扰乱航空秩序罪”入狱4年。苏军为此大丢脸面,戈尔巴乔夫从华沙中断华约联席协调会议,立即赶回国内召开高层会议。
1700131354
1700131355 5月30日,在克里姆林宫召开的紧急会议上,戈尔巴乔夫严厉地指出:“国土防空军总司令部在这次事件中,表现出不可容忍的漫不经心的态度和犹豫不决,没有采取战斗手段来制止入侵飞机的飞行。因此,我要求解除防空军总司令科尔杜诺夫同志的职务。很显然,科尔杜诺夫的错误是无法原谅的,他使世界上最强大的防空部队蒙受了巨大的耻辱。”军方不断有人为科尔杜诺夫说情,并要求彻底调查整个事件后再做结论,索科洛夫元帅最后还对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批评,指责他没有服过兵役,没有资格对军队的事情评头论足。戈尔巴乔夫更为恼火,他再次发言:“我认为,国防部对部队领导严重失职,对出现的重大疏忽缺乏应有的警惕和纪律,而导致国家和军队的尊严受到极大的损害。国防部长索科洛夫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要求同样也解除索科洛夫同志的职务。”与会者都大吃一惊,因为索科洛夫是屈指可数的元帅之一。
1700131356
1700131357 第二天,《真理报》公布了苏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国土防空军总司令科尔社诺夫被宣布撤职,国防部长索科洛夫元帅则因“退休”被解除职务,新任国防部长由亚佐夫大将担任。
1700131358
1700131359 据说,事实的真相是这样:鲁斯特为躲开苏联的雷达,他尽可能降低飞行高度,进行超低空飞行。他最终以80米的高度、225公里的最快时速,顺利地从苏联爱沙尼亚加盟共和国的海边城市科赫特拉—亚尔维进入苏联领空。28日当地时间14时29分,爱沙尼亚的科赫特拉亚尔韦市,塔林防空系统的雷达捕捉到一个不起眼的飞行目标。苏军三个导弹师随即处于一级战备状态,只待一声令下,就可以随时消灭目标,命令却迟迟未下达。“鲁斯特事件”发生的四年前,苏联萨哈林群岛上空,在情况尚未明了的情况下,一架韩国民航波音747客机被苏军击落,造成机上269名乘客死亡;世界各地对此反应强烈,许多国家连续数周禁止苏联飞机进入本国领空。惨剧发生后,苏联军方下达了秘密命令:在无法判明飞机有军事目的的情况下,禁止向一切民航飞机和体育运动飞机开火。鲁斯特似乎对苏联军方的心理了如指掌,他大大方方地飞着。
1700131360
1700131361 为了确认这个不明飞行物,苏军2架米格-23截击机从“塔巴”军用机场升空进行拦截。但不久后,“塞斯纳”做了向下俯冲的动作。这样,它不仅从截击机飞行员的视野里消失了,也从地面雷达的屏幕上消失了。5分钟后,该地区的雷达屏幕再次捕捉到一个飞行目标,与先前的“塞斯纳”相比,其飞行路线和高度均有不同。但地面塔台人员简单地将它误认为就是原先那架“流氓飞机”。新目标发出“我是自己人”的应答。警报解除,2架截击机返航。“塞斯纳”继续向东南方飞行,在将近15点的时间抵达普斯科夫市上空。当时,普斯科夫市郊正在进行某航空团的教练飞行,空中有数十架飞机盘桓。因此,当鲁斯特驾驶的“塞斯纳”出现在雷达屏幕上时,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鲁斯特驾驶“塞斯纳”继续悠然地在苏联领空又继续飞行了200公里。在飞抵旧鲁萨城地区时,它又一次从雷达屏幕上消失了。于是,鲁斯特驾驶着他的“塞斯纳”继续前行,到达了托尔若克市。在这里,又一次巧合帮了他大忙:刚好在前一天,在托尔若克市郊40公里处发生了一场空难,一架米格-25与一架图-22 M战略轰炸机相撞。所以,这一天在该地区上空到处是执行搜寻任务的直升机。鲁斯特的“塞斯纳”不早不晚,恰好于这天飞临该区。由于“塞斯纳”的飞行速度和高度与苏方的直升机完全吻合,塔台人员理所当然地将它识别为众多救援直升机中的一架,没有引起任何怀疑。
1700131362
1700131363 对鲁斯特来说,这一天奇迹般地充满了幸运的巧合,当他飞近莫斯科时,某个大人物(具体是何人至今未解密)下了一道命令:暂时关闭防空网的自动控制系统,以进行一次计划外的停机检修。正是这20分钟的空隙,鲁斯特于下午7点半飞进了莫斯科。索科洛夫元帅在关键时刻没有趋炎附势,保护下属,力主先调查后处理,赢得了苏军职业军官阶层的高度尊重,但他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被迫退休,精神创伤十分严重;至今那道大人物的神秘命令的来龙去脉仍旧未见天日。戈尔巴乔夫随即开始清洗军队中的强硬派将领,几十名高级将领遭到处理,几百名校官被赶出军队。驻阿富汗苏军也受到了波及,第40集团军开始频繁地换将。由此开始,从阿富汗撤军的决策在苏联国内再无反对的声音。
1700131364
1700131365 阿富汗局势并没有因为戈尔巴乔夫的撤军决策而平静下来。1987年伊始,纳吉布拉政府为了稳定局势,向阿富汗游击队提出:停火半年,通过谈判寻求民族和解与国内和平。游击队根本不买纳吉布拉的账。“阿富汗圣战者伊斯兰联盟”的七个抵抗组织领导人在白沙瓦郊外召开大会,一致拒绝纳吉布拉政府的停火建议,继续进行“圣战”。七个抵抗组织领导人发表了一项联合公报,宣称“阿富汗圣战者伊斯兰联盟”将任命一个委员会成立一个协调各游击队作战的临时政府,一旦苏联军队被赶走,这个临时政府将接管阿富汗政权并将安排可产生一个民主的伊斯兰共和国的大选;联盟还将成立一些“司法代表团”,以仲裁游击队各派之间的纷争,临时政府成立后,各党派将竭力相互协调,以保证有效的团结。
1700131366
1700131367 “苏联化”的阿富汗毕竟只是一个假象。整个1987年,阿富汗全境的战事依然在苏军与阿富汗游击队之间激烈进行,战斗甚至变得比以往更加激烈。苏军在一年中发动了18次大规模围剿;仅仅夏天的两个月,双方就发生正面交战将近900次,帕克蒂亚省成为战事的中心。到年底时,就连阿富汗新闻社发表的年度战绩统计报告都承认,苏军和阿富汗政府军在这一年的伤亡和损失比上一年增加了。
1700131368
1700131369 在1987年的阿富汗战场上,美国加大了对阿富汗游击队的支持,以每月100枚的速度继续向游击队提供“毒刺”导弹,另外还愿意提供“米兰”式轻型反坦克导弹、“陶”式反坦克导弹、西班牙造120毫米迫击炮和先进的反坦克武器。苏联为了对抗美国,又向阿富汗政府军输送了大批先进武器,其中包括30架米格-27战机、图-16轰炸机和大批射程在300公里以上的“飞毛腿”导弹。阿富汗像一个不断发生爆炸的火药桶,苏联和美国不断地将正在嘶嘶冒烟的炸弹丢进去,而阿富汗政府军和游击队则立即接过来再扔向对方,使得盘旋在阿富汗上空的硝烟依旧浓郁。
1700131370
1700131371 阿富汗游击队在阿富汗国内已经拥有了大量能够达到专业军事工程标准的营地、转运站、据点和基地区域。这些地方的防御工事和防空火力网水平甚佳,一般设在有利地形,外围以数道防御线控制,制高点还建设了掩体火力,来犯苏军只能铩羽而归。城市之外的地方基本都成了游击区,苏军再也无能为力。1987年的安全形势甚至恶化到了这种程度:当阿富汗游击队要筹款的时候,在人民民主党政府任职的人必须“捐款”。“捐款”数额大小根据“捐款人”的职务、是否在政府军任职、是否为人民民主党党员这样的因素来决定。决定之后,“捐款人”必须在期限之内按时按数额付款,否则一定会成为城市游击战的暗杀目标,绝无可能幸免。
1700131372
1700131373 阿富汗国内许多地方,苏军已经开始与当地村民和游击队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苏军不对某些阿富汗游击队采取任何行动,而游击队同样也不进行抵抗。当苏军空降兵进行反游击作战时,上面常常会有命令下达:不要去攻击某某村庄。有时苏军还会组织运输队,到那些“友好”村庄进行一些人道主义援助,送去面粉、煤油甚至枪支等;这事实上都是苏军在为撤军做准备。
1700131374
1700131375 1987年12月19日,苏联电视台第一次向苏联人民播放了苏军在帕克蒂亚省霍斯特战斗的实况,苏联人民第一次亲眼看到了自己的军队在阿富汗作战的情况。此外,苏联的新闻报道已经开始强调苏军在阿富汗所面临的艰难困苦。苏联政府这是在让国内公众做好思想准备,苏军即将撤出阿富汗。
1700131376
1700131377 与此同时,《星火》《真理报》等官方报刊开始刊登有关反对阿富汗战争的报道和信件。比如1987年夏天,《星火》杂志战地记者博罗维科发表了三篇系列文章,描绘了苏军中的阴暗状况和厌战情绪。1987年11月,《真理报》公布了读者来信,信中指责党的精英的孩子们逃避服兵役。
1700131378
1700131379 1988年初,法国一些新闻机构获准在莫斯科进行了一次民意测验。结果表明,53%的苏联人赞成“苏军全部撤出阿富汗”,只有21%的人反对撤军。在大多数苏联人看来,阿富汗战争已经完全是一场灾难,他们称阿富汗是“苏联的越南”。
1700131380
1700131381 进入1988年,全球瞩目的日内瓦谈判开始了。事实上早在1982年6月,苏联就默许了在联合国主持下举行的日内瓦间接会谈。喀布尔政权和巴基斯坦政府代表曾先后举行六轮日内瓦间接会谈,但未能在实质性问题上达成协议。但这一次,苏联,美国、阿富汗、巴基斯坦四方围绕着苏联撤军、阿富汗实现和平、阿富汗游击队与阿富汗人民民主党组成联合政府问题展开了艰苦的直接谈判。谈判并没有“阿富汗圣战者伊斯兰联盟”参加,美苏在对阿富汗援助武器问题上争执不休,阿富汗与巴基斯坦则在联合政府问题上同样互相不肯让步。
1700131382
1700131383 阻碍签约的最大问题是停止援助问题,双方都不肯在此问题上让步。阿富汗认为,在苏联撤军后,阿富汗有权接受苏联的军事援助。苏联也声称,苏联将在撤军后继续向阿富汗政府军提供援助。美国则认为,美国停止援助后,苏联仍然援助阿富汗政府军是不合理的,如果这样,美国也将继续援助阿富汗游击队。最后,双方达成妥协——为了平等,代替禁止提供武器的惟一方法是彻底放手继续提供武器。
1700131384
1700131385 最终经过反复的讨价还价和相互妥协,达成的共识是这样的——美苏互不干涉对方向阿富汗继续提供武器,而联合政府问题暂时搁置,并没有为解决未来阿富汗的政体问题做出妥善安排。这两项“共识”,为后来的阿富汗局势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1700131386
1700131387 为了支持白沙瓦的游击队,美国紧急进行援助。美国与沙特阿拉伯决定通过巴基斯坦,在苏联撤军前各向阿富汗游击队提供3亿美元的武器和弹药。3月底,第一批“米兰”轻型反坦克导弹共140枚率先送到游击队手中。紧接着,“陶”式反坦克导弹、西班牙造120毫米迫击炮和一大批先进的反坦克炮也陆续送到了游击队战斗的前线。相比之下,苏联向阿富汗运送武器的规模更大。从1月开始,苏联向阿富汗运送燃料和弹药的车队就由原来的每周2次增加至每周4次。进入3月份,运输量进一步增大,苏阿交界处的海拉顿成了一个重要的吞吐港,卡车几百辆几百辆地抵达这里,安-26运输机更是四处飞翔。苏联运到阿富汗的武器装备包括坦克、火炮、多管火箭炮、装甲运兵车,甚至包括米格-23战斗机。仅4月11日,就有一个卸货车队经过5个小时才全部开出喀布尔。
1700131388
1700131389 其实,这只是苏联为撤军所做的准备的一部分。早在1988年元月初,苏共中央就向苏联在阿富汗的各政府机构下达了指示:将有价值的档案文件整理好,派专人押送回国。苏阿双方还就苏联专家回国、苏阿合资企业或设施的移交方案、苏联在阿富汗的军事医院处理意见等进行了商谈。2月起,一批批苏联顾问、专家及技术人员悄悄地撤离了喀布尔,或乘飞机或乘汽车相继回国。3月份,苏军开始逐步向阿富汗政府军移交外围阵地,其中包括巴格拉姆地区、萨兰公路周围的哨所和阿巴边境一些地区的苏军驻防阵地,甚至提早地退出了坎大哈,把坎大哈市区及坎大哈至喀布尔公路的哨所都交给了阿富汗政府军。3月中旬,苏军已确定有204项军事设施要在撤离前移交给阿富汗军队。到5月,苏军还向阿富汗运送和移交了价值十多亿美元的武器装备。
1700131390
1700131391 1988年4月14日下午,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在日内瓦万国宫会议厅主持了《关于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最后协议》的签字仪式。协议共包括阿富汗巴基斯坦互不干涉、阿富汗难民自愿返回家园、美苏提供国际保证、对有关阿富汗局势的解决办法等4个文件和1项关于联合国提供监督的备忘录。巴基斯坦外交国务部长努拉尼和阿富汗外交部长瓦基勒签署了协议中的前两个文件,美国国务卿舒尔茨和苏联外交部长谢瓦尔德纳泽签署了第三个文件,第四个文件由四国代表共同签署。
1700131392
1700131393 阿富汗总统纳吉布拉称赞这项协议揭开了阿富汗历史的“新篇章”,它标志着对阿富汗发动的“不宣而战的战争”的结束,将为阿富汗难民返回家园和苏联“有限的部队”回国开辟出道路,阿富汗将把4月14日定为“和平日”。
1700131394
1700131395 然而,“七党联盟”主席希克马蒂亚尔在白沙瓦宣布:日内瓦谈判是一个失败,因为它没有让抵抗组织参加签字。任何协议,只要不经“圣战者”同意,都将无法实施。“圣战者”将继续战斗,直到打垮纳吉布拉。
1700131396
1700131397 纳吉布拉向阿富汗游击队伸出橄榄枝,希望能与“七党联盟”展开组建联合政府的谈判,但是七个抵抗组织的领导人对纳吉布拉的呼吁予以驳斥。“七党联盟”宣布,阿富汗临时政府已经组成,由阿赫默德·沙阿担任最高领导人。紧接着,“七党联盟”声称,活动基地将随着苏军的撤出而转入阿富汗内地。
1700131398
1700131399 1988年5月12日,希克马蒂亚尔举行记者招待会,他宣布:苏军撤退的日期就是游击队加强攻势的日期,游击队没有参与签署日内瓦协议,所以游击队不承担停火协议,也无法保证联合国撤军观察员的安全。
1700131400
1700131401 也就在同一天,驻阿富汗苏军装备副司令科罗列夫中将率领指挥组到达萨兰山口地区。为了确保撤退途中的安全,苏军派出精锐部队在回撤路线上设立据点,对各战略地点进行重点布防。苏军早在4月就开始筹建撤军的指挥机构。4月下旬,苏军建成了以南方战区为中心、由土耳其斯坦军区组织安排、第40集团军具体实施的三级撤军联合指挥中心机构,在喀布尔附近建立了撤军行动指挥中心和各兵种通信协调值班室。苏军在边境地区东西两个方向建立了库什卡和铁尔梅兹两个撤军行动指挥所,各回撤部队在所在防区建立了相应的临时指挥所。苏军在即将经过的两条撤军公路沿途也普遍设立起行军管理站、大型中转站、休息站、损坏车辆收集所和修理站。
[ 上一页 ]  [ :1.70013135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