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149104
1700149105
以战场为圆心,以可用战场救护距离为半径画一个圆,以“敌我控制分界线”将该圆分割为两部分。位于我方的部分范围内的具备战场救护能力的医疗资源,都可潜在地用于进行战场的救护。因此,这个空间就是“潜在可用救护空间”。当然,这个范围越大,可以纳入潜在战场救护的可能医疗机构就越多,战场救护能力就越大。但是,在这个空间内,有些区域可能离敌方攻击武器距离太近,因此是不安全的空间。以敌方各火力点为圆心,以敌方该火力点武器击毁距离为半径画一个圆。在这个圆内的空间属于相对于该火力点的“不安全空间”。
1700149106
1700149107
1700149108
1700149109
1700149110
其中M为敌方所有火力点最大数量,uSi为火力点i对应的不安全空间。
1700149111
1700149112
可用救护空间=潜在可用救护空间-总和不安全空间
1700149113
1700149114
扩大战场可用救护距离,从而扩大可用救护空间是有重要价值的。战场救护医院离战场越近当然越好,但离战场越近也就越不安全,有可能受到敌方人为的攻击,或流弹的无意毁坏。当然,在真正实际伤员转运时,其转运的时间需要小于容许救护起始时长,否则伤员的伤情会加重到不能接受的程度。
1700149115
1700149116
某些伤员即使救活并康复,也可能因伤势太重而造成终身的残疾,不能再返回前线。但尽可能地救活更多伤员并使其康复,无论是否可重返前线,对于保持士兵的士气是极为重要的。而能够使负伤的士兵完全或绝大部分恢复作战能力,并返回前线,无疑会成为重要的恢复能力。尤其被修复的、从战场上下来的负伤士兵,都是作战经验更丰富,并且也很可能是训练有素的士兵,他们属于战争稀缺资源。因此,恢复这些士兵的作战能力,并迅速重返前线,比招募新兵效果要好得多。
1700149117
1700149118
以上这些能力最终可用以下指标来量化体现:
1700149119
1700149120
(1)非战斗减员数量:非战斗因素,如事故、疾病等原因造成的减员数量。
1700149121
1700149122
(2)非战斗减员占总减员比:非战斗减员占总死亡士兵的比例。它等于非战斗死亡士兵数量,除以因所有原因死亡士兵总和数量,以百分比表示。
1700149123
1700149124
(3)非战斗减员率:非战斗减员数量占士兵总量的比例。它等于非战斗减员数量,除以士兵总量,以百分比表示。
1700149125
1700149126
(4)战斗负伤士兵转运数量:负伤的士兵可能被转运回后方进行治疗,也可能来不及转运就被敌方俘获。战斗负伤士兵转运数量,是指能够被成功转运回后方进行治疗的战斗负伤士兵总数量。
1700149127
1700149128
(5)战斗负伤士兵转运率:能够成功转运回后方进行治疗的士兵占负伤士兵总数的比例。以百分比表示。
1700149129
1700149130
(6)战斗负伤士兵救活数量:因战斗因素负伤,但最终被救活的士兵数量。
1700149131
1700149132
(7)战斗负伤士兵救活比例:战斗士兵康复数量占总负伤数量的比例。以百分比表示。
1700149133
1700149134
(8)战斗负伤士兵康复数量:在战斗负伤士兵救活者中,可以重新返回前线的士兵数量。
1700149135
1700149136
(9)战斗负伤士兵康复率1:可重返前线士兵数量除以负伤士兵总量,以百分比表示。
1700149137
1700149138
(10)战斗负伤士兵康复率2:可重返前线士兵数量除以救活士兵总量,以百分比表示。
1700149139
1700149140
(11)战斗负伤士兵康复时间:从士兵负伤到救治,并重返前线的时间长度。
1700149141
1700149142
对另一方面来说,对敌方士兵康复能力的攻击,可能会比直接在战场上攻击敌方士兵更能加大敌方的伤亡。它包括攻击敌方粮食供给、破坏或切断水源、攻击其可用的战场医疗能力等。
1700149143
1700149144
2.减少士兵用量的重要性
1700149145
1700149146
士兵的伤亡,是战争中承受最大压力的损失。因此,需要通过武器的改进尽可能减少士兵的使用量,或减少士兵损失的机会。如:
1700149147
1700149148
提升武器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使其对人的依赖尽可能减少。
1700149149
1700149150
远程遥控的无人武器,虽然依然需要人操作,但因士兵不在现场,可减少人员伤亡的机会。
1700149151
1700149152
机器人等无人化的作战平台开发。
1700149153
[
上一页 ]
[ :1.70014910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