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155489
[6] 伐兵:通過軍隊間交鋒一决勝負。照現代學者的解説是郊區野戰。
1700155490
1700155491
[7] 攻城之法爲不得已:在軍事技術條件低下之時代,强攻敵方城寨,費力大而收效微,故孫子視之爲下策,只在不得已時才爲之。《竹簡》本無“爲不得已”四字,有學者臆爲後人所加。此説無據可考,暫存。
1700155492
1700155493
[8] 修櫓轒(fēn)輼(wēn):修,製造。櫓,古時用以偵查與攻城用之高臺(或高車)。轒輼,古代兵車之一種,用於攻城。杜牧注:“轒輼,四輪車,排大木爲之上,蒙以生牛皮,下可容十人,往來運土填墊,木石所不能傷,今俗所謂木驢是也。”
1700155494
1700155495
[9] 具器械:準備攻城所需之器械如飛樓、雲梯之類。曹操注:“器械者,機關攻守之總名,蜚樓、雲梯之屬。”具,準備。
1700155496
1700155497
[10] 三月:一説費時約三月,另一説費時很久。本書從前説,因孫子時空觀念較强。
1700155498
1700155499
[11] 距闉(yīn):此處指環城土山,即堆積與對方的城牆平行之士壘。距,本意指雄雞、雉等蹠(zhí)後面突出如脚趾部分,引申爲突起、堆積。“闉”,同“堙”,意爲堵塞。
1700155500
1700155501
[12] 將不勝(舊讀shēng)其忿而蟻附之:意謂主將極爲忿怒地驅趕士兵如螞蟻般地去爬牆攻城。勝,克制、制服。不勝指難以控制。忿,忿懣(mèn)、惱怒。蟻附之,如螞蟻附於物。蟻,螞蟻。有學者考證,此處的蟻即《墨子·蛾傅》之“蛾”,可參。曹操注:“使士卒緣城而上,如蟻之緣牆。”
1700155502
1700155503
[13] 此攻之災也:攻,此處指攻城。此句意謂:這便是攻城的災害。《竹簡》本“災”作“菑”,乃“烖”之省,古通“災”。
1700155504
1700155505
[14] 屈人之兵而非戰也:《竹簡》本“屈”作“詘”,古通。能使敵人屈服而非以作戰方式。
1700155506
1700155507
[15]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指奪取敵方城邑不靠硬攻之辦法。
1700155508
1700155509
[16] 毁人之國而非久也:《竹簡》本“毁人”作“破人”。吞滅敵之國不需曠日持久。
1700155510
1700155511
[17] 必以全爭於天下:一定要以全勝爲目標與對方爭高下。天下,古時指中國範圍内全部疆土。由於其時的吴國爭做霸主,故孫子以爭天下言之。
1700155512
1700155513
[18] 頓:通“鈍”,不鋒利,引申爲受挫折。“兵不頓而利可全”意爲:如此做的結果,軍隊不受挫折而勝利可圓滿獲得。
1700155514
1700155515
[19] 倍則分之:我方兵力比對方兵力多一倍,則應分散敵人,再尋求交戰。
1700155516
1700155517
[20] 敵則能戰之:假若與敵兵力相當,則應與之戰。敵,此處訓“匹”,即對等、相當或勢均力敵。曹操注:“己與敵人衆等,善者猶當設伏奇以勝之。”李筌注:“主客力敵,惟善者戰。”
1700155518
1700155519
[21] 逃:一説與“挑”字通,挑逗,侵擾。另一説,此處“逃”與下文中之“避”同義,即主動退出戰鬥,但非消極逃遁。曹操注:“高壁堅壘,勿與戰也。”若從此義,與後文“不若則能避之”重複,故暫從前説。
1700155520
1700155521
[22] 不若則能避之:言兵力不及對方,應引兵避之。梅堯臣注:“勢力不如,則引而避。”張預注:“兵力謀勇皆劣於敵,則當引而避之,以伺其隙。”
1700155522
1700155523
[23] 小敵之堅,大敵之擒:弱小之軍隊若不自量力一味堅守硬拼,勢必會成爲强大對手之俘虜。“小敵之堅”,“之”在此猶“若”也,如《左傳·宣公十二年》:“楚之無惡,除備而盟,何損於好?”(楚人若無惡意而來,有戒備而去同楚結盟,對雙方和好有何損害?)此處即以“之”爲“若”。堅,堅守或固守。“大敵之擒”,“之”在此同於“則”,如《左傳·僖公九年》:“東略之不知,西則否矣。”(是否向東征伐還不知道,攻打西邊則不可能了。)此處“之”與“則”互文。
1700155524
1700155525
[24] 輔:輔木,“輔”本意爲車輪外旁增縛夾轂(gǔ,車輪中心之圓木,周圍與車輻一端相接,中有圓孔,用以插軸)。《老子·十一章》:“三十輻,共一轂。”又,《詩經·小雅·正月》云“無棄爾輻”,指不要丢棄你的夾轂木,加强你的車内輻之二直木,用以增强輪輻載重支承力。這裏引申爲輔助、輔佐或助手。
1700155526
1700155527
[25] 周:密也,圓滿之謂。
1700155528
1700155529
[26] 隙(xì):空隙,引申爲隔閡、溝通不暢。此處指輔佐不周到,有瑕隙。
1700155530
1700155531
[27] 故君之所以患於軍者:意指國君可能使軍隊受到禍害的情況。《竹簡》本“患”下無“於”字,疑似脱漏。六朝抄本“君”上無“故”字,原因待察。劉寅本將“君”、“軍”倒置,變作“故軍之所以見害於國君者”,似不妥,因此處指君主爲患於軍,而非軍爲患於君主。今仍依《十一家注》本。
1700155532
1700155533
[28] 軍:即三軍,泛指軍隊。春秋時期,大國諸侯皆設三軍,如晉稱上、中、下三軍,楚稱左、中、右三軍。
1700155534
1700155535
[29] 謂之:告訴它,命令它。
1700155536
1700155537
[30] 縻(mí)軍:束縛軍隊。縻,本意爲牛韁繩,引申爲羈縻、束縛。
1700155538
[
上一页 ]
[ :1.70015548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