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158807e+09
1700158807
1700158808 [68] 《后汉书》卷二十三 窦融传
1700158809
1700158810 [69] 《后汉书》卷二十三 窦融传
1700158811
1700158812 [70] 《后汉书》卷五十八 虞诩传
1700158813
1700158814 [71] 《后汉书》卷五十八 虞诩传
1700158815
1700158816 [72] 《后汉书》卷五十八 虞诩传
1700158817
1700158818 [73] 《晋书》卷八十六 张轨传
1700158819
1700158820 [74] 《汉书》卷九十六下 西域
1700158821
1700158822 [75] 《汉书》卷九十六下 西域
1700158823
1700158824 [76] 《汉书》卷九十六下 西域
1700158825
1700158826 [77] 《汉书》卷九十六下 西域
1700158827
1700158828
1700158829
1700158830
1700158831 布局天下: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 [:1700158182]
1700158832 布局天下: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 第二节 上游之势,临驭六合——河北
1700158833
1700158834 一 山川形势
1700158835
1700158836 中国古代政治重心的整体趋势是自西往东移动,其中也经历过一段摇摆。秦、西汉定都关中,西汉末年的动荡致使关中残破,于是,东汉、曹魏和西晋定都洛阳。十六国北朝时期,统一北方时间较长的北魏后来也迁都洛阳。隋唐再度统一天下后,政治重心又移回关中。唐末的动荡又使关中破坏很大,于是,五代、北宋定都开封(惟后唐定都洛阳)。直到元朝重新统一后,政治重心才真正移到河北,并一直延续下来。长安、洛阳、开封、北京遂成为著名的古都。
1700158837
1700158838 前人在论建都之所时,比喻建都长安为建瓴之势,建都洛阳、开封为宅中图大之势,建都北京则为挈裘之势。[1]关中山河四塞,地势高峻,居高临下,故称建瓴之势;洛阳、开封处中原四通八达之地,可向四面扩展,故称宅中图大之势;挈裘为提衣挈领之意。建都北京,是顾祖禹所说的:“据上游之势,以临驭六合。”[2]故称挈裘之势。《读史方舆纪要》中称燕京“沧海环其东,太行拥其右,漳、卫襟带于南,居庸锁钥于北。幽燕形胜,实甲天下。”[3]
1700158839
1700158840 北京地处河北,位于中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之所以也称“据上游之势”,不缘于它本身的地势,而缘于它跟周围地区的关系及由此而形成的在整个中国地理格局中的地位。
1700158841
1700158842 河北依山傍海。三面山海环抱,南面中原。东面是浩淼的大海,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延绵千里,环绕其西、北两面。河北境内的几条主要的河流均发源于这两条山脉,切穿山岭,形成交通孔道,也因此而形成了一些险要关隘。(见图2-2-1)
1700158843
1700158844
1700158845
1700158846
1700158847 燕山山脉将河北与内蒙古草原联系起来。内蒙古草原历来为北方游牧民族驰骋之地。塞外游牧民族强盛之时,常南下扰掠中原。河北为其南下的一个主要方向。塞外游牧民族入据河北,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自辽河流域而来,一是自蒙古草原而来。辽河流域与河北之间的往来通道是辽西走廊,山海关扼其咽喉,卢龙、迁安、乐亭、遵化等地为重镇。蒙古草原进入河北的一条便捷的路线是出大同盆地北部山地低口进入大同盆地,再由桑干河及其支流河谷低地进入河北,居庸关(在今北京昌平西北四十里)、紫荆关(紫荆关在今河北易县西北四十里)等关隘扼其咽喉,大同、宣化、怀来、张家口等地为重镇。北京作为河北北部的一个重心,可以同时应接这两个方向。在北京外围环燕山山脉,还有松亭关、古北口、冷口、喜峰口等关隘扼守穿越燕山山脉的其它几条交通孔道。
1700158848
1700158849 所以燕山山脉起着抗击塞外游牧民族南下的屏障作用,翼蔽河北乃至整个中原的安全。秦汉经营渔阳(今密云西南)、上谷(今河北怀来南)、右北平(今辽宁凌源西南),隋唐经营范阳(今北京)、平卢(今河北卢龙),明代经营宣府(今河北宣化)、蓟镇(今天津蓟县),都是意在扼守燕山险阻,以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五代失幽燕之地,丧失北方国防险要,到北宋时,朝廷念念不忘收复失地。吕中说:“燕蓟不收,则河北之地不固;河北不固,则河南不可高枕而卧。”[4]道出了这片地域对于河北乃至整个中原的意义。
1700158850
1700158851 太行山脉则将河北与山西高原联系起来。北方的争衡常表现为关中与河北之间的争衡。山西高原如同一个楔子,楔入河北与关中之间。当河北与关中争衡之时,能不能控制太行山形势,常关系到河北势力的成败兴衰。
1700158852
1700158853 在太行山山脉一线,有紫荆关、倒马关(在河北定州西北二百五十里)、井陉、滏口(在今河北武安县东南)等关隘扼其往来通道。其中,紫荆关和倒马关主要是扼守自大同盆地经桑干河谷而来的通道,此二关与居庸关共同屏护北京西、北二面,明代号为“内三关”;井陉关和滏口则扼守山西与河北中部、南部之间的往来通道,正定(古代常山、真定)、邢台、邯郸等地既依太行山地险要,又控上述关隘通道,遂得以成为一方重镇。经营好太行山诸关隘,可保右翼的安全,且自山西南下中原或西入关中,都有高屋建瓴之势。
1700158854
1700158855 在河北平原腹地上有一些东西向的河流,如拒马河、滹沱河等,在中原政权抗击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中,也能够加以利用,建立河防体系。漳河自太行山而下,从河北南部横流而过,经山东北部注入大海,护卫河北南面门户。这样,河北的南面门户实际上是夹在山西高原与山东低山丘陵之间。如果说河北在东、西之间的战争中必须重视山西的话,那么,在南北之间的战争中,则必须重视山东。中国的政治重心东移后,南北关系重要起来,山东处南北之间,地位也随着重要起来。特别是京杭大运河开通后,山东处在监控大运河的位置上,地位更是举足轻重。
1700158856
[ 上一页 ]  [ :1.70015880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