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159372e+09
1700159372
1700159373 元朝在失去对江淮以南地域的控制之后,正赖河南、山东作为南方藩篱,抵御明军北上。山东是大都的南面屏障,监控着南北水路运输的大动脉,在南北之间居于枢纽性地位,故宜先取之,以“撤其屏蔽”。元朝失山东即已等于门户大开,再无天然屏障以御明军。明军攻占山东后,还可以利用大运河的北段,顺流长驱。取河南则可保护北伐军的侧翼。至于攻取河南之后,止兵潼关而不攻关中,径攻河北而不攻山西,一方面正如朱元璋所分析的:“扩廓帖木尔、李思济、张思道皆百战之余,未肯遽下,急之则并力一隅,猝未易定,故出其不意,反旆而北,燕都既平,然后西征张、李,望绝势穷,可不战而克。”[59]另一方面也有地理大势上的原因。朱元璋北伐的目标在河北,攻关中会有漫长的侧翼暴露。刘裕伐后秦时即冒着后路被北魏切断的危险。明初盘据山西的扩廓帖木尔(即王保保)为元朝最能征惯战之将,所部亦为元军精锐,若攻山西则必旷日持久。北宋先攻山西北汉而后收幽云,结果屡攻北汉耗尽国家精锐,最终无力收复幽云十六州之地。朱元璋在取河南之后便径攻河北,倒很似刘宋时刘兴祖所言北伐方略。朱元璋的北伐构想符合当时的政治形势,也符合南北相争的地理形势。
1700159374
1700159375 明军北伐的作战经过基本上循着朱元璋既定的北伐方略展开。明军首先攻占山东,然后,向西旋转,攻取河南,西抵潼关,阻遏关中元军之东出。然后,进军河北,攻元大都。大都既下,再驱逐山西扩廓帖木尔,进军关陇、巴蜀,统一天下。
1700159376
1700159377 [1] 《史记》卷一百二十九 货殖列传
1700159378
1700159379 [2] 《宋书》卷五十四 列传第十四“史臣曰”
1700159380
1700159381 [3] 《汉书》卷二十八 地理志下
1700159382
1700159383 [4] 《隋书》卷三十一 地理志下
1700159384
1700159385 [5] 《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 江南二
1700159386
1700159387 [6] 《资治通鉴》卷七十 魏纪二
1700159388
1700159389 [7] 《资治通鉴》卷七十 魏纪二
1700159390
1700159391 [8]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九 江南一
1700159392
1700159393 [9] 吕祉《东南防守利便》之江淮表里论
1700159394
1700159395 [10] 《读史方舆纪要》江南方舆纪要序
1700159396
1700159397 [11] 《资治通鉴》卷一百零二 晋纪二十四
1700159398
1700159399 [12] 《宋书》卷七十八 刘延孙列传
1700159400
1700159401 [13] 《陈亮集》中华书局增订本,卷一
1700159402
1700159403 [14] 《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一 梁纪十七
1700159404
1700159405 [15] 《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一 梁纪十七
1700159406
1700159407 [16] 《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六 陈纪十
1700159408
1700159409 [17]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九 江南一
1700159410
1700159411 [18] 《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七 江南九
1700159412
1700159413 [19] 《宋书》卷七十四 臧质传
1700159414
1700159415 [20] 《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三 江南五
1700159416
1700159417 [21] 《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九 江南十一
1700159418
1700159419 [22] 吕祉《东南防守利便》之江淮表里论
1700159420
1700159421 [23] 《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一 江南三
[ 上一页 ]  [ :1.70015937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