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160753
[47] 《陈亮集》增订本 中华书局1987年版 卷一 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1700160754
1700160755
[48] 《陈亮集》增订本 中华书局1987年版 卷二 中兴论
1700160756
1700160757
[49] 《宋史纪事本末》卷六十八 张浚经略关陕
1700160758
1700160759
[50] 《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二
1700160760
1700160761
[51] 《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四
1700160762
1700160763
[52] 《宋史纪事本末》卷九十二 三京之复
1700160764
1700160765
[53] 《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八
1700160766
1700160767
[54] 《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九
1700160768
1700160769
[55] 《元史》卷一百九十九 杜瑛传
1700160770
1700160771
[56] 《元史》卷一百四十九 郭侃传
1700160772
1700160773
[57] 《元史》卷一百六十一 刘整传
1700160774
1700160775
[58] 《元史》卷一百二十八 阿里海牙传
1700160776
1700160777
[59] 《癸辛杂识》别集下
1700160778
1700160779
1700160780
1700160781
1700160783
布局天下: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 第四节 南北胶着,东西伸展——汉中
1700160784
1700160785
一 山川形势
1700160786
1700160787
在南北对峙比较稳定的时期,双方往往达成一种均势。双方之间的对抗在长江和黄河之间的某条中间线上稳定下来。这条中间线,在东部地区通常是淮河;在西部地区,则是汉水上游。通常是,当汉中地区为南方所控制时,双方以秦岭为界;当汉中地区为北方所控制时,南方只能凭大巴山险要以作抵抗。
1700160788
1700160789
汉中作为南北双方的一个中间地带,它夹在关中与四川之间。关中为北方地区的上游,秦岭为关中的南面屏障;四川为南方地区的上游,大巴山脉为四川的北面屏障。汉中就夹在秦岭和大巴山之间。
1700160790
1700160791
这样,处在两个上游地区之间的汉中所体现着的南北利害关系的胶着程度远非淮河所能比拟。淮河南北尚有广阔的地域可作回旋,汉中地区则完全没有回旋余地;南北双方在淮河一线一时的得失不足以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汉中地区一时的得失即足以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见图3-4-1)
1700160792
1700160793
1700160794
1700160795
1700160796
形成汉中地位的地形主要是秦岭和大巴山脉。两列山脉平行耸立,东西横亘,将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截断成差异明显的南北两部分。秦岭西抵陇山,东连熊耳山、伏牛山;大巴山延绵于川、陕、鄂边境,与武当山、荆山、巫山等山相连。一般称任河以西为米仓山,以东为大山。秦岭高峻险拔,足以为关中南面屏障;大巴山浑厚绵长,足以为四川北面屏障。几条谷道穿越山岭,成为南北通行的孔道。
1700160797
1700160798
秦岭东端有武关,西端有散关(两关详细情况见关中部分),另有三条谷道穿越秦岭中部,可为汉中与关中之间的通道。它们是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
1700160799
1700160800
褒斜道南口曰褒谷,在今陕西褒城北十里,北口曰斜谷,在今陕西郿县西南三十里,谷道全长四百七十里。战国时,司马错攻蜀,即由此道进兵。东汉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备夺占汉中,曹操统兵来争,即由斜谷进临汉中,与刘备相持数月,后以补给困难而退兵。蜀魏在关陇一带对峙,双方都曾由褒斜道进兵。蜀汉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出兵陇西,而以赵云率偏师,扬言出斜谷取郿,牵制曹魏关中之军;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统大军出斜谷,屯兵渭南。曹魏太和四年(230年),曹真攻蜀,也曾由斜谷进兵;景元四年(263年),钟会统兵伐蜀,大军由褒斜、傥骆、子午诸道并进。后来,北魏攻南齐、唐平四川之叛、后梁攻前蜀,均曾由斜谷进兵。五代以后,斜谷作为一条军事通道渐被废弃,南北往来均以散关为要冲。
1700160801
1700160802
褒斜道主要是沿褒水和斜水河谷而行。河谷深险,悬崖壁立,通行不易。故历代多治栈道于褒斜道。秦治栈道于褒斜,以通汉中、巴蜀。刘邦就封南郑时曾烧毁;后又予以修复。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退兵时,赵云又烧毁一段;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兵出斜谷,又曾修复;诸葛亮死后,又被魏延烧断。此后或修或毁,增损不定。
[
上一页 ]
[ :1.70016075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