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159815e+09
1700159815
1700159816 蒙古攻金时,大将石天应说:“(河中)实用武立功之地,北接汾、晋,西连同、华,地五千余里,户数十万,若起漕运以通馈饷,则关中可克期而定;关中既定,长河以南,在吾目中矣。”[13]
1700159817
1700159818 若从中原方向来看,如果说潼关是关中的正门的话,那么蒲津关可说是关中的侧门。潼关依托崤函,地形险要,易于固守;蒲州与关中却是隔河相望,除非平素经营已久,否则不易固守。东西方对峙,往往胶着于潼关,此时,东方的势力便可从蒲坂找到机会。从蒲坂渡河,已出潼关之西,而使潼关的地位大为降低。东汉末曹操击马超、韩遂之战和北魏长孙稚讨萧宝寅之战中,便采取了这种策略(详见关中部分)。所以,欲固关中之险,亦必加强对蒲坂的控制。
1700159819
1700159820 (四)长治与滏口、天井关
1700159821
1700159822 长治地势高峻,犹如一个堡垒,俯临河北、河南。其上有长治、壶关等重镇。从长治东下太行进入河北的通道主要是浊漳水等河流穿切的河谷低地,重要关隘有太行第四陉滏口;由下河内之路有太行第二陉天井关,秦汉时期也称太行道。关南即太行山之羊肠坂道,极为险要。
1700159823
1700159824 河北恃太行山为其西部屏障,河北南部便处在长治盆地的俯瞰之下,当河北政权的重心处于河北南部时,长治盆地的战略地位尤为突出。
1700159825
1700159826 前秦王猛伐前燕,即按苻坚的指示“先破壶关,平上党,长驱入邺:”[14]克壶关、破晋阳,尽夺前燕在太行山以西的军事据点,然后,出潞川,击破前燕军主力,乘势东下太行,进围燕都邺城。此前,前燕大臣皇甫真、申绍提醒燕主加强壶关的守备(详见河北部分),但燕主未从。
1700159827
1700159828 北魏尔朱荣自晋阳前往河北镇压葛荣起义军,率军东出滏口,下太行山,进攻在邺城外的葛荣起义军,葛荣猝不及防,准备不足,被尔朱荣击破。北周攻北齐,先破平阳(今临汾),继克晋阳,然后自滏口东下太行,攻破齐都邺城,北齐灭亡。
1700159829
1700159830 在山西与河南之间的争夺中,太行道是必争之地,也是攻守的要点。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前263年),白起攻韩之南阳(今河南修武)、野王(今河南沁阳),断太行道,截断了韩上党地区与韩国都之间的联系通道,韩上党太守降赵,从而引发了秦、赵之间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之战。白起歼灭赵军四十余万,又分兵略定太原、上党,尽占山西全境。秦占领河内、上党地区,遂“折天下脊”[15]。
1700159831
1700159832 楚汉战争时,郦食其为促成一种明朗的东西对峙的态势出现,让“天下知所归”,建议刘邦扼守太行山诸往来通道,——“杜太行之道,拒飞狐之口”,[16]其中,“太行之道”即天井关。
1700159833
1700159834 东汉初,刘秀南定河内,遣寇恂、冯异同守河内。冯异与更始帝所遣洛阳守将李轶通书,轶不复与异争锋。冯异遂得以北攻天井关,拔上党两城。更始政权覆灭后,更始所置上党太守田邑以上党降东汉。刘秀藉以争雄天下的根据地——河内地区遂得稳固。
1700159835
1700159836 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刘渊攻西晋洛阳、北魏尔朱荣、高欢先后据晋阳而制北魏洛阳,遣兵南攻之时,大军每自太行道而下。
1700159837
1700159838 唐初,李世民攻王世充于洛阳,窦建德率军救援王世亢,被阻虎牢。窦建德部下凌敬建议窦建德:“大王悉兵济河,攻取怀州、河阳,使重将守之,更鸣鼓建旗,逾太行,入上党,徇汾、晋,趣蒲津……,则郑围自解。”[17]其用意在于取河内、入天井关、攻上党,以略李唐河东地区。建德不用,结果被李世民击败于虎牢。
1700159839
1700159840 朱温与李克用角逐时,天井关是双方出入的重要通道。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李克用趁朱温围攻沧州之机,袭占潞州(今山西长治),大破梁军的反扑,牢牢控制上党地区。潞州(今长治)的攻占遂成为双方角逐的一个转折点。此前,晋(后唐)的势力基本上被遏制在山西以内,而自此以后,晋(后唐)完全控制了太行山,从而可以根据形势随时东出以攻后梁,东向而争河北。
1700159841
1700159842 赵匡胤代后周而建北宋,后周昭仪节度使李筠在潞州(今长治)举兵反赵匡胤,其部下邱仲卿建议李筠:“南下太行,自抵怀(沁阳)、孟(孟县),塞虎牢,据洛邑,东向而争天下。”[18]李筠未采纳,赵匡胤遣石守信等进击李筠,并敕石守信曰:“勿纵筠下太行,急引兵扼其隘,破之必矣。”[19]赵匡胤的部署可谓洞见双方攻守的要点。石守信遂引兵疾趋太行,先扼天井关之险,阻李筠下太行之路。李筠困守泽州(今晋城)而败。
1700159843
1700159844 (五)太原与井陉关
1700159845
1700159846 太原是太原盆地的重心,也是整个山西的重心,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太原的西侧是吕梁山的层峦叠嶂,吕梁山外侧更有黄河环绕,外部势力从这个方向入侵的可能性不大;东面是太行山,有井陉关连通河北中部,却极尽险峻,由河北仰攻殊为不易。在太原的其它方向则有其它区域及其重镇作为屏蔽:北面是大同和忻、代,中隔雁门险要;西南是临汾(古平阳之地)和蒲州,外有龙门和蒲津险要;东南有上党,外有天井关和滏口等重要关隘。
1700159847
1700159848 太原盆地居山西之中,四面均有屏护,同时又足以应接四面,控扼四方。太原城址地势形胜,依山临水,攻之不易。历史上,智伯攻赵襄子于此,引汾水灌城,不能破城。前秦王猛攻前燕,遣杨安攻前燕晋阳(即太原),强攻之下,也未能破城,后王猛引兵来援,掘地道潜入城中,才得以破城。宋太祖赵匡胤攻北汉,三次率军强攻太原,也采用了包括引水灌城之类的强攻手段,仍不能破城。所以,经营好太原,可以坐制山西,进而控制北方形势。诚如顾祖禹所论:“太原为河东都会,有事关、河以北者,此其用武之资也。”[20]
1700159849
1700159850 战国初,韩、赵、魏三家分晋,赵国据有太原。赵立都邯郸,南阻漳水,西恃太原而守太行。这种态势在后来对抗秦的侵逼时尤具意义。后来,秦夺韩之上党、赵之太原,夺太行屏障,尽占山西之地,赵之战略形势才渐趋不利;到秦发起统一战争时,秦之攻赵,常起两军:一路出河内而逼漳水,攻邯郸之南;一路出井陉而下太行,攻邯郸之北。
1700159851
1700159852 楚汉相争,刘邦能够改变双方战略态势,亦赖韩信入山西,灭魏、平代,控制河东、太原,而后东下井陉,破赵、降燕、下齐,从北面完成对项羽的战略包围。
1700159853
1700159854 最早藉太原而坐制整个北方形势的却是北魏末年的秀容酋长尔朱荣。尔朱荣趁北魏末年的衰乱局面,崛起于开州,两下河南而定洛阳之局势,东出滏口而破葛荣百万之众,东面肃清燕蓟,西面平定关陇。他在晋阳(即太原)建大丞相府,先后以柱国大将军、大丞相的身份,坐镇晋阳,遥制洛阳政局。
1700159855
1700159856 尔朱荣死后,代尔朱荣而起的是高欢。高欢消灭尔朱集团后,也以晋阳四塞之地,山川险固,乃效尔朱荣故智,在晋阳建大丞相府,亲自坐镇,遥控朝廷。北魏分裂后,东魏、北齐以邺城为国都,与西魏、北周对峙,但是从高欢到高澄、高洋,都以晋阳为军事重心,亲自坐镇。晋阳的地位不啻为陪都。
1700159857
1700159858 隋朝仁寿年间,汉王杨谅在晋阳起兵,遣兵四略,给隋的政局造成很大影响。隋末,太原留守李渊在晋阳起兵,西入关中,开建大唐基业。李渊入关不久,刘武周即引突厥兵南下,攻占太原,占据山西大部。李渊欲弃河东,李世民反对。他说;“太原,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河东富实,京邑所资,若举而弃之,臣窃愤恨。愿假臣精兵三万,必冀平殄武周、克复汾、晋。”[21]李渊遂遣李世民率军入山西,击败刘武周,收复河东。后来唐行五都之制.以太原为北都。
1700159859
1700159860 太原“国之根本”的意义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叛军初起,连陷河北、河南,但对山西的进攻却被郭子仪、李光弼挫败。郭、李二人以太原为根据地,屡屡率军东出井陉,袭扰叛军后路,使叛军疲于奔命。
1700159861
1700159862 唐末,李克用以剿黄巢之功,得以专制河东,割据山西,成为朱温代唐的最大障碍:李克用以太原为根本,充分发挥山西内线作战的地位,对抗朱温的优势兵力。朱温屡兴大兵围攻河东,但终不能一举击灭河东。李克用死后,其子李存勖继续凭藉山西而与朱温所建后梁争霸,并终于灭掉后梁,建立后唐。后唐以洛阳为都城,建太原为陪都,号为北京。
1700159863
1700159864 后唐末年,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石敬塘据太原起兵,并以许割幽云十六州之地为代价,乞援于契丹。在契丹兵的帮助下,石敬塘自太原南下,击破后唐兵,进入洛阳,代后唐而建后晋。
[ 上一页 ]  [ :1.70015981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