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155547e+09
1700155547 [35] 上下同欲者勝:有兩解:一曰,君主與下屬有相同之欲望者(即“同心”)能獲勝。曹操注:“君臣同欲。”二曰,將領和士卒有相同之欲望者獲勝。張預注:“百將一心,三軍同力,人人欲戰,則所向無前矣。”兩説皆通。欲,欲望、欲求。
1700155548
1700155549 [36] 虞:預料,意料、料想。
1700155550
1700155551 [37] 將能而君不御:將領指揮才能强而君主不加牽制。御,駕御,引申爲干預、牽制。《淮南子·兵略訓》:“將已受斧鉞,答曰:‘國不可從外治也,軍不可從中御也。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應敵。’”《尉繚子·武議第八》:“夫將者,上不制於天,下不制於地,中不制於人。……將者,死官也。”(死官指出生入死、經歷危難之官吏。)
1700155552
1700155553 [38] 知勝之道:認識、把握取勝之規律。道,規律,方法。
1700155554
1700155555 [39] 知彼知己:既知對方又知自己。《竹簡》本作“故兵知皮知己”,疑傳抄有誤。知,通“智”,古代典籍中兩者通用,如《墨子·經説下》“逃臣不智其處”,“智”即“知”;《論語·雍也》“知者樂水”,“知”即“智”。
1700155556
1700155557 [40] 殆:危險,危殆,不安;轉意爲失敗。
1700155558
1700155559 [41] 一勝一負:勝負之可能性各半。
1700155560
1700155561
1700155562
1700155563
1700155564 孙子新注 [:1700154688]
1700155565 孙子新注 形篇
1700155566
1700155567 【題解】
1700155568
1700155569 《形》是《謀攻》之進一步展開。《周易·繫辭上》曰:“形乃謂之器。”孔穎達曰:“體質成器,是謂器物,故曰形乃謂之器,言其著也。”可知,形,指外在形式,即形象或形體。曹操與趙本學注《孫子》時亦從此説,並引申其爲敵對雙方聯動態勢之顯現,認爲:戰爭中所説形指陣形、陣法,亦即排兵佈陣之法。(《十家注》曹操注:“軍之形也,我動彼應,兩敵相察,情也。”趙注本《軍形第四》:“形者,情之著也,勝敗之征也。”)本篇中,孫子貢獻出“决積水於千仞之谿者,形也”、“先爲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勝兵先勝而後求戰”等重要戰略構思,還提出了“併力”、“料敵”、“取人”等戰術原則。
1700155570
1700155571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1],先爲不可勝[2],以待敵之可勝[3]。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4]。故善戰者,能爲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5]。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爲[6]。
1700155572
1700155573 【疏解】
1700155574
1700155575 《孫子》的前四篇,多次出現“知”字。最末一篇,又特别强調:“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衆者,先知也。”“知”這一詞,在《孫子》書中,是基本理念,或稱《孫子兵法》之脊樑。
1700155576
1700155577 不可勝者,守也[7];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8]。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9];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10],故能自保而全勝[11]也。
1700155578
1700155579 見勝不過衆人之所知[12],非善之善者[13]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爲多力[14],見日月不爲明目[15],聞雷霆不爲聰耳[16]。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17]。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18]。故其戰勝不忒[19]。不忒者,其所措必勝[20],勝已敗者也[21]。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22],敗兵先戰而後求勝[23]。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24],故能爲勝敗之政[25]。
1700155580
1700155581 【辯證】
1700155582
1700155583 有學者對孫子所云“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多有微辭,以此説並不科學,似乎有先驗論色彩。蘇聯科學院拉津教授在爲1955年俄譯本《孫子》寫的序言裏即持此觀點,他評論説:“‘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等於勝敗在開戰之前即已注定,而這實際上不曾有過,是一種空想。”(參見《孫子新探——中外學者論孫子》,解放軍出版社1990年版,第335頁)
1700155584
1700155585 其實,此非難未盡妥當。
1700155586
1700155587 一則,拉津之評論,是對《孫子》學説産生了誤解。《孫子》此段話的本意,在於强調行動前謀劃之重要。所謂“勝兵”、“敗兵”是指由於對謀畫取不同態度,會産生不同的動作取向,並招致不同結果而言。若計畫周全,可預斷有取勝之把握;若計畫不周,則反之。劉寅本有言:“勝兵先有必勝之形,然後求與人戰;敗兵先與人戰,然後求偶然之勝。”(《軍形第四》)當然,要能實際上取勝,還要有其他相關因素配合。由是,拉津教授之第一失誤是把公式等同於現實。
1700155588
1700155589 另則,戰爭之勝負雖不能事先完全確定,但也得承認,計畫周密與否,對戰爭結局有重大影響。正因此,雙方在戰前都力圖把握住對方真實情況,瞅準時機,付諸行動。趙注本在解讀《孫子》所云“先爲不可勝”時便説:“先據形勢之地,利糧餉之道,備守禦之具,明節制之法,内無可間之嫌,外無可乘之隙,則敵人千方百計,不能制我矣。”試想,若戰爭之勝與敗須等此戰臨近尾聲才看出,無異是對人的思維能力的低估與嘲笑。可見,拉津教授之第二失誤是對戰爭計畫本身之藐視。
1700155590
1700155591 【疏解】
1700155592
1700155593 孫子説:“舉秋毫不爲多力。”此處,又一次出現“力”,值得玩味。
1700155594
1700155595 凡讀過《孫子》者,無一例外地讚賞《孫子》所説之“智”,卻鮮有人評論其説的“力”。其實,他對戰爭中之“力”極爲重視。書中説:“兵非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併力、料敵、取人而己。”(《行軍篇》)又説:“併氣積力,運兵計謀,爲不可測。”(《九地篇》)還説:“夫鈍兵挫鋭,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作戰篇》)前兩段説的是集中兵力之好處;最後一段,是説缺少了“力”會招致何種可怕後果。
1700155596
[ 上一页 ]  [ :1.70015554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