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160194e+09
1700160194
1700160195
1700160196
1700160197
1700160198 齐地叛乱的四国,合兵围攻悔约的齐王,顿兵临淄坚城之下达数月之久,汉军击破吴、楚军后,进击齐地,四王兵败。汉军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便平定了叛乱。
1700160199
1700160200 平定“七国之乱”后,汉廷继续推行削藩,武帝时,又实行“推恩令”。同姓诸侯王对中央政权的威胁才告解除。
1700160201
1700160202 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分裂之后,隋唐重新统一后,仍都关中。隋唐两代的农民大起义都是首先爆发于山东地区,而且都产生了全局性的影响,这也与山东在整个东部地区的地位有很大关系。
1700160203
1700160204 三 山东在南北之争中的地位
1700160205
1700160206 山东在南北之间具有枢纽性地位。这一方面是因为山东低山丘陵在中国东部大平原上可以作为凭恃,另一方面是山东处在监控南北之间水路运输线的位置上,因而南北对峙之际,山东常是争夺的焦点。
1700160207
1700160208 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如能占据山东,便取得了很有利的态势。对于南方而言,得山东,进可以问鼎中原,北临幽燕,退可以翼蔽淮泗,巩固江淮;对于北方而言,得山东,进可以南逼江淮,退可以翼蔽河北。
1700160209
1700160210 (一)刘裕北伐与宋魏对峙
1700160211
1700160212 山东和湖北犹如东南的两翼。以南方而进取北方,出江淮正面,不如出两翼。从江淮正面北出,出淮河一线太远,其攻守便失去依托:而出两翼则有比较有利的山河形势可以凭恃。在南北对峙的形势下,荆襄上游对于东南的意义,自孙吴时起便为建康方面所重视,而经营山东以固东南、并藉以进取中原,则自刘裕始。
1700160213
1700160214 东晋末年,山东为后燕灭亡后慕容鲜卑残余势力建立的南燕所占据。南燕建都广固(今山东青州)。桓玄篡晋之时,南燕国中有乘乱南进之议,谓纵不能廓清吴会,亦可尽占江北之地。南燕虽未大举南卜,却也频频侵扰淮北之地。
1700160215
1700160216 刘裕在消灭桓玄之后,崛起于东晋。东晋义熙五年(409年),刘裕以南燕频频侵扰东晋兖、徐二州,上表北伐南燕。这年四月,刘裕率军北伐,大军自淮入泗,至下邳(今江苏邳县)后,留舰船、辎重,率军徒步取道琅琊(今临沂北)北进。
1700160217
1700160218 南燕主慕容超闻晋军来攻,召群臣计议。南燕征虏将军公孙五楼提出御敌三策:“吴兵轻果,利在速战,不可争锋。宜据大岘,使不得入,旷日延时,沮其锐气,然后,徐简精骑二千,循海而南,绝其粮道;别敕段晖帅兖州之众,缘山东下,腹背击之,此上策也。各命守宰依险自固,校其资储之外,余悉焚荡,芟除禾苗,使敌无所资,彼侨军无食,求战不得,旬日之间,可以坐制,此中策也。纵敌入岘,出城逆战,此下策也。”[28]
1700160219
1700160220 公孙五楼的意见的确很有见地。他提出的上、中二策,晋军方面已有人考虑到了,并深感忧虑。晋军进军途中,有人对刘裕说:“燕人若塞大岘之险,或坚壁清野,大军深入,不惟无功,将不能自归,奈何?”刘裕料定燕军“不过进据临朐,退守广固,必不能守险清野。”正如刘裕所断言的,慕容超未听取公孙五楼的建议。南燕太尉慕容镇也对慕容超说:“陛下必以骑兵利平地者,宜出岘逆战,战而不胜,就可退守;不宜纵敌入岘,自弃险固也。”慕容超仍不听。刘裕军过大岘,大喜道:“兵已过险,士有必死之志;余粮栖亩,人无匮乏之虞,虏已入吾掌中矣。”[29]
1700160221
1700160222 刘裕取道琅琊进军广固的捷径须越大岘山险。大岘山即沂山。山势险要,为齐南天险;大岘以南,处处狭隘,车不得并轨。因此,对于刘裕而言,突破大岘是其关键。对于南燕而言,抵御晋军之策,实不出公孙五楼上、中二策,尤其是上策,深得山东地形的要点:正面坚守大岘险要,阻击晋军;派轻骑循海南下,从东侧翼袭击晋军粮道;以兖州(南燕兖州治梁父,在今泰安南六十里)之军沿蒙山东出,袭击晋军之西侧背。此策的关键也是扼守大岘。慕容超却没有听取公孙五楼等人的意见,放弃大岘险要,洞开门户,纵敌入门。南燕覆亡的种子也就由此而埋下。
1700160223
1700160224 刘裕率晋军越过大岘以后,在临朐击破南燕主力,占领临朐,乘胜进围广固,尽锐攻城。次年二月,广固城破,南燕灭亡。山东遂纳入东晋版图。(见图3-2-5)
1700160225
1700160226
1700160227
1700160228
1700160229 刘裕灭南燕后,欲留镇下邳,筹备西击后秦,却因国内局势变化而推迟了几年。此后,他先后镇压了卢循起义、消灭了刘毅、诸葛长民、司马休之等反对势力、讨平了割据益州的谯纵。东晋政局相对稳定,事权归一,刘裕遂谋进一步北伐。
1700160230
1700160231 义熙十二年(416年)八月,刘裕趁后秦国主姚兴死后诸子内讧的有利时机北伐后秦。其进攻部署大致分三个方向:淮河正面,王镇恶、檀道济率步军自寿阳向许、洛方向进攻,沈林子、刘遵考率水军溯汴水西进,作为后继;荆襄方面,朱超石、胡藩率军从南侧进攻洛阳,沈田子、傅弘之率军一部趋武关,作牵制性作战;山东方面,王仲德督前锋诸军由彭城溯泗水,开巨野泽入黄河,刘裕自统大军,待水路开通后,由泗水入黄河,再沿黄河西进。
1700160232
1700160233 这次作战,布局宏大,几个方向的进攻,配合起来,足以撑开全局。山东方向,王仲德开巨野泽,打通由泗水入黄河的交通路线,是为晋军主力通行之路,也是晋军粮草补给的运输线路;另外,刘裕主力入河后,针对北魏在黄河北岸屯兵十万的严峻形势,在山东置立北青州,以向弥为北青刺史,镇守碻磝(今山东东阿西北),掩护由泗入河之路,且监视魏军行动,保证后方的安全。由于刘裕处置得当,攻后秦之战得以顺利展开。
1700160234
1700160235 刘裕从北伐南燕到灭后秦,收复了整个黄河以南地区,是为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历次北伐中最成功的一次。刘裕一战而平南燕,收山东之地,改变了江南政权面向中原的态势。攻取山东,开创了恢复中原、进取关中、河北的有利局面。开山东巨野泽,将泗水与黄河连结起来,使江南的人力、物力能够便利地投送到北方地区,故山东一路对于此次北伐的意义尤其重大。
1700160236
1700160237 刘裕灭后秦后,急回南方,代晋建宋。刘裕南归后不久,关中便被赫连勃勃夺占。这样,刘宋与北魏在东部大致以黄河为界形成对峙之局。刘裕死后,北魏乘丧南下,夺占刘宋河南之地,并频频扰掠刘宋在山东的青、兖二州。
1700160238
1700160239 宋文帝刘义隆即位后,有恢复河南之志。刘宋先后于元嘉七年(430年)和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大举北伐,两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北伐经过洋见前面有关章节)元嘉北伐,声势浩大,却以惨败告终,每令后人扼腕长叹。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刘义隆战争指导有误,特别是他的北伐目标很成问题。
1700160240
1700160241 刘义隆北伐只图河南,却不知河南四战之地,即令能攻之,未必能守之。元嘉七年,北魏已将赫连夏逐出关中,这样,北魏以代北为根本,左拥河北,右据关中,虎视中原。实际上,刘义隆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遏止北魏咄咄逼人的南进势头,而不是河南的攻守。
1700160242
1700160243 元嘉二十九年(452年)三月,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被刺身亡,刘义隆又谋北伐。刘宋青州刺史刘兴祖上表,言进兵之策:“愚谓宜长驱中山(今定州),据其关要。冀州以北,民人尚丰,兼麦已向熟,固资为易;向义之徒,必应向赴。若中州震动,黄河以南自当消溃。臣请发青、冀七千兵,遣将领之,直入其心腹。若前驱克胜,张永及河南众军宜一时渡河,使声实兼举,并建司牧,抚柔初附。西拒太行,北塞军都(居庸关),因事指挥,随宜加授,畏威欣宠,人百其怀。若能成功,清壹可待。若不克捷,不为大伤。”[30]
[ 上一页 ]  [ :1.70016019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