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181918
当雨势变大,卢伯克躲在自己摇摇欲坠的窝棚里读起了《史前时代》。在行将结束时,他的同名者将北美印第安人描绘成现代野蛮人的又一例子。[4]维多利亚时代卢伯克的信息主要来自一位斯库克拉夫特先生(Mr. Schoolcraft)于1853年出版的《印第安部落的历史、状况与前景》(History, Condition and Prospects of the Indian Tribes)。概述的口吻完全不同于对火地岛人不断诋毁的段落,大部分内容相对冷静地描绘了美洲各地不同部落的服饰、装备、狩猎、捕鱼和农业习惯。
1700181919
1700181920
卢伯克窝棚周围的垃圾堆成了纳穆(Namu)考古遗址,因为它位于纳穆河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沿岸的出海口。1977—1978年,西蒙弗雷泽大学的罗伊·卡尔森(Roy Carlson)在发掘这里时发现,垃圾堆的历史从公元前9500年就开始了[5],并如此延续了8000年。最初,垃圾是在短期造访河口时被丢弃的,包括形形色色的鱼类、鸟类、贝壳和兽类残骸。贝丘中也留下了损坏的工具和制作工具时的废弃物,包括细石器。
1700181921
1700181922
公元前6000年后不久,贝丘的成分发生改变,鲑鱼骨突然远远多于其他一切。这标志着鲑鱼潮的开始。被丢弃的工具也有了变化:细石器不见踪影,板岩矛尖的数量则越来越多。黑曜石碎片的出现表明了贸易和交换的开始,但除了几个柱孔,并未发现房屋的迹象。房屋可能过于简陋,无法留下太多痕迹,表明虽然纳穆的捕鲑鱼活动收获丰富,但不足以支持整年的生活。
1700181923
1700181924
纳穆遗址只是全新世早期在西北沿岸堆积起来的几个贝丘之一。它显示了人们如何开始专捕鲑鱼,但也继续利用其他多种资源。在随后的几千年里,鲑鱼潮将变得更大,而新技术的发明也让收获更为丰富。有人抓住机会宣称最好的捕鱼地点归自己所有,其他人不同意,于是双方开始争斗。
1700181925
1700181926
卢伯克坐在岬角上,他的目光越过未来的菲茨休峡湾(Fitzhugh Sound),落到一连串近岸海岛上。它们的白色沙滩在夕阳下闪着光,一条孤零零的独木舟从大陆划向其中一个岛,打破了水面的平静。几千年前根本用不着独木舟,人们可以步行抵达那些岛屿,因为它们还是广阔沿海平原上的山丘。人类在美洲土地上的第一步可能就落在那片平原上,也许某条从亚洲沿岸出发,穿越了北太平洋冰冷水域的小船上下来的人跨出了那一步。
1700181927
1700181928
这是美洲历史的开端。那时,还没有人类爬上过落基山脉,坐独木舟行驶在亚马孙河上或者冒险前往火地岛。但现在是公元前5000年,从大陆的最北端到最南端都有人类生活,他们大多以打猎和采集为生,也有的从事农业。他们给美洲带来了历史,但占有了这里的自然作为回报。他们的克洛维斯祖先可能参与了将猛犸和地懒推向灭绝,他们的古风时期祖先则创造了新的南瓜和玉米品种。但纳穆人——既不是巨兽猎人也不是农民——所做的要多得多,他们将整个自然据为己有。对他们来说,熊和渡鸦不再仅仅是动物;山巅与河流远不只是地质和降雨的产物;季节更迭不再是因为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日夜交替不再是因为行星自转。
1700181929
1700181930
几米外的火堆旁传来歌声。纳穆人正在感谢创造了群山与河流的精灵,这些精灵会变成熊的样子造访他们的世界。他们回想起渡鸦如何最早来到这片土地,发现这里寒冷而杳无人烟,但有着丰富的猎物。[6]他们歌唱着,好让太阳升起,春天来临。[7]卢伯克站了起来,转身向火堆走去。他坐到火边,帮他们一起用歌声召唤新的黎明。
1700181931
1700181932
1700181933
1700181934
1700181936
史前人类简史:从冰河融化到农耕诞生的一万五千年 大澳洲和东亚
1700181937
1700181938
1700181939
1700181940
1700181941
1700181942
1700181943
1700181945
史前人类简史:从冰河融化到农耕诞生的一万五千年 第33章
1700181946
1700181947
发现失落的世界
1700181948
1700181949
塔斯马尼亚的狩猎采集者,约公元前20000—前6000年
1700181950
1700181951
日光从孔道射入,照亮了闪光的棕色脸庞,让被砸碎的卵石中的石英晶体熠熠生辉。肌肉发达的双手加工着石头,围在人身上的沙袋鼠皮焕发着光泽。远处更亮的地方是洞口。洞外吹来刺骨的寒风,人们坐在避风但昏暗的角落里工作。约翰·卢伯克从黑暗潮湿的山洞深处走出。他冷得发抖,但准备好开始在澳洲的史前之旅。[1]
1700181952
1700181953
在末次冰盛期,澳洲是一片狩猎采集者的大陆,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788年,即欧洲人最早定居的那年。至少有25万名土著人生活在这片南半球的大陆上,分布于北部的热带森林和南部的南极水域边缘之间。那里的生活方式多种多样。在干旱的内陆,土著人口密度很低,财产寥寥,觅食活动需要长途跋涉;而在肥沃南方的河谷中,则有近乎永久性的村落,小木屋建在石头地基之上,墙壁抹了黏土。
1700181954
1700181955
可以想见,对澳洲土著人的最早描绘常常不过是些轻蔑的种族主义小册子。不过,人类学家很快开始认识到土著人社会的复杂性。至少有200种不同的语言被记录下来;食物、斧子、磨石板和赭石沿着有记录的庞大贸易网络传播;梦创时代(Dreamtime)的神话世界部分揭开了面纱,始祖生物(Ancestral Beings)在那个时代创造了世界,并继续介入人类事务。曾经似乎只是动物、人类和符号的简单图形被发现具有复杂的意义,常常与始祖生物的活动有关。
1700181956
1700181957
随着人们意识到土著人狩猎和采集活动的复杂性,最初关于他们只能勉强糊口、得过且过的假设得到了修正。土著人被发现非常熟悉植物的分布和动物的行为,他们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条件,常常根据可获得的资源在雨季和旱季采取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虽然他们都是狩猎采集者,但许多人通过可控地焚烧植被来管理自己的土地和食物供应。
1700181958
1700181959
认识到土著人社会的复杂性,是欧洲人两次改变对土著澳洲人看法中的第一次。第二次是意识到这些人并非某个最初人类社会的永恒孑遗,是没有历史的人。和欧洲殖民者一样,他们的社会同样是历史的产物。他们历史的起点——澳洲最早有人类生活的年代——不断向前推移,从最初猜测的公元前10000年变成20世纪80年代的公元前35000年,再到今天的大约公元前60000年。[2]
1700181960
1700181961
约翰·卢伯克为了探索那段历史的一部分而前往澳洲:公元前20000—前5000年间土著人社会的发展,即从末次冰盛期到伴随全新世到来的暖湿顶峰之间。公元前9600年的全球剧烈变暖对欧洲和西亚的人类产生了最大的影响,但直到该时期的最后,澳洲土著人社会才出现了最根本的变化。此外,当公元前5000年其他大洲的人类都已经接受了农业时(无论是本土发明还是通过理念和人口的传播),澳洲土著人仍然全部是狩猎采集者——尽管生活方式与更新世的祖先们截然不同。
1700181962
1700181963
卢伯克抵达时是公元前18000年;这片大陆当时还是“大澳洲”(Greater Australia),从南面的塔斯马尼亚到北面的新几内亚连成一片。当他在大陆上旅行和在时间中穿梭时,比今天低100多米的海平面将会上升,气温升高,降雨增加,天气的季节差异将变得显著。
1700181964
1700181965
卢伯克与史前土著人的接触将基于对寥寥无几的考古记录的解读。比起其他大洲,这里的更新世考古遗址相对稀少,许多只有若干石片。因此,在试图把这些沉默的器物转化成人类生命时,很难忍住不去借鉴土著人的历史记录。这样做有把土著人的现在带入他们遥远过去的危险,无法认识到土著人社会如何随时间而改变。当卢伯克坐在洞中,回头注视工作中的冰河时代人类时,这种风险无法完全避免。
1700181966
1700181967
他走进今天的库提基那洞(Kutikina Cave)。得益于其大小和位置,这里受到公元前18000年塔斯马尼亚土著人的青睐。但即使如此,他们也只会在那里停留几周,更情愿在耗尽每处临时营地周围的动植物后搬家。
[
上一页 ]
[ :1.700181918e+09 ]
[
下一页 ]